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发轫于五十年代的台湾女性文学,在整个台湾文学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就人物形象塑造而言,台湾的女性文学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台湾的女作家在五、六十年代的文学创作中,多以自己生活的世界为创作题材,以自己的人生体验去观照生活。她们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是受封建礼教、传统道德和宗法制度的迫害,精神肉体备受摧残的弱女子。这些人物,在控诉封建礼教的罪恶,表现妇女的人生悲剧和要求解放的愿望等方面,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进入70年代以后,女性文学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有了新的发展,其中尤以“新女性”形象的出现为显著标志。  相似文献   

2.
澳门文学的四种传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澳门文学在发展历程中有四种文学传统:中国古、近代文学传统,中国新文学(现代文学)传统,中国当代文学传统,西方现代主义文学传统.本文结合澳门文学发展状况和澳门作家创作倾向,探讨上述四种文学传统对澳门文学发展的浸润和影响.  相似文献   

3.
<正> 怎样看待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主潮,这是世界文学范围内最有争议的问题之一。有人把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看作是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主潮,是世界文学的发展方向;有人却把它视为“反动的文化粪堆”,是世界文学的衰落;有人则认为二十世纪世界文学主潮应该是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的结合。究竟怎样认识二十世纪世界文学的实际呢?这是值得认真研究的。在文学发展史上,二十世纪的世界文学潮流发生了深刻变化。如果说十九世纪八十年代  相似文献   

4.
女性创作本质上属于都市.女性写作必然受制于居住国的文化语境.新加坡华文女作家与中国大陆女作家本属于同一个文化传统,然而她们对于现代都市的书写呈现出鲜明的文化差异和不同的审美特征.本文从女性写作与文学传统、文化背景与都市生活、女性视野与审美特征三个方面,辨析两国女作家的作品展示的文化与审美的共同点与差异性,试图探究现代都市里的女性世界,或者说女性视界里的现代都市,从特定的角度认识两地女作家对世界华文文学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19世纪末20世纪初,报纸期刊等大众传媒的兴起改变了传统文学发展的轨迹,女性文学也不例外.此一时期,吕碧城特殊的生命际遇与创作经验成为了考察20世纪女性文学从闺阁书写到现代传播的典型个案.在五四女作家崛起的十年前,吕碧城已凭借新兴的传播工具,冲破闺阁书写的创作困境,建立现代传播意识.从1904年任职《大公报》时期开始,吕碧城的文学创作凸显出现代传播背景下,文学传播方式的现代转换、女性传播意识的现代建立以及文学生产方式的现代性三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6.
二十世纪俄罗斯侨民文学是世界文学中的一束奇葩,其侨民文学传统之悠久、作家人数之众多、创作成就之伟大以及世界影响之广泛无国能敌.我国学术界对俄侨民文学的正式介绍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对其关注和研究则在九十年代并持续至今.一些优秀侨民作家的作品渐次闪亮引入,一批颇具质量的研究论文和著作不断问世,俄侨民文学在中国的研究取得了令人刮目相看的成就.  相似文献   

7.
新时期以来,中国"女性文学"经过20多年的蓬勃发展,为中国文坛乃至世界文坛所注目,成为中国文学一道亮丽眩目的风采。这一成就来之不易。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女性创作开始觉醒,到新中国成立的五、六十年代妇女解放运动的"女性创作"直至九十年代以来女性文学创作的空前丰富和繁荣,无论女性意识的觉醒、觉悟及女性文学的发端、发展,无疑都成历史的必然和文化的必然。  相似文献   

8.
五四女性写作是中国女性文学的滥觞 ,晚生代女性写作是中国女性文学在 2 0世纪末的发展。本文把世纪两端的女性写作对列在一起 ,从女作家创作中对母亲和男人的心态、情爱观、性心理等集中体现女性意识的几个方面进行比照 ,在比照中透视近一个世纪女性文学女性意识的嬗变。  相似文献   

9.
张剑桦 《学术探索》2009,(2):125-129
澳门当代文学深受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浸润和中华民族文学传统的影响。澳门当代文学在发展历程中,逐步形成一些文学精神,比如对民族文化精神、民族文学传统的承传与弘扬;求新求变,开拓进取,不断增进当代意识;创作主体具有独特的、自由的审美创造精神;甘得寂寞,潜心创作,满足实现自我的精神需要,等等。本文拟结合澳门当代文学发展态势,联系澳门文学创作具体实践,试图概括、归纳出澳门当代文学的部分特质,抽绎出澳门当代文学精神的主要方面。冀望对研究整体中国当代文学发展流向,特别是研究中国地域或区域文学,提供一些可资参考的文学经验。  相似文献   

10.
简评美国当代南方女作家群的创作成就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美国当代南方女作家的创作,反映了美国南方地区的特殊历史和思想传统如何使现代南方人更深切地体会到资本主义文明给他们带来的精神痛苦,表现了美国南方文学独特的伤感、怀旧、孤独情绪和畸形怪诞心理,表现了人的异化、道德批判、自我拯救等现代主题,在美国文学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以埃伦·格拉斯哥等五位作家为代表,介绍、简评了美国当代南方女作家群的创作成就  相似文献   

11.
斯达尔夫人是18世纪末19世纪初法国重要的女作家和文艺理论家,在她的理论和文本中包含着十分丰富的女性主义文学思想.她对女性历史地位的思考、对女性创作情况的考察以及文本创作实践,给后世的女性主义文学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张洁与"五四"女作家创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翟传增 《中州学刊》2005,(4):224-226
"五四"和新时期是我国现代女性文学创作的两个高峰.作为新时期女性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张洁与"五四"女作家在创作姿态、创作立场、对爱情婚姻问题的思考与探索等方面既有一定的传承关系又有独到之处.在创作姿态上,她由"五四"时代的"逆女"变为新时期的"孝女";在爱情婚姻问题上,她由"五四"女作家将爱情视为人生追求的最终目标转变为对爱情与婚姻本质的思考、对人情人性和女性生命价值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对情爱主题的抒写,凸显了20世纪中国女性文学中女性意识的变化过程。中国现代女作家的情爱母题是以“爱的解放”的姿态出现的,主要是为了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中国当代女作家的情爱母题则主要是以女性在爱情与事业、事业与家庭的两难抉择中的困惑与迷惘为中心,潜入女性的内心世界,张扬女性的个体意识。  相似文献   

14.
时下,武汉青年女作家方方和池莉引起当代文学批评的注重。原因在于方方,尤其池莉近年来的小说创作,诱发了时下文坛仍然繁兴的“新写实小说”。本文将在二十世纪中国都市文学这种切入角度与研究视域中对方方、池莉近年来的小说创作作出论评,意在分析方方、池莉小说在都市人生的把握方式,审美感知方式、在都市文学文本形式等方面的新质与特点,并评说她们在二十世纪中国都市文学发展历程中的“环节”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现代女作家在文学交往中所撰写的杂感进行考察,可以看到她们思考人生与创作的独特视角。女作家们的相互描摹和评说寄寓了对自我人生的探索,写作者与被写者的互塑从一个侧面呈现了现代知识女性的面貌。她们在互为镜像和指涉中认识自我、思考社会,尝试开辟独特的女性空间。这一文化行为的内涵丰富而深邃。  相似文献   

16.
立足于新时期的文化结构和话语背景,本文试图通过对新时期女作家五种写作状态的梳理,向人们呈现新时期中国女性文学的发展历程———从女作家写作到女性主义写作的演进轨迹。在此基础上,对女作家写作的实践意义及女性写作未来可能性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7.
吕晓洁 《齐鲁学刊》2012,(5):157-160
1990年代以来河南籍女作家的小说创作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学现象,这是一种新的女性文学,它与当下女性写作中的私人经验泛滥无关,也与所谓女性叙事的身体自渎无关,而是呈现出了文学本身的美感和力量。她们以朴素而坦率的文字,描绘着我们这个时代人类的生存状况与情感心态,把一种真实的当代生活现场带到了我们面前。她们的创作拓宽了女性文学的表达空间,给当代河南文学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活力。  相似文献   

18.
接受美学     
接受美学是文学研究中一种新兴的研究方法,它把读者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之一,对文学理论和文学史研究方法的变革起了重要作用。接受美学是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资产阶级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方法变革的产物。接受美学目前正处于多元化发展过程中,其内容十分广泛。接受美学认为:(一)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创作的,文学作品的全部社会意义和美学价值,只有在读者的阅读过程中才能表现出来。(二)在实际的文学创作过程中,读者影响作家的创作并推动文学创作,是促进文学发展的一个决定性因素。(三)文学接受的全过程,包括接受与影响两个方面,因此,接受美学往往又被称为接受——影响美学。(四)文学作品的接受活动区可分为社会接受和个人接受两种形态。(五)任何一个人都按自己独特的生活经验、艺术素养、个人气质来感受、体验。解释和理解一部作品。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20年代,我国一些女作家经受了双重启蒙,获得了个人意识与女性意识的双重觉醒.她们比当时的男作家更深切地感受到女性觉醒的痛苦历程.这突出地反映在女作家创作的知识女性的流浪叙事作品中.冯沅君、庐隐和丁玲三位女作家,从女性的形体、心灵和精神三个层面,对女性的自我追寻进行了观熙和审视,丰富了我国女性文学在现代性发生期的文学形态和人物形象,大大拓展现代文学女性叙事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澳门文学的发展 ,离不开世界华文文学文化、历史和地域三个维度。今后澳门文学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好与整个中国文学的关系问题和香港文学的关系问题 ,以及如何发挥优势 ,建立自己特色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