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形声字     
一、形声字概述(一)课文内容汉字绝大部分是形声字。形声字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构成,形旁表示字的意义,声旁表示字的读音。如“钢”,形旁是“钅(金)”,表示“钢”是一种金属;声旁是“冈”,表示“钢”读“冈 gāng”音。“铀、铜、锌、锯、刚、岗、纲、雾、梨”都是形声字。(二)教学参考1、汉字的结构方式  相似文献   

2.
结合汉字实例,论述了形声字声旁构件具有表意功能,并且从其起源发展来看,很多汉字的声旁构件的表意功能较之于形旁构件更加强大。从假借字的起源和发展分析了这一语言文字现象产生的历史渊源,对于人们探究汉字的深厚历史背景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3.
一、同音字(一)课文内容汉字中同音字很多。有的是形声字,声旁相同,形旁不同,如“楼耧蝼 lóu”;或声旁不同,形旁也不同,如“蛐 qū”和“驱岖躯 qū”。有的不是形声字,和形声字或非形声字同音,如“克 kè”和“课刻客 kè”(形声字),“已 yǐ”和“以 yǐ”等。要弄清同音字的意义,不要用错、写错。(二)教学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汉字的不断发展,字形也不断地增多,形声字占绝大部分,形声字,即由形旁和声旁组成,从中不难发现,形声字中很多都会出现"声同义通"的情况,文章以从"包"得声的八十个汉字为主要研究对象,逐一探求其与"包"字字义的关系,结果显示,凡从"包"得声的字都具有包裹义和身体肿起的意思。  相似文献   

5.
通过纸笔实验和调查问卷相结合的方式,调查了欧美国家留学生对于形声字形旁表义作用的认知情况,考察了对于留学生形旁意识发展可能产生影响的一些非认知因素。结果发现:欧美国家留学生在学习汉语6个月~7个月时仍然没有发展出比较自动的形旁意识;欧美国家留学生在学习汉语12个月~13个月时才发展出比较自动的形旁意识;欧美国家留学生的汉字学习态度与他们形旁意识的发展可能没有特别显著的关系。最后,根据试验结果,还提出了一些教学上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现代汉字中90%以上是形声字。但现代形声字中许多形旁失去了标义的作用,声旁也与整字读音相去甚远。20世纪70年代以来有不少学者运用统计学方法对形声字的表义音功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研究,得出了不同结果的表义表音度(率)的结论。这些研究取得了不少成绩,积累了不少经验,但也有一些方法存在明显的错误。  相似文献   

7.
初中语文第一册知识短文《形声字》对“形声字”,下的定义是:“形声,就是一个字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意义,叫做形旁;一部分表示这个字的读音,叫做声旁。”接着写道:“懂得形声字的构造特点,对于防止写错别字也有帮助。比如‘粱’和‘梁’这两个字形体相近,又都念liáng,但它们的形旁不同。‘粱’是属于粮食一类,所以形旁是‘米’;‘梁’与木头有关,所以形旁是‘木’,知道了它们形旁的区别,就不会把‘高粱’写成‘高梁’了。”这段文字对于帮助学生防止和纠正错别字,确实大有裨益。但以“粱”、“梁”作为形声字来举例,就有失周密、准确了。短文把“粱”“梁”作为形声字,分析了形旁,但对声旁没作具体说明,据之,学生会这样推断:既然是形声字,它们的结构特点自然是“由形旁和  相似文献   

8.
通假,是古代汉语中文字使用方面特有的现象,越是往上古,这种现象就越多.通假产生的原因,从根本上来说,是语言的物质外壳(语音)和汉字的书写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表现在汉字中,就是汉字的表音倾向和表意倾向的矛盾.早期的汉字,不少是象形字、指事字、合意字,它们的字体本身只表意而不表音,后来形声字大量出现了,它的形旁表意,声旁表音.两汉时期形声字己占汉字的绝大多数,表意倾向和表音倾向的矛盾在汉字这样的体系中己得到尽可  相似文献   

9.
从形声字产生的途径和来源看,绝大多数是以声旁加上形旁的。占形声字80%的"后起形声字"是音的成分占据首要地位,起决定作用。声符至少在800个以上,而义符只有二百多个。形声字发展变化的规律与趋势是突破表意性质,走向表音,因此完全有理由改"形声"为"声形"。  相似文献   

10.
在汉字发展史上,形声字存在省声、省形的变化。通过对一些相关字形的考察,发现形声字是可以完全省去声旁;表意字也可以省略形体一部分,成为一个与本身看似不相关的字。这些并不是书写者写错造成的,而是出于求简的考虑。  相似文献   

11.
《说文解字》中的省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慎《说文解字》中的省声,不能简单地理解为省减声符,它的全部意思是将声符字省减部分笔画,然后去充当省声字的声符。对声符字的形体进行省减的方法主要有(1)将声符字与省声字的意符相同的部分进行合并,(2)省去声符字重复的部分,(3)用省声字的形符去置换声符字的形符。作者还提出了省声字的声符兼有表意功能,即省声字中也有形声兼会意结构的形声字。  相似文献   

12.
浅谈形声字声符的示源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形声字声符的示源功能是汉字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系联同源关系的主要线索。弄清形声字声符的示源功能对汉字同源系统的整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汉语大字典》是一部“以解释汉字的形、音、义为主要任务的大型语文工具书”,由于书成众手,内容广泛,难免失误。以“力部”为例,可以发现其失误表现在以下方面:字形方面,由于不识俗字以及一些字之间的异体关系而导致正字不清、异体未明,如肋、彪,劬、助等;注音时由于未以反切拼读规则和语音演变规律为依据而造成一些字的注音与所引《广韵》、《集韵》反切不符,如题、劫等;释义方面,有些引证欠妥,如勃、劲。  相似文献   

14.
在具体梳理“衍”、“抛”、“澍”三个俗字意义的基础上,利用魏晋南北朝译经语料进一步比较其与相对应的正字“行”、“挽”、“漂”的语境差异后发现:俗字“抛”、“澍”的义项与其正字“挽”、“漂”基本对应,“衍”则只对应于“行”的名词性语义;在具体运用时,俗字的出现频率也远没有正字高,它们一般出现在相对单一的语境中。  相似文献   

15.
传统文献注释涉及用字问题时多用“通用字”或用“同某” ,以涵盖通假字 ,古今字、异体字、会意字、形声字。由于区分欠清 ,时有引起歧义之嫌。比类参互 ,离析脉络 ,实为研习文献所必需。兹据注释材料 ,分通假字与古今字、形声字与会意字、通用字与同义字、部首与形符意符以论之 ,似于研习文献有所裨盖  相似文献   

16.
语音形式的形态相关,是用形态变化来解释谐声字当中的不同音谐声现象。该理论以上古汉语为双音节结构模式和上古汉语是有形态变化的语言为基础,解释了谐声字当中的不同音谐声现象以及同声符谐声字后来语音差异的缘由。该理论以谐声分析为立足点,以汉藏语历史比较为基本方法,对上古汉语的词汇和语音作了综合考察,在汉语音韵研究的方法和材料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尝试。  相似文献   

17.
湘西苗族民间苗文造字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6年,政府为湘西苗族创制出了一套通用的拉丁字母苗文。这之前,湘西苗族没有一套通用的苗文,但在民间,曾经创制过汉字苗文、古丈苗文、板塘苗文、老寨苗文和速写苗文共5种用于书写湘西苗语的民间文字。其中汉字苗文、古丈苗文、板塘苗文和老寨苗文四种属于汉字式文字,速写苗文属于汉字式字母文字,它们各在一定的地域和范围内运用。构形上4种汉字式文字以方块汉字为基本构形,互相之间有同有异;速写苗文属仿汉语拼音注音符号创造的一套符号,而非方块汉字。造字方法主要有假借、形声、会意、类推和注音法。  相似文献   

18.
右文说存在着圃于字形和容易以偏概全两大缺陷.王念孙在继承前人成果的基础上,利用形声宇声符表音的特点,发挥自己的古音学特长,将传统的右文说改造成利用谐声偏旁系联同源词的利器.在《广雅疏证》中,只要音近义通,不只声符相同的形声宇可以系联在一起,就是声符不同但读音相同相近的形声字也可以系联到一块,运用右文说系源取得了远超前人的成就.  相似文献   

19.
汉、英语字词分发明字词和创造字词两种.前者涉及到语言的起源,目前尚无定论.后者是在前者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汉语有"六书"造字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实际上,一般认为转注和假借只是"用字之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才是"造字之法".以前人们普遍认为,汉语是"表意文字",英语是"表音文字",两者之间相似性甚少.其实不然,由于人类面对着一个相似的客观世界和拥有相似的经验,他们的认知有着相似性.正是这种认知相似性使得汉、英两种语言在创造字词时,表现出了殊途同归的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