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提升“ 一带一路”中国区域各省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最大程度减轻水资源利用不足对经济产生的约束效应,可从水资源角度为“ 一带一路”倡议的充分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通过超效率DEA模型和 Malmquist 指数对 2011—2015 年“ 一带一路”18个省市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并用Tobit 模型识别关键影响因素。 研究结果表明:“ 一带一路”18 个省市水资源利用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各省市差异较大,呈现东南>西北>东北>西南的区域格局;水资源全要素生产率指数变动整体呈增长趋势,其变化主要由技术进步所决定;人均 GDP 和人均水生产与供水企业产值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具有显著正向作用,人均水资源量、人均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固定资产投资、农业用水结构、水生产与供水企业数量与水资源利用效率呈显著负相关。 基于此,提出加强区域间技术合作、优化农业用水结构、合理进行水利设施项目投资和深入推进区域水权市场建设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运用熵权法对长江经济带11省(市)水资源利用效率进行测度,利用综合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ESDA)对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格局和热点趋势进行分析,最后运用地理探测器探讨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效率时空分异特征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经济带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呈逐年稳定上升趋势,长江经济带水资源利用状况逐步改善;从长江经济带上中下游区域来看,下游地区水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平均值最高,上游地区次之,中游地区最低;从农业、工业、生活、生态用水效率来看,11省(市)均呈上升趋势,水资源利用效率热点区域呈现由下游地区向上游地区迁移的趋势;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因素的探析结果中,有11项因素的多年q均值大于0.5,解释力较强的有“水资源总量”“年末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湿地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每万人口授权发明专利拥有量”等因子,任意两项因子的交互作用均大于独立影响。  相似文献   

3.
成渝地区是我国西部经济基础较好、经济实力较强的区域,在积极推进西部地区乃至全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基于成渝城市群2008—2019年16个地级以上城市的GDP、产业结构、高等教育等数据,研究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对区域人口流动的影响。实证研究发现:成渝地区GDP对区域人口流动的影响大致呈现U型特征,即GDP增长较为缓慢时GDP增长对净人口流入有抑制作用,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GDP增长则对净人口流入有促进作用;成渝地区产业结构对区域人口流动的影响较为显著,而高等教育发展水平对区域人口流动的吸引力并不显著;城市地位、交通物流、工资水平的不均衡等对区域人口流动的拉力差距大。为切实解决这些现实问题,提出四点政策性建议:减小或消除核心城市和次级城市在经济发展政策上的差异;精准发力,持续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等教育,建立高等教育共享机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劳动力资源配置。  相似文献   

4.
在现有行政体制和财政投入约束下,效率提高是提升基本公共服务水平、实现城镇化高质量发展、推进共同富裕取得实质性进展的关键。以2011—2020年为研究时段,运用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识别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效率呈现波动递增态势,纯技术效率时序变化幅度最小,规模效率变化特征与综合效率一致,三大经济圈基本公共服务效率呈现省会经济圈>胶东经济圈>鲁南经济圈;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综合效率整体一般,尚未达到理想状态,纯技术效率空间分布最为均衡,规模效率空间分布较为均衡,临沂市基本公共服务效率最低;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效率整体呈现随机分布与离散特征,相邻城市之间存在显著的空间负相关,热点区主要分布于北部、东部和西部,冷点区主要分布于中部和南部。因此,山东省基本公共服务效率的协同提升可从要素关联、区域协调和主体协同三个路径出发。  相似文献   

5.
构建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熵权-TOPSIS法对2011—2020年成渝双城经济圈经济发展质量进行评估与多维度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对双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然后利用灰色模型预测并比较2021—2035年双城经济圈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的高质量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整体水平逐步提升,但区域差距较大,各维度发展水平差异明显;(2)数字经济、新型城镇化、金融发展等因素对于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影响不同,且有不同的空间效应;(3)未来15年内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水平将稳步提升,与其他三个城市群的差距逐步缩小。  相似文献   

6.
在仔细研究区域经济空间极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与时空计量分析的方法,以人均GDP为测度指标,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的经济差异和经济空间极化的过程与空间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山东省市域经济存在空间极化的现象,总体表现为东强西弱.(2)山东半岛经济区的扩散已经开始,济南及周边处于过渡期(市内扩散),而其他地区则处于集聚阶段.(3)从山东省市域人均GDP时空变化及比差削距值的变化来看,山东省经济沿着"胶济线"这个集聚轴逐渐东移.并从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区位条件、交通优劣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山东省经济空间极化的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7.
运用Theil指数,测度我国地级以上城市GDP值前110强城市碳排放的区域差异,并采用STIRPAT模型分析碳排放量的影响因素。中国城市碳排放的空间分异较为明显,西部城市的碳排放水平整体上落后于东、中部城市;总体差异值按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单位碳排放提供就业岗位数的顺序递减,地带内差异远远大于地带间差异;常住人口数、能源强度、人均GDP值是影响样本城市整体碳排放量的主导因素,产业结构多元化演进水平对碳排放增长的缓解作用不甚明显。  相似文献   

8.
城市舒适性反映城市发展与建设的综合水平,并直接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城市舒适性的评价指标包括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社会环境.本研究采用综合测评法、空间格局法、因子与回归分析法.结果表明:(1)中国城市舒适性主要为中度,5个等级城市数量差异较大;(2)高舒适性与较高舒适性等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西部地区、黄河中游附近地区.中舒适性等级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城市及其周边地区、个别省份的交界地带.较低和低舒适性等级位于省域边界.(3)城市舒适性呈地带性梯度,东西方向尤为明显;高舒适性、较高舒适性与中舒适性等级的城市呈集中化分布;地理因素通过和海岸边界之距等作用于舒适性,供给因素通过人均GDP、公共部门的雇员、第三产业产值比率作用于舒适性,需求因素通过游客接待规模、城市人均可支配收入作用于舒适性;地理因子中的地理环境差异决定了城市舒适性的空间格局,供给因子中表明城市舒适性水平由经济水平决定,需求因子中则通过舒适性投入度影响舒适性水平.  相似文献   

9.
基于山东省16个城市间的百度迁徙和百度指数数据,利用空间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探讨了城市空间联系格局和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客运联系网络整体呈"一横两纵"格局,局部表现为相邻城市紧密联系,信息联系网络整体呈双中心辐射格局,局部凸显主次中心结构;网络结构特征表现为济南、青岛双核心结构;城市综合发展实力、城市外向功能、城市功能定位是影响空间网络结构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提升黄河流域城市能源利用效率既有助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又有助于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基于非径向方向性距离函数、非径向Luenberger指数及分解项、Tobit模型探讨了2003-2018年黄河流域城市能源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内生驱动机制与外部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03-2018年间黄河流域城市能源利用效率整体上表现出波动上升态势,且能源利用效率的增长主要来自能源经济效率的改进;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提高是推动黄河流域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增长的内部驱动机制;经济发展水平、土地城市化、产业结构等因素对黄河流域城市能源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影响,且存在明显的时段差异和区域差异。  相似文献   

11.
以长江经济带127个地级以上城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长江经济带的市域经济空间发展格局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绝对差异持续扩大,但差距增长的速度逐渐减慢;长江经济带经济空间集聚呈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长江经济带人均GDP相对增长率的热点区分布总体较为稳定,但西部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地理区位、历史、经济发展、人文等因素是形成长江经济带经济增长格局演进特点的驱动因子。基于此,提出推动长江经济带缩小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实现经济增长速度和质量双重提高的3点对策:(1)坚持绿色发展之路,引导产业结构调整;(2)创新区域合作机制,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3)加快大城市群建设,加强综合交通建设。  相似文献   

12.
高质量区域经济格局的构建,并非是若干独立区域战略的简单叠加,而是需要区域战略间的有机串联、高效联动。以强化都市圈、城市群等城市体系间的合作联动为突破,可以进一步放大重大区域战略的溢出效能,带动实现更大范围空间的协同、融合发展。2021年10月,《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规划纲要》正式印发,明确提出打造"郑(州)洛(阳)西(安)高质量发展合作带"。文章分析的"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位于黄河流域,地处河南(豫)、陕西(陕)、山西(晋)三省交界区,囊括郑州都市圈、洛阳都市圈、西安都市圈和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示范区四大核心区域,联动中部地区高质量发展与西部大开发两大国家战略,横揽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平原城市群两大重点区域板块,是新发展阶段下链接重大区域发展战略、完善我国高质量区域经济格局的重要布局。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地域面积20.2万平方公里,2020年区域生产总值5.82万亿元,年末常住人口9 079.4万人,初步形成了"三聚核、多支点"的空间结构特征和"主轴引领、网络对流、交叉组团"的总体网络格局。作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重大区域战略下的重点建设区域,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具备坚实的社会经济发展基础,有条件建设成为我国高质量发展的"第五增长极"。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各城市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化相通、资源相似、经济相关,具有合作发展的天然基础和综合优势,其高水平建设是对国家战略的积极响应,是生态保护与环境整治的迫切需要,是新发展格局下区域联动合作的客观必然,是优化国家总体空间格局的内在驱使,也是传承黄河文化文明的历史趋向。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应当摒弃若干城市在地理意义上的简单"糅合",转而追求在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社会联通、文化文明意义上的全方面深度"融合"。文章建议,保护好黄河流域生态环境,坚持"高质量发展"战略思维,牢固树立"高效率合作"核心意识,以"高水平开放"和"高品质生活"协同推进,共同培育打造其成为全国区域协调发展和高品质合作的示范区和引领区。同时,呼吁争取将郑洛西(晋陕豫)高质量发展合作带建设上升为黄河流域的第二大国家战略,使其与总体战略协同配合、上下联动,做好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打造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点和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相似文献   

13.
以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以山东半岛、省会城市群、鲁南经济带为研究分区,应用泰尔指数分析法,以人均GDP、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人均工业生产总值为指标,对1990—2012年间山东省区域差异进行多指标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人均GDP与人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差异变化平缓且差异较小;人均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差异呈阶段性发展,前期差异明显大于后期;人均工业生产总值差异起伏明显且差异较大。同时,山东省三大区域内部的差异也各不相同,山东半岛各项指标的差异程度除人均工业生产总值较大外,其余3项指标的差异程度较小;省会城市群四项指标的差异程度较大;鲁南经济带各项指标差异程度变化不大,是区域差异最为均衡地区。  相似文献   

14.
以17个地级市为基本研究单元,构建了区域经济综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熵值法、加权求和以及标准差和变异系数,对1995年以来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及其空间格局演变特征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建议.结果表明:经济因素和可持续因素对山东省区域经济发展均有影响;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区域经济分布不均衡问题仍明显存在;自西向东阶梯式的经济布局进一步强化;环海地区经济密集,内部经济差异程度扩大;以胶济—青荣线为轴的"一体两翼"格局凸显,经济布局"北高南低"日益显著.因此,缓解区域差异问题仍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任务,要适当发挥经济集聚区扩散作用,加强地区间经济联系,提高区域经济创新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5.
黄河"几"字弯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当前,黄河"几"字弯区域面临诸如生态环境保护压力较大、核心城市带动能力较差、主导产业同质性强、政策协同程度较低、市场化水平较低、公共服务资源相对稀缺等困境。为此,黄河"几"字弯区域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应是培育太原都市圈和呼(和浩特)包(头)都市圈,加快资源型经济区域转型,逐步完善城市功能,构建"网格化"交通运输空间格局。同时,继续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经济市场化程度,探索区域合作的新模式,逐步提升对外开放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中国经济发展区域差距呈扩大趋势,区域经济不平衡发展问题成为学术界和决策部门关注的焦点。我们利用新近发展起来的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方法,考察了1990—2004年中国地级区域人均GDP的空间分布,揭示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考察期内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表现出两个明显特征,一是空间集聚,二是空间不平衡。而且区域人均GDP的空间格局呈现出显著的东西极化的中心—外围结构,这一结构在整个考察期内极为稳定。最后为缩小区域发展差距,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1999—2007年人均GDP、人均财政收入以及居民消费水平三个指标,考察了山东省17个地级市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异,并对三个经济指标在山东省内区域分布不平衡的因素进行了剖析。文章最后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相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8.
"十四五"时期,中国优化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要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目前,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效显著.但由于体制机制的原因,也存在一些潜在风险."十四五"时期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辩证发展观指导.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高质量发展,要明晰定位和发展目标,高水平制定发展战略;坚持规划导向,高规格编制各类规划;加强比较研究,高质量寻求县域经济错位发展和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9.
西部小城镇建设的生态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西部小城镇建设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认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是西部小城镇建设的前提,西部小城镇建设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安全。影响西部小城镇建设的生态环境因素分为发挥因素(新区位、能源矿产及生物资源、旅游资源)和限制因素(水资源、地质地貌、土地资源及气候条件),最后从观念转变对策、制度对策、城建对策三个方面探讨了区域发展背景下西部小城镇生态化建设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20.
利用山东省1981~2010年经济与环境数据,建立人均GDP与典型环境指标关系计量模型,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环境污染与经济发展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工业废水、烟尘和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的库兹涅茨曲线(environment Kuznets curve,EKC)呈现出正"N"型关系,而SO2排放量与人均GDP之间没有明显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EKC)关系;山东省环境污染的主要影响因素是GDP和单位GDP能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