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研究了中东地缘政治发展趋势以及未来该地区对中国能源安全的潜在影响,并就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中东能源安全战略提出了建议,并认为,中国经济将继续依赖中东能源;中东政治动荡的危险正在增大,中东油气供应存在极大风险.中国的中东能源安全战略应包括:转变外交理念,平衡在中东的能源利益与不干涉内政原则间的关系,建立与中东能源供应国的相互依存关系,制定中美能源合作的长期目标,建立一个以问题为核心的功能性多边制度.  相似文献   

2.
本文研究了中东地缘政治发展趋势以及未来该地区对中国能源安全的潜在影响,并就制定具有针对性的中东能源安全战略提出了建议,并认为,中国经济将继续依赖中东能源;中东政治动荡的危险正在增大,中东油气供应存在极大风险。中国的中东能源安全战略应包括:转变外交理念,平衡在中东的能源利益与不干涉内政原则间的关系,建立与中东能源供应国的相互依存关系,制定中美能源合作的长期目标,建立一个以问题为核心的功能性多边制度。  相似文献   

3.
中东能源结构性矛盾与中国—中东石油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中东石油合作对中国能源安全战略意义重大,中国能源安全本质上是中东地缘政治安全。中东地缘政治具有结构性矛盾、长期化和难以解决等特点,影响到中东石油的安全和稳定供应、国际能源市场供求、国际油价稳定,也意味着中国能源安全将长期受中东和其他地区能源地缘政治的影响。尽管近年来中国—中东能源合作取得长足进步,但双方存在的问题和限制性因素仍显而易见。迄今为止,中国在中东特别是海湾产油国没有获得如苏丹那样的参与当地油气勘探、开发和生产的重大上游油气合作的突破性成果,中国与中东的油气合作仍然任重道远。本文在论述有关问题的基础上,对我国与中东的能源合作提出了一些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伴随着金融全球化和能源全球化趋势的发展,国际能源市场金融化趋势日益明显。中东地区能源金融化主要体现在夺取石油定价权、石油美元回流和建立主权财富基金上。能源短缺、能源依赖是中国未来面临的最大风险之一,在很长一段时期内,中东仍将是中国主要原油进口来源地。因此,构建中国能源金融战略是确保中国能源安全、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  相似文献   

5.
在能源领域,中国与中东国家已成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合作前景广阔.虽然中国与中东产油国间合作的重要性已成为双方的共识,各项制度安排逐渐形成,合作条件日趋成熟,但双方合作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生产设施的滞后、运输瓶颈等,尤其是中东地区的环境安全.双方还面临着如何将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相结合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6.
在能源领域,中国与中东国家已成为重要的合作伙伴,合作前景广阔。虽然中国与中东产油国间合作的重要性已成为双方的共识,各项制度安排逐渐形成,合作条件日趋成熟,但双方合作还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如生产设施的滞后、运输瓶颈等,尤其是中东地区的环境安全。双方还面临着如何将双边合作与多边合作相结合的艰巨任务。  相似文献   

7.
美国石油地缘战略与中东地区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东地区在地缘政治上处于连接欧、亚、非三大洲的枢纽地位,迄今为止还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安全机制,中东国际关系具有极强的传动性、脆弱性和复杂性.长期以来,美国在中东的首要国家安全利益是控制该地区的石油,确保美国对中东市场和中东海空战略航道的控制,以中东地缘战略为依托,实现在全球经济、政治和安全事务等方面的战略主动权.随着美国进一步实施在中东建立政治新格局,中东地区安全与中东石油安全相互依存关系也将不断增强.  相似文献   

8.
中东石油与中国能源安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东目前剩余原油可开采量约为924.0亿吨,占全球总可开采储量的66.4%。地区产量约相当于全球产量的30%,今后10年,世界石油需求总量的近50%将由中东地区提供。到下世纪初,国际市场的需求和非OPEC国家石油供之间日益增大的缺口,只能依靠中东产油国为主的OPEC逐步增加石油产量来填补。根据OPEC目前的生产规划,到栖世纪末,它只要动用不动90%的生产能力即可满足国际市场的需求。1996年以来海  相似文献   

9.
田志友 《科学发展》2014,(4):109-115
2008年以来,受页岩气等新型天然气开采量激增的影响,北美地区天然气价格持续下降,并有可能成为世界能源出口的"新中东",这将对世界能源市场乃至地缘政治、经济格局产生深远影响。在此背景下,2012年5月,哈佛大学贝尔佛科学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举办能源专题研讨会,探讨北美地区页岩气与页岩油等新型能源资源储备、开发前景及对美国国家政策可能带来的影响,并发布研究报告《北美石油与天然气储藏:前景与政策》。本刊现刊发一份该研究报告的编译稿,供读者参阅。  相似文献   

10.
石油需求在中国能源发展中以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方式增长。中国的石油外交也成为新世纪中国外交的主旋律。中东石油在中国海外油源中占有特殊地位,中国非常重视发展与中东产油国的能源合作关系。国家利益是国际关系中驱动国家互动的最基本要素,中国石油外交最重要的考量亦是国家利益,中国对中东产油国的石油外交具有政治与经济利益相辅相成、互动互利的特点。石油对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极为重要,“石油经济”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关键,由此凸现了石油外交对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1.
中东动荡历时一年多,导致该地区多国政权更迭,并迅速扩展到叙利亚,叙危机已成为这场动荡旋涡的中心.伊斯兰势力的崛起成为这些转型国家面临的严峻课题.动荡使中东地区格局面临新的调整,地区大国间矛盾和力量消长,将影响有关国家政局和热点问题走向.美国调整中东政策,深刻影响了地区局势走向.中国坚持“不干涉内政”原则,尊重有关国家人民自主选择的原则立场,得到国际社会理解和肯定.中东形势演变对中国中东外交带来重要机遇和严峻挑战,中国应审时度势,积极应对,谋求中国与中东国家关系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2.
伊朗核问题与中东地缘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分歧逐渐扩大,加深了原已存在的对抗程度.伊朗核研发最初在美国等西方国家支持下开始实施,目前认为伊核问题将威胁地区安全与世界和平的也是美国等西方国家.伊朗在恶劣的环境中却能不断提升自身实力和扩大在中东的影响,是中东举足轻重的地区大国.奥巴马执政后美国对伊朗进行军事打击的可能性降低,但伊朗仍有可能遭到来自以色列的军事打击.伊朗不可能放弃和平利用核能的合法权利,美国等西方国家与伊朗在核问题上的博弈将长期化.  相似文献   

13.
2011年初以来的中东动荡几乎席卷整个阿拉伯世界,它与全球金融危机一样,为世界各国所瞩目,对中东地区乃至世界政治形势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政府除尊重有关中东国家人民的自主选择权外,还应继续坚持"不干涉内政"的基本原则,继续推进中东地区稳定,加强对地区形势和中东各国政情的深入研究,建立中国企业对外投资风险评估机制,制定中国对中东地区的长期能源规划,进一步加强中国同中东地区经贸领域的务实合作。  相似文献   

14.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中东地区形成了以美国为主导、由亲美和反美力量组成的地区力量格局。进入21世纪后,美国的相对衰落、两场反恐战争以及"阿拉伯之春"等因素推动了中东地缘政治格局转换。美国主导中东事务的能力下降,新兴经济体逐步在外部军事干预等问题上对其形成有力牵制;地区大国借机扩大其对地区事务的影响力,可望形成相互竞争和牵制的地区力量格局;逊尼派与什叶派矛盾仍在持续,宗教地缘冲突将成为该地区政治的重要特点,中国中东外交的相互调整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国际能源体系的意义、结构及其演变,探讨了中东在国际能源体系中的重要地位.一个多世纪以来,中东从国际能源体系的边缘一步一步向中心移动.21世纪以来,国际能源体系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美国通过页岩气革命大规模开发非常规能源,其能源产量得到大规模提升,虽然中东在国际能源体系中的主导权在下降,但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6.
第三次中东战争的地缘政治学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事实上,第三次中东战争冲突的核心其实并非单纯是宗教上的分歧,地缘政治亦产生了重大影响.本文通过分析第三次中东战争爆发前后以色列所面临的复杂周边地缘政治环境及其国内影响安全的地缘政治因素(如疆域面积狭小、缺乏战略纵深等),从地缘政治学的角度来探析以色列在这次战争中的安全战略,进而对阿以和平走向作出某种展望.  相似文献   

17.
国际体系正处于新旧交替的历史时刻,单极秩序在削弱,多极力量在崛起,中国成为新的世界秩序构建过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在越来越深地融入国际体系的过程中,中国的外交理念与实践也发生变革。在大变革的时代背景下,中东地区政治格局也发生了变化。在外部势力影响有所减弱的情况下,多支力量兴起并日趋活跃。欧美等大国之间的关系演变及政策变化将对中东政治格局产生深远影响。中国的中东外交将变得更加积极和富有进取性,同时也更加重视多边合作及与欧美等大国的协调。  相似文献   

18.
目前,美国中东战略进入调整阶段,许多传统盟友关系存在变化和动摇的可能.究其原因,中东地区对于美国而言之所以重要的内在因素发生了变化,美国调整的重要特点是弱化军事存在,加强外交特别是公共外交手段的运用.面对这一局面,中国应尽早明确和提升对中东地区这一重要能源供应地和广阔消费市场的战略定位,通过有针对性的公共外交手段予以反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