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撒旦精神在马克·吐温作品中的运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吐温的创作是美国文学史的一个异数,对美国文学的独立和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的作品具有一种非常鲜明的个人化精神:捣乱、叛逆,与官方文化、主流文化及权威对立,不满于一切既定秩序与模式。以撒旦精神命名这种特质,从三个方面分析它对马克·吐温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笔者从文学场的角度出发,以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多丽丝·莱辛的创作为例,探讨了文学场中诸要素之间的复杂的关系.着重分析了多丽丝·莱辛与代理人、多丽丝·莱辛与出版商及多丽丝·莱辛与阐释者三个方面的关系.这种从一个空间结构和关系结构去考察文学意义生产的文化社会学的方法,必然为莱辛研究及整个文学研究带来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3.
20世纪80、90年代以来,从文学史的重修到高校现当代文学教学,从创作到批评,从出版到文学活动,各方面都体现出一种过分推崇所谓"纯文学"、过分关注"闲适"类作品、而将带有一定政治功利性的文学给予抑制和遮蔽的极端化倾向。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一是出于对以往政治压制文学的反拨,但矫枉过正;二是将政治这一概念作了狭隘的非科学的理解;三是先锋小说家们对"文学反映生活"的理解既有科学的一面,也有同样狭隘的一面。  相似文献   

4.
宋代田园诗突破了以往同类题材作品自言情志的艺术传统,以"观民风"为主要创作旨趣,对宋代农村的社会生活、风土人情进行了全景式的真实写照.这种旨趣上的新变有其深刻原因.从文学自身发展角度而言,它是中唐以后日益壮大的现实主义创作思潮推动的结果;从创作主客体关系而言,宋代士农阶级差距的缩小加深了诗人与农民的感情,为旨趣新变提供了社会心理基础.  相似文献   

5.
北朝文学的发展,是通过模拟南朝文学,以北朝文学南方化的方式实现的。大致说来,这一过程可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北魏初到孝文帝迁都以前,是北朝文学在模拟中复苏的阶段;第二阶段,从孝文帝迁都到东、西魏分裂时期,是北朝文学全面模拟南方文学的阶段;第三阶段是东、西魏分裂时期到隋统一北方时期,是北朝文学与南方文学走向全面融合的阶段。北朝文学与南方文学经历了一个相对疏离到最终融合的过程。  相似文献   

6.
东晋百余年的文学发展,从时间上看可分为初期、中期及后期三个阶段;从空间即地域角度来看,与三阶段相对应,主要分布在建康、会稽、寻阳三地.时间更替与地域转换的叠合,使东晋百余年文学发展呈现出阶段性的特点:东晋初期主要是以建康为中心的京都地域的"中兴"文学主题的兴起,中期主要是以兰亭诗会为代表的会稽地域"玄言"文学主题的兴盛,后期主要是以庐山为中心的寻阳地域"遁世"文学主题的兴盛.其中文学主题的变迁与地域中心的更替与东晋的政治动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文艺大众化,是中国新文学史上的一个重大事实.从观点到倾向,从理论到创作,直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在解放区汇成一股巨大潮流,文艺大众化这条鲜明的线索,贯串在民主革命年代文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文艺大众化,这不是海外的舶来品,对我们来说是特别值得研究的一个课题.早在“五四”前夕.陈独秀、周作人倡导“国民文学”、“平民文学”,把这种新型的文学放在同贵族文学相对立的地位,已经多少表现出“五四”文学革命要把文学从少数垄断  相似文献   

8.
建安时代 ,各体文学都有新的发展 ,呈现出新面貌。论者一致认为建安文学的主要成就是诗歌 ,这当然是有道理的。但这是今人以现代的文学眼光审视建安文学而得出的看法。其实 ,建安文人不以为然 ,他们认为辞赋为当时文学之宗 ,且致力于辞赋的创作。就此问题从以下三方面论述 :建安文人重赋不重诗 ;建安文人在重要的社会活动中多用辞赋抒情达意 ,而很少使用诗歌 ;建安文人所创作的诗、赋数量相当 ,难分主次 ,辞赋足以和诗歌分庭抗礼。  相似文献   

9.
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 ,文学网站、网络文学频道及个人文学主页应运而生。它为网络写手、网民中的文学读者、网络文学评论家提供了与传统文学迥异的在线写作、在线阅读、在线评论这种新的文学活动方式和文学活动空间。网络文学蔚然兴起。它具有的革命性意义是突破了传统的文学创作模式 ,实现了从口头文学创作到书面文学创作再到网络文学创作的质的变化  相似文献   

10.
在文学研究中,其知识对象的特征往往被忽略了.文学研究对象首先具有设定性,文学本身就是人创造的,而且对于文学的看待和理解也是人自身的规定,这样作为研究对象的文学不是一个本然的存在,而是人所规定的存在,人以什么角度去看待它,它才可能以什么面貌呈现;文学研究对象其次具有游移性,文学研究中文学作为研究对象始终是游移不定的,这种变化体现为三个层次,一是文学创作与阅读中自觉地进行变革,二是文学研究角度的变化,三是和文学有关的技术领域的变化,它使得文学的创作或者人们看待文学时采用的手段发生变化;文学研究对象还具有功能性,文学研究中文学在发生变化,研究文学的视角、方法在变化,对于文学提问的方式和方面也在发生变化,这样,新的对文学的思考和看法就会对文学的下一步的认知,对以后的文学创作产生影响,从而产生出实际的效果,这效果就是功能性的.我们研究文学,不是一步步地逼近到一个最终的答案,而是通过研究看到了文学的多方面的面貌,而新的面貌的出现对于我们理解过去的文学提供了新的视角,也为以后创作新的文学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1.
"石楠体"创作的特色:一是创作主客体的高度契合;二是鲜明的"史传合一"与"生命叙事";三是"虚"与"实"或"文学性"与"真实性"的有机融合.从石楠、胡辛及其"石楠体"传记小说中,我们不但窥见了中国当代文学传记创作的创新发展,而且领略了女性文学的独特风景与神采英姿.  相似文献   

12.
抗战时期大后方的民歌民谣是抗战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学和社会影响上都做出了突出的特殊贡献.由于社会历史和政治等因素的影响,大后方的民歌民谣长期无人问津,成为抗战文学研究的一个空白.应从当时的文学实际出发,从历史主义的民族立场和民族文学观来予以评价.其兴盛主要体现在四方面:一是创作时间持续久长,作者众多作品量大;二是地域分布广,影响范围大;三是题材内容社会性强,丰富深刻;四是文学形式灵活多样,精彩纷呈.其兴盛原因主要有下述几点:一是适应抗战文学需求的文学特性,二是文学社团和机构组织的大力推动,三是理论界的强烈支持倡导,四是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创作,五是出版界的鼎力相助等.  相似文献   

13.
"五四"新文学启蒙运动者多以西方文化为参照来确立自身的启蒙价值立场,从启蒙的视角把"民间"作为文学的精神资源来推动新文学发展的进程.刘半农在"五四"白话新诗创作上的大胆拓荒,寻找到了民族诗歌发展的本源,开拓了"五四"白话诗歌的创作途径.  相似文献   

14.
现实主义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在文学诞生之初就已经存在,到了19 世纪的欧洲,文学理论家将现实主义从绘画 领域引进文学中,当时的知识界希望将文艺活动整合到整个社会,这种将社会作为观察场的整体性思维方式给现实主义思潮 在文学领域呈现出“无边性”埋下伏笔。随着五四新文学运动,中国创作者秉承了中国传统的务实精神,以及以文载道的知识 分子情怀,在现实主义这一理念中进行各具自我色彩的创作,以鲁迅的道德内省唤起民众觉醒和茅盾在文学中描绘自己的政 治梦想为代表,但是殊途同归都是一种民族战斗精神的体现。当然这种独具个人特色的有限创作,丰富着现实主义的内涵和 表现形式,这和现实主义活跃且无边的特质是一脉相承的。  相似文献   

15.
从西周礼制改革看《诗经.周颂》的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考察了《诗经·周颂》中有关礼仪的诗篇 ,着重分析了其中创作于西周最早的诗章 ,认为这些诗实际上是在一种仪式中被集体庆祝者唱颂过的祷告诗 ,它们的功能和意义都不能脱离这种礼仪 ;又分析了一些大约创作于西周中期的诗篇 ,认为这些诗描写了一种不同的礼仪 ,即由专职祭师在群众宾客面前进行演唱。从《周颂》的这两种诗中 ,可以看出诗歌表现形式与礼仪表演这种从集体参与到祭师与观众相分离的平行演进 ,即从合唱到诗人与观众相分离。以这种分离为起点 ,中国诗歌从“颂”的领域发展到了真正的文学的领域。  相似文献   

16.
完整的戏剧教学应该兼顾剧本文学与剧场艺术,但从国内几个综合性院校兴办戏剧学专业的现状来看,由于教学软件或硬件的缘故,大都以戏剧文学为权宜。戏剧一旦转向戏剧文学,剧本则成为"戏剧"的中心,剧本创作就显得特别重要。本文总结了自己在戏剧创作教学中一些心得:从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灵环境到精读经典剧作;从播放戏剧影片溶入剧作法讲授到学生分角色朗读台词体会对话;从剧本提纲构思到戏剧对话写作,最终完成个人的戏剧创作。  相似文献   

17.
马尔克斯强调具有"现代"色彩的《百年孤独》是一部用密码写就的现实,是对世界的揣度,它以生活中的现实为依据,就跟梦境一样,从而奠定了作家本人文学认知的主基调:从生活中的现实出发进入到想象的奇异现实。马尔克斯的文学观和创作思想,其中对涉及到中国作家对人的观念的调整,思维中心的转移和艺术模式的突破与创新等方面,其产生的影响力表现为激活或唤醒。分析这种影响力对中国当代作家创作的异质化作用,在于弄清它是怎样激发出中国当代作家魔幻写实中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重视作家个人独有的精神文化品质和对中国文学地域性血缘文化进行新的追寻的。检讨这种在马尔克斯创作思想的启迪和反思中的文学探索,是怎样在背负着现代性和后现代性历史重任的中国当代作家的文学实践中,将那种所谓的"思考后"写作与"思考前"写作融合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8.
梁实秋以《雅舍小品》为代表的散文创作从创作动因、表现内容到创作特色,俱卓然自成一体,这在他是不得不弃却文学批评和社会批评的依然的文学表现,以散文寄托作者古典主义文学理想和毅然追求。  相似文献   

19.
五四"文学革命"与1922年至1936年期间由中国共产党人、革命作家、左翼作家倡导的"革命文学",本同属于中国现代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部分,二者在活动主体、大众方向、白话文形式等诸方面有着很大的继承性和同一性.然而,由于"革命文学"论者误把"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当成了"无产阶级革命"或"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于是站在"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立场,对五四资产阶级文学革命展开了一系列的讨伐活动.因此,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看似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发展,实际上是对五四"文学革命"的变异.从资产阶级革命到无产阶级革命、从人道主义到马克思主义、从唯心论到唯物论、从人性论到阶级论、从人的文学到无产文学、从个人主义到集体主义、从个性文学到人民文学、从自由创作到遵命文学、从艺术自律论到政治工具论等等,都是这一变异的表现.这种变化奠定了后世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及其文学形态的价值取向,直到1978年12月开始的改革开放的新时期才有所改变.因而,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就可以按照五四文学(资产阶级革命文学)、革命文学(无产阶级革命文学)、五四文学的回归与超越这个"之"字形的道路去重新认识.  相似文献   

20.
论少数民族文学创作成果的品位认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少数民族文学研究中,作家身份认同与其创作成果品位认定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重要问题.少数民族作家的创作活动往往全景折射了民族文化融合的整个过程:作家族属的认同应当从主体融合的视角观照,而族属认同的价值定位,则应当从民族文化融合的整个发展曲线中寻绎轨迹.否则,这种认同就没有操作意义.因此,在"中国文学史"书写中对民族文学创作主体及其成果的品位予以认定时,必须首先走出三种误区:淹没趋向、淡化趋向、过度强化趋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