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前可以说是文明前的“文明”,虽然是文明前的“文明”,却不妨碍它也产生美,大量的考古材料证明中华民族的天人合一传统、史筮合一传统、阴阳和合传统、礼乐和合传统和意象合一传统等诸多审美传统均肇始于史前。  相似文献   

2.
考察史前陶符性质及其与文字起源的关系有两个重要的尺度:其一,史前陶符是否已经构成"符号关系";其二,史前陶符是否具有记录语言的痕迹。前一个尺度可帮助人们确立史前陶符的性质,后一个尺度赋予史前陶符以文字性。符号形态的相似程度仅是史前陶符解读的第一步,还应结合"符号考古"的方法,使用符号内证法、符号外证法和符号旁证法对史前陶符加以认真比对,尤其要注意对结构性"符号关系"的深入挖掘,从中找出规律性,增强史前陶符解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相似文献   

3.
闽台考古是中国区域考古重要而特殊的环节.在东南土著民族史的框架内解释闽台考古文化遗存,是闽台考古百年学术的基本定位;在重建史前文化谱系基础上的两岸考古文化比较研究,探索考古遗存背后的土著民族关系、民族迁徙,是闽台考古的基本实践;人类学传统与民族考古学方法是闽台考古的基本取向,这一研究丰富和发展了我国考古学术论坛.  相似文献   

4.
[摘要]将人类学家罗伯特·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的“大传统和小传统”(Great tradition and little tradition)概念加以再造,按历史的时间长度作为标准,重新划分大与小,应把文字书写以来的传统作为小传统,把前文字时代的文化传承视为大传统。早期文字典籍如《山海经》中保留着众多来自华夏大传统的史前信息。由于文化变迁后的遮蔽和遗忘,其中很多内容沦为后人难解的哑谜,如夏启珥蛇乘龙佩玉璜等描写。考古发掘的文物作为实物证据,能够让今人超越小传统的迷惑,解读文字编码背后之谜,洞悉大传统的神话观念信息。2012年发布的红山文化新出土蛇形玉耳坠,作为第四重证据发挥出图像叙事的作用,将两千多年前的《山海经》珥蛇母题,一下子向上延伸到五六千年前的红山文化,并作为大传统的天人合一神话观之存在的证明。  相似文献   

5.
满族乌鸦崇拜是一种民俗,由乌鸦民俗可以追溯到乌鸦传说,由乌鸦传说又可以追溯到乌鸦神话,由乌鸦神话又可以追溯到乌鸦仪式。由此可以说明,乌鸦民俗是满族乌鸦文化"大传统"的现代"遗留物",满族乌鸦民俗的文化之根是深深扎在满族远古仪式之中的。史前乌鸦文化"大传统"在满族神话、仪式和考古发现中有丰富的表现。满族乌鸦文化"大传统"来源于女性文化模式的作用,乌鸦是太阳女神的象征。汉族对乌鸦的厌恶是汉族男性文化模式对女性文化模式的中断。满族乌鸦仪式、神话、传说、故事和民俗的多种多样,表现了满族女性崇拜文化的源远流长与丰富多彩。  相似文献   

6.
马家窑文化对中国史前考古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国史前考古中,特别是对远古人类文化的发展史研究中,马家窑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本文从对马家窑文化内涵的研究确立了甘肃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马家窑彩陶上新近发现的文字符号是甲骨文起源的重要源头之一、马家窑彩陶画为我们提供了龙起源于蛙的有力证据以及马家窑彩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等四个方面就其最为突出的贡献作一论述.  相似文献   

7.
复旦大学文博系考古队连续三年参加了三峡库区的文物抢救工作。对麻柳沱遗址和石地磅墓地进行了大规模地发掘 ,发现了史前晚期———明清等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存。同时还利用科技考古方法解读遗存信息 ,复原和重建古代历史文化和社会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文学人类学研究"栏目主题为"从大小传统看文化编码",叶舒宪《从石峁建筑用玉新发现看夏代的瑶台玉门神话——大传统新知识重解小传统》一文在此印证了史前大传统的考古新发现对于重新解释文字记述小传统具有重要的知识创新意义,作者指向2012年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陕西神木石峁遗址的建城用玉器现象,参照北方萨满教的活态文化实践,解读为避邪驱魔的精神防卫功能,归结到玉石承载神力的信仰观念.玛丽·道格拉斯著,唐铎译《〈利未记〉叙事功能:病体救赎与宗教重构》,文章专注于血液、麻风病(体液)、精液等体液丧失与生殖失序的同源关系,以及相关的赎罪与净化仪式,藉由身体不洁的病源与救赎叙事,阐释肉体的神圣与不洁和圣所结构的相似性,从而重构《圣经》圣所-祭坛-人体三位一体神话宇宙观和律法公义的由来.栾为《"足-神"的N级神话说解》从神话思维层面给我们分析了"足"与人类生命形式、人类对神形象的描绘以及生殖等方面的深厚内涵.吴玉萍《从仪式行为到艺术消费:文身N级编码探索》探讨了"文身"从仪式行为到时尚消费的衍化,由此追溯在活态的民族遗产以及无文字的大传统实证的文化现象与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9.
史前考古材料作为艺术起源研究实证材料值得怀疑。根据有限的化石材料很难勾勒出远古艺术的面貌。如何解释史前考古原物材料 ,从理论到背景到思维都有难克服的困难。不可能从源初意义上解释原始艺术考古材料 ,误解是不可避免的。  相似文献   

10.
从劳动技能与技巧、游牧与农牧兼营,宗教祭礼仪式等方面对西藏传统杂技艺术起源作了探讨。认为史前时期的西藏杂技起源于生产劳动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随着史前游牧业与农牧兼营的发展,为西藏传统杂技技艺的产生提供了社会物质基础。西藏早期杂技、民间舞蹈与宗教关系密切,通过祭祀仪式把象征文明的肢体技艺结合起来,对杂技艺术的形成起着推进作用,推动史前精神文化向高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11.
考古材料所见生殖器崇拜考--以云南史前及青铜时代为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以云南史前及青铜时代的考古发掘为主,结合各地考古资料,论述了生殖崇拜的宗教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甘肃酒泉西河滩遗址史前大型聚落遗存的发现,是近年来中国考古取得的重要成果之一。其对于河西走廊史前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进而全面认识我国西北地区史前考古学文化的类型与分布等,具有重大学术价值。也是西北地区聚落考古研究一个难得的典型案例。根据其文化内涵特性,提出“西河滩遗存”的概念。  相似文献   

13.
西江地区的史前人类,经历了旧石器、中石器时代的发展,进而步入新石器时代。本章叙述该地区史前人类所创造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从中探窥西江作为岭南史前文化交流的通道之一所起的重要作用。 一、西江地区新石器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新石器早期 根据考古资料,可以大致认为属于此期的文化遗存有怀集岗坪镇的大沙岩二洞和封开的勒竹口遗址。大沙岩是一座石灰岩  相似文献   

14.
文学人类学研究的一大热点是神话观的当代变革.文章以学术前沿对话的形式展现中国神话学发展在新世纪以来的创新方向,说明如何让神话研究重新整合沟通文史哲与宗教、政治、艺术、心理学等多学科知识,走出20世纪以来的“民间文学”研究范式,拓展出文明起源研究的人文学阐释方略,以史前大传统的再发现和再认识,引领对文字书写小传统的再解读.“神话历史”新概念怎样成为贯通大小传统的不变之主轴.  相似文献   

15.
龙山文化玉器处于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000年左右。主要从龙山文化玉器中最具特色的玉礼器入手,由立体造型、平面纹饰两大方面来分析龙山文化玉礼器所蕴含的审美特质,探讨史前龙山文化玉器形式之外的精神文化内涵与审美意蕴,从而使考古器物和文艺美学得到有机结合,并为中国史前审美意识的研究开辟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6.
该文对新疆石河子地区考古发掘的史前墓葬材料作了初步阐述和分析,说明石河子地区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史前时期,石河子地区自古以来也是东西方文化相互传播并深受影响的重要地区之一。  相似文献   

17.
史前雕刻是原始艺术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不少国内外美术史论专家认为中国旧石器时期美术等于零;持中国史前雕刻的起始在新石器时期之论点者不少。随着近二十年来我国旧石器考古发掘材料的丰富,从分析具体实例出发,提出产生史前雕刻的三个条件,推论出中国史前雕刻起始于我国旧石器中期。  相似文献   

18.
辽西地区史前时期各遗址出土的遗物中有很大一部分为装饰品,作为史前社会生产发展的产物,反映了当时辽西地区先民的生活习俗以及审美意识。本文通过对辽西地区史前时期装饰品的梳理归纳,解读当时先民的精神生活。  相似文献   

19.
考古出土的形态丰富的旧石器手斧,最初作为劳动工具,其后成为新石器时代的象征工具,展现了工具所支撑的物的意义。中外神话叙事中,斧以各种姿态出现,是彰显英雄祖先神圣良能的标志性符号。手斧传统经历了从最初的石制手斧到玉制礼器钺和铜制礼器钺的形制变迁,不同的材料、工艺表述着非同寻常的叠加意义。对形态样本和传播文本进行历史溯源可知,经由造物和神话并列传播而成熟的斧钺,记录着造物艺术定型、传播并转化为观念的历史。根据中国手斧的工具传播和转化路径,可以将史前旧石器时代的工具造物视为中国设计艺术的原史。  相似文献   

20.
旧石器时代遗址的研究一直是史前考古的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但是在以往一段相当长的时间内,由于发掘技术和发掘方法的限制等原因,致使我们更多地注意出土的石器和化石,而对遗址本身的探讨,特别是对史前人类居址的内部结构、遗物的平面分布、这一居址与另一居址间的关系和某一居址周围的状况等问题的研究未能进一步深化,随着史前考古这一学科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