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和越南是邻邦,语言、文化交往甚早.越南歌筹中的汉文化就是中越文化密切交流的一个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2.
中国与越南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在中国——东盟关系稳健发展的背景下,两国的语言文化交流将进一步深化,也将推动学界对越南语言政策的研究。中越两国在语言政策制定方面有许多相似之处。研究越南语言政策对中国语言政策,尤其是中国外语教育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越边境跨境民族共同体的传统行为,中越边民通婚并未因两国相关法律制度的排斥而中断,但却因之而给入境通婚的越南女性及其家庭、子女的权益、以及主权国家的边境管理和边疆治理带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难题。通过对位于中越边境前沿地带的云南麻栗坡县马崩村边民通婚的调查研究表明:便利的地理是导致边民通婚的自然基础,作为以民族情感和文化根源建构出的核心共同体、边境地区远离政治国家权力中心的特殊生活场域、以及两国边民在地缘、族缘、血缘的亘久认同依然是促成中越边民跨境通婚的重要动因;中越两国在人口、经济、社会等领域的差异或互补也是中越边民通婚不可忽视的现实促动因素。  相似文献   

4.
中国与越南交往的历史悠久,两国形成了诸多习惯条例。清朝入关至乾隆末年,在云南、广西等与越南接壤的边境地区,作为朝贡体制下宗主国的清朝理论上对双方边民管理均拥有处置权,所以,清朝也是越南边民的"管理者",但清朝充分尊重越南地方政权意见,对入境的越南边民根据实际情况区分对待,并未严格执行相应管制。清朝对中越边民的跨境管政策核心是保障中越边境的安全与稳定,体现了朝贡体制下"和平主义性质"。  相似文献   

5.
中越互联网发展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但也各有特点,两相比较,各有长短.就互联网基础资源而言,中越两国IPV4地址资源均严重不足,但越南网络国际出口带宽增长高于中国,平均网络速度也高于中国.就网民而言,越南网民少于中国,互联网普及率也低于中国,但两者的增长速度均快于中国;中越两国网民年龄主要集中在40岁以下,都以学生居多,但...  相似文献   

6.
在中越跨境民族的民间文化场域中,"竹生人"神话母题发生了衍化:"竹"作为"死而复生"所依托的神圣空间,与"瓮"、"棺"等构成了一个象征系统,呈现出由人类起源——英雄诞生——英雄死而复生的演变轨迹。由此,可以追溯越南民族文化中的骆越族群的文化渊源及其精神生长,还能观照当今中越跨境民族的生存与信仰。可见,骆越文化传统的神话叙事是中越跨境民族文化传承与创生的重要文化因素。  相似文献   

7.
“度尽劫波兄弟在” 中越两国山水相连,两国关系历经变迁,复杂曲折. 20世纪60和70年代,在越南争取民族独立和抗击法国、美国殖民统治和军事占领的斗争中,中国向越南提供了巨大的军事和经济援助.那时的中越两党和两国关系被喻为“同志加兄弟”.受中苏关系恶化的影响,中越关系也由高峰跌人谷底.20世纪70年代后期到80年代,两国更是兵戎相见,双方都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相似文献   

8.
越南古史对炎帝神农氏的追溯早已深入人心.越南民族源自炎帝神农氏的神话故事被认为是古代越南的信史,其直接左右着越南人的华夷观念乃至看待外部世界的方式.作为农耕始祖和医药始祖,炎帝神农氏在越南发挥着如同在中国一样的作用.这既是中越两国分享民族起源神话、同为炎帝神农氏后裔的具体表现,也是中越两国友好的文化基础.  相似文献   

9.
建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中越边境旅游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有利于加快、扩大两国边境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应充分利用中国、越南与东盟其他国家的旅游市场、资源,形成资源共享、客源互流、彼此促进的中国--越南--东盟其他国家的旅游大格局,实现经济一体化,旅游无国界.中越两国应抓住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南博会举办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中越边境地区在地理、资源、人文方面的优势,尽快把该地区建成中越与东盟旅游合作的桥头堡和连接东盟的东线国际旅游大通道,实现旅游业跨越、跨区式发展.  相似文献   

10.
越南"少林寺"寺名反映越南人对汉字文化的认同;从"少林寺"建筑、造像和神像反映越南佛教与中国佛教大同小异的特征.中越两国文化关系,同是根本,异是枝节.  相似文献   

11.
《南都学坛》2016,(6):49-53
越南和中国是山水相连、文化相近的两个国家。在历史、语言、文学创作、经济等诸多领域都有人做过比较研究,但是在文学理论方面,特别是在当代文学理论方面,把两国的情况连在一起研究还是一片空白区域。中越两国当代文学理论研究相当丰富,但总体而言,都经过三次转向:文本内在研究转向、文化研究转向和多元化转向。虽然两国当代文学理论的进程有很多相同之处,但其转向的时点、转向的速度和水平存在不少差异。中越两国当代文学理论都因受到国外文论的影响而转变,都在相同的社会文化政治经济环境里生长所以有类似的转向,将越南当代文学理论跟中国当代文学理论作比较研究除了能够发现两国当代文学理论发展的共同规律,而且还能看清每个国家当代文学理论的长处和短处。就越南文学研究者而言,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发展情况能给越南当代文学理论建构工作提供不少珍贵启发,越南文学研究者能借鉴中国文学研究者的经验教训来建构自己的文学理论。虽然目前大部分越南文学研究者能直接接近西方当代文论,但研究一个跟自己国家有诸多相同之处的国家的文学理论是很有价值的。  相似文献   

12.
云淼 《百姓生活》2010,(11):62-63
在我国广西壮族自治区大新县和越南高平省重庆县交界的边境线上,有一个横跨中越两国的大瀑布,中国一侧叫德天瀑布,越南那边叫板约瀑布。  相似文献   

13.
中越文化交流历史悠久。民间文化是民族文化的基层文化。中越民间文化之比较研究 ,具有重要意义。女娲是中华母亲神 ,越南也流传 ,但“越南化”了。“灰姑娘型”故事是世界性的。采录最早的是唐代学者段成式 ,采录了壮族先民李士元讲述的《叶限》。 2 0世纪广西学者采录到壮族《达稼和达仑》、京族《糠妹与米碎姐》 ,越南留学生采录了越南故事《糠妹与粞姐》 ,几篇故事极具可比性。越南阮朝诗人阮攸 ,出使中国后 ,把明末清初小说《金云翘传》改编为同名越南民歌体长诗 ,长诗流入民间 ,化为故事 ,流入中国京族 ,广西学者采录到《金仲与阿翘》 ,这是中越文化交流的硕果。越南采用中国农历。中越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时间相同 ,节日活动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4.
瑶族是个跨境民族,越南、泰国的优勉瑶族大多是明清时期从中国迁移出去的,与中国优勉同根同源,语言基本一致,但也表现出同中有异.文章主要就三地瑶族勉语的声调系统和变调问题做一初步比较,揭示其声调特点及英异同.  相似文献   

15.
越南汉词的创作相对于诗很不发达,这与东亚其它国家如日本的词有相同的境遇,而具有更典型的意义。汉词在越南独立初期就已产生,是大一统中国的文化产物,而19世纪的汉词相对繁荣是受到清词中兴的影响,是一次重新引入的过程。越南汉词的产生和流传多与中越两国的政治交往有关。越南古今书目中有关词的书籍很少,且有很多错误。越南的词学表明:越南填词得不到发展与两个因素有关:一是词被认为与教化关系更远,因而发展动力缺失;二是词的语言与中国经典书面语言更疏远。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由青心才人编次的中国小说<金云翘传>在国内外曾广为流传,之后一度沉寂,20世纪80年代之后受越南同名作品的回返影响而重新受到关注,从而引发了国内学界对中越两部<金云翘传>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研究,体现了中越文学文化的双向交流与互动.这种互动所带来的新认识和新发现,促进了当前两国文学文化关系的相互体认,这正是当今中越文学文化关系研究,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各国文学文化关系研究让人不断期待和不断深入的动因所在.  相似文献   

17.
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是指生活在中越两国的跨境民族的文学叙事,作为一种边缘文化呈现出对中心文化与异文化的吸纳与创造的民间自觉,具有多元内涵。中越跨境民族文学比较研究以“比较视域”和“文化间性”为理论指导,运用文学人类学和宏观比较文学等方法论,以求清晰把握中越民族文化发展演变的渊源与脉络i建构边境和谐共生的民族文化生态。  相似文献   

18.
中国与越南的双边贸易迅速发展,但中国与越南的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相对中国与其他东盟国家的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还比较低.商品结构方面,初级产品中国与越南以产业内贸易为主,非初级产品方面第七、八、九、十二、二十类以产业内贸易为主,其他以产业间贸易为主.因而从推动双边贸易关系、加强差异化产品及产业贸易结构的调整三方面以提高中越产...  相似文献   

19.
2003年9月中国青年代表团对越进行为期10天的访问,收获颇多,主要是加深了中越两国青年间的了解和友谊.为加强中越青年友好交流与合作,文章提出了四点建议一是加强中越两国友好省市建设,特别是加强边境一线的青年友好交流与合作;二是在越南创建青年创业园;三是建设中越青年友好交流网站;四是在中越青年友好交流活动中要注重双方团员交流的持续性和各分团之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20.
自称tǎǎi43 don55“傣端”的白傣系一个跨中国、越南、老挝等国而居的傣族族群,该族群不信仰小乘佛教,有一套独具特色的传统文化.其主体分布在越南,国内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南部的红河州金平县中越边境一带,老挝也有部分分布.白傣有自己的语言和传统的文字.白僚语亲属称谓是白傣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它与其他傣族族群的亲属称谓不尽相同,透过这些亲属称谓可以映射出白傣族群的亲属制度及基本婚姻形态.文章着重讨论白傣语的“九族”制亲属称谓系统,并对称谓中“对称与引称”“专称与通称”“敬称与谦称”“从属称与扩展称”等类型特征进行初步的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