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移民屯垦,是汉武帝时期为抵御匈奴,保卫边防而大力推行的一项战略措施,同时也是汉武帝解决战时财经困难的辅佐政策和用以稳定封建统治秩序,巩固中央集权制度的重要手段。从元朔二年(前127年)“募民徙朔方十万口”第一次大规模移民实边始,至征和四年(前89年)武帝下哀痛之诏罢戍轮台止,这一政策实施了近四十年,其维持时间之长,移民人数之众,屯垦范围之广以及收效之显著,前无古人。所以  相似文献   

2.
西汉武帝执政时,汉朝政府为了联络月氏、乌孙,对付匈奴,曾派张骞两次出使西域。黄文弼先生曾发表过《张骞使西域路线考》(载该氏《西北史地论丛》一书)一文,略述其出使年代和路线。文中称,出使时间“第一次为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使大月氏,元朔三年(前126)还,居外凡十三年;第二次为武帝元狩四年(前119),使乌孙,元鼎二年(前115)还,去来凡五年。”其出使路线,黄文也有考述,但文字过于简略,有些问题仍有研究的必要。  相似文献   

3.
略论霍光灭族之祸苏瑞卿西汉名臣霍光(?—前68),是骠骑将军、冠军侯霍去病的异母弟,因兄伐匈奴之功,得以十几岁入宫为郎,又一步步升迁为奉车都尉,成为武帝的亲信。出则奉车,入侍左右。武帝晚年选任托孤之臣时,认为“唯光任大重,可属社稷” ̄①。于是霍光于武...  相似文献   

4.
自汉初至元朔五年,西汉的文献事业达到一个亟需大规模整理的节点,武帝在本年下诏,开始对汉初以来积年所搜集的文献进行校理。“建藏书之策”,即是设立文献分类入藏的簿录,并设定各类部典司之官,这使得汉兴以来的文献整理工作,有了更为系统、明确的规定。元朔五年的这一制度设定,继承了先秦“官守其书”传统,延续了汉初以来文献校理工作的经验,并在汉朝以后的文献整理工作中得到继承。  相似文献   

5.
对西汉政府与匈奴之间所建立的和亲关系,史学界已作了颇多的研究,然而,莫衷一是。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和亲的若干问题略作探讨,并与某些观点商榷。一、西汉前期和亲的原因与得失从高祖提出和亲政策至武帝拉开反击匈奴战争的序幕时(公元前133年)止,是西汉政府与匈奴和亲的前期。在这一时期,西汉政府首倡和亲,匈奴单于接受和亲。现  相似文献   

6.
西汉与匈奴战争的性质问题,一直聚讼纷纭。从史学界讨论情况来看,对景帝以前战争性质的认识大体一致,即汉朝进行的是自卫性的正义战争,而匈奴是“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关于武帝与匈奴的战争,则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武帝对匈奴的战争是“侵略”性的非正义战争,另一种意见认为是“反侵略”性的正义战争。我认为这两种意见都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7.
论齐桓公创霸的阶段性及其特点宣兆琦关于齐桓公创霸的阶段性及其特点,王志民认为:“可分为三个阶段:一是创霸中原时期,从鲁庄公九年至十九年(前685年—前675年,齐桓公元年——十一年)。二是攘夷时期。从鲁庄公十九年后,至僖公十五年(前675年——前64...  相似文献   

8.
关于宋代台谏制度发展演变的第一阶段,即北宋前三朝的状态,我已专文讨论①,本文则对第二阶段,即天禧元年(1017)至元丰八年(1085)间的台谏制度进行探讨。本来,从天禧元年至乾兴元年(1022)二月的五年多时间,应属前三朝范畴,但因天禧元年的别置台谏...  相似文献   

9.
北魏地方官吏考课制度述论杨钰侠(宿州师专历史系)北魏地方官吏考课制度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1.从道武帝拓跋到文成帝拓跋时期,为制度的草创阶段早在道武帝拓跋时,史籍上就有了对地方官吏考核的记载,拓跋在天兴元年八月曾“遣使巡郡国,举奏守宰不法者,亲...  相似文献   

10.
主父偃献策推恩与汉武帝下推恩令应为元朔二年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敏先生在《武帝令诸侯王自裂地分其子弟之制的创立年代质疑》(以下简称《质疑》,文见《秦汉史论集》,中州书画社1982年版,第380—382页)一文中对司马光认为“主父偃的建议、《王子侯表序》所载的推恩令及《武帝纪》所载的元朔二年春正月诏,同发生于一年,三者所指是同一回事”提出怀疑。他认为:“主父偃的建议‘令诸侯得推恩分子弟’之事,应发生于元光元年之后和元朔元年之前,即公元前134年之后和公元前128年之前。旣然主父偃献策于这段时  相似文献   

11.
武帝以前高祖、惠帝和高后时期,由于国势不振,汉朝试图通过和亲来“约束”匈奴侵扰。但是,匈奴一再背约的现实,迫使汉朝统治者对以往单纯依靠和亲以消弭匈奴入寇的政策进行反思和调整。文景之世,在继续与匈奴和亲的同时,还采取了向西北边地移民和入粟于边以拜爵、除罪,建立官营牧马苑和鼓励民间养马等积极防御措施,使汉朝在西、北边塞的被动局面有所改变,从而为汉武帝武力反击匈奴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2.
西汉人口数量变化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汉初至武帝前期(前202年—前130年),西汉人口由1300多万增长到3400万左右,是人口的快速增长时期;武帝中后期(前129年—前87年),由于战争等原因,造成大量人口非正常死亡,全国人口进入增长停滞期,甚至显著下降,武帝末年人口减少到2800多万;昭帝至平帝元始二年(前86年—公元2年),社会较为安定,西汉人口又进入增长时期,并达到5900多万的高峰。但此数字,并不是西汉末年全部实际存在的人口数,而仅仅是以郡国为基础列入政府版籍的“编户齐民”。实际人口数应加上:隐匿人口,宗室、列侯及奴婢人口,西域都护管辖地区的人口及以属国方式管辖的少数民族人口。西汉末年人口总数可达6400万。  相似文献   

13.
南宋人所编《古文苑》中录有一篇董仲舒《诣丞相公孙弘记室书》,刘跃进认为其写作时间在汉武帝元朔三年(前126)以前,最迟也在元朔三年,是董仲舒任江都相时所作.笔者认为当作于元朔五年(前124),此时董仲舒正任胶西相.刘先生还认为题目似为后人所加.笔者认为所疑有理,该文篇题确为后人所加,但拟写有问题.“记室”一职最早设置于东汉,对于西汉董仲舒文章的拟题来说,显然是超越了时代,应当参考梁任防所题《诣公孙弘奏记》和清严可均《全汉文》的题名方式,将其题作《奏记公孙弘》.  相似文献   

14.
从汉简管窥河西四郡市场高维刚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为武帝击败匈奴后所置。其后为防止匈奴入侵,汉王朝在那里派驻了大量军队屯戍。这个地区军民共处,情况与内地殊异。这里的商品交换是怎样进行的,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掇缀有关的汉简材料,再征以相关典...  相似文献   

15.
纪年之制创始于汉武帝,已是众所周知的定论了,然而,纪年究竟从武帝何时而起,是应该说清楚的。武帝以前诸帝未有年号,纪年依元年、二年、……等序数称谓。如需改元则以前元、中元或后元区別。如文帝用前元、后元;景帝用前元、中元、后元。正式纪年,至武帝建元,始为首创。如果我们搜剔一下古之文献史料和近年来的考古发现,就可以得到有力的佐证,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  相似文献   

16.
金日(石单)     
金日(石单)(古音读 mìbī),字翁叔,是西汉王朝武帝时期一位匈奴族出身的朝廷重臣。他从“降虏”(《汉书·公孙弘卜式儿宽传》第二十八)、“官奴”被汉武帝破格提升为马监、侍中驸马都尉光禄大夫,并深得武帝信任,入侍左右,出则骖乘。在武帝临终时又与霍光等一起受遗诏“辅少主”(汉书·霍光金日(石单)传》第三十八,以下引文凡不注出处者,均见此传),官至车骑将军,晋封秺侯。这固然反映了汉武帝任贤用能不拘一格的政治家风度,他既不因金日(石单)是匈奴“降虏”而歧视,也不因是“官奴”而摒弃。但根本的因素还是由于金  相似文献   

17.
《魏书》对什翼犍的死期、死地与北魏道武帝建国前踪迹的记载上,其可信性不能不受到怀疑。细究南北朝史籍的相关记载,看似存在矛盾,但能发现巧合之处,而且南朝史籍能够补充北朝史籍缺少的部分内容。据此可推知:拓跋代国灭亡之后到道武帝九年(386年)回独孤部为止,道武帝并没有生活在代国旧地。  相似文献   

18.
东晋末年的政治状况朴亨宽一、前言淝水之战(公元383年)的胜利成为东晋王朝克服岌岌之危的契机乃是众所周知的事实。然而,边境的宁静未过多久,又面临内患之危机。至考武帝即位以后的太元元年(公元376年)亲政初期尚无大的征候,但到了太元10年(公元385年...  相似文献   

19.
运用图式理论分析了图式在二语词汇习得过程和词汇重组阶段所起的作用,并阐释了图式理论对二语词汇习得的影响。认为二语词汇习得第一阶段(形式阶段)是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图式.第二阶段(母语词目中介阶段)是母语图式和目的语图式,第三阶段(二语整合阶段)则是目的语图式的运用,学习者只有通过对词汇习得前两个阶段的掌握,才能达到第三阶段。进而指出在二语词汇习得过程中运用图式理论,有利于学习者听、说、读、写、译等语言技能的提高。  相似文献   

20.
三次大败匈奴,是汉代雄主武帝的一大壮举。霍去病在后二次战役中都身居统帅。元狩二年的河西战役,霍去病两次出击,消除了匈奴的外围堡垒。元狩四年的漠北战役,霍去病率骑兵长途奔袭,直捣匈奴老巢,封狼居胥山而还,战功赫赫。然而这样一位青年将领形象,在司马迁笔下,与至今犹凛凛然有生气的飞将军李广的形象相比,实有霄壤之别。文中对这个人物缺乏具体细腻的描绘,没有精雕细琢的刻画,而在字里行间充满了讥讽与揭露。这是“精金淡墨”,其含意的高峻之处,“要当于极真朴极淡处求之”,是别具风格的好文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