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学意义上“畅神”说 ,是魏晋南北朝时期关于自然审美的一种观点。中国古代自然审美观经历了一个由自在状态到自觉状态的理论发展过程 ,即中国古人对自然山水的认识 ,经历了“实用”、“比德”到“畅神”的历程。“畅神”审美观通过人与自然建立的精神关系 ,来达到对自然山水审美的超然境地 ,登上审美的最高层次。“畅神”自然审美观 ,强调心与自然相接 ,人与自然和谐 ,影响到中国美学 ,是情景交融、心物感应、物我合一这些富有中国民族特征美学观念的形成  相似文献   

2.
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6.
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于当代西方环境美学开始了理论研究与著作译介,表明环境美学的影响正在日渐扩大,并有望形成新的美学范式,这组学术笔谈旨在回应这一新的学术领域.程相占的《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研究的当代意义》从"重写中国美学史"、"与西方环境美学展开理论对话"、"丰富当代生态智慧"3个方面讨论了中国环境美学思想研究的当代意义,并提出"探索生态智慧"应该成为这一新的研究领域的思想主题.马明的《中国古代城市美学"象天法地"原则初探》借鉴美国城市设计大师凯文·林奇的城市意象理论,提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象天法地"原则是中国古代城市意象创造的根本原则.李静的《始宁别墅与谢灵运的环境美学思想》以谢灵运的始宁别墅为研究对象,提出其选址与建筑设计体现了参与式的环境审美思想,使人在自然环境中仰观俯察而返归自然之性,从而更好地体验与自然宇宙一致的"生命的节奏".王萌的《宋代山水画论"气韵生动"命题的环境美学内涵》集中讨论了宋代山水画论继承了"气韵生动"命题,指出该命题在宋代成为一种环境感知与环境体验模式,它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美学对于艺术与环境关系的理解,有着浓厚的环境美学内涵.张乾坤的《从"取景在借"看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从审美模式、审美观照方式、审美体验等方面讨论了李渔的环境美学思想.5位作者分别从总论与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环境美学思想切入,试图粗略地勾勒出中国环境美学思想史的研究对象和历史轮廓.  相似文献   

7.
“畅神“说与中国古代美学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学意义上的“畅神”说 ,是产生于道家古老哲学之上的一种自然审美观。它是以人的精神自由为出发点 ,在摆脱功利欲求杂念的状态下 ,以超然的心境去观照自然物的审美原则。以审美主体的精神自由为特征 ,促成了直观性的认识方法和创造性的审美心理的产生。“畅神”自然审美观 ,形成了中国古代人对自然的审美趣味的偏好和特殊的人格修养取向 ,把审美与人类所追求的最高生活境界联系起来 ,从而体现了中国古代美学精神的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8.
《袖与物游——论中国传统审美方式》成复旺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出版。本书以审美活动方式为纲,剖析了中国古代审美活动的全过程,深入论述了中国美学的一系列重要理论范畴,对中国美学的思想体系进行全面、系统研究。作者从中国传统文化的  相似文献   

9.
“味”是一个具有我国民族特色的审美范畴,孕育、产生和形成它的深厚土壤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它鲜明地体现出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特性,表现出中国古代人的审美意识。 一 我国古代美学把审美观照及其审美体验以直观理性主义的思维方式概括为“味”、“体味”、“玩味”、“咀味”、“寻味”、“品味”、“研味”等的过程,认为审美对象的审美意蕴只有通过审美活动的审美主体的玩味体悟,才能转化为审美主体自己的审美情感,从而在自己的想象中形成有关审美对象的真实世界。  相似文献   

10.
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人物审美观主要是崇尚素雅洁白的容貌美和轻盈飘逸的形态美,这是一种病态的女性阴柔美,一种与传统审美风格截然不同的新的人物美学风貌。这个新的人物审美特征与当时兴起的社会思潮——道教有很大关系。道教中长生不死、腾云驾雾、洁白柔美的神仙形象是魏晋士人人物审美观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对魏晋风度形成有积极的促进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代文人对泉的审美体验经历了从形、色到声响的衍变,“听泉”日益成为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休闲体验方式。听与心灵相联系,“听泉”在古文人的情感投射与不断吟咏中转变为富含闲逸之情的审美意象,并形成“夜间闻泉”与“隔物听泉”两种审美范式。“听泉”由诗歌蔓延至绘画与园林,在诗歌、绘画与园林艺术空间不断流转往复,完成诗意景观的审美建构,成为文人追求闲情逸趣与诗意生活的美学符号。“听泉”意象的形成及其休闲审美内涵,展现了古代文人的听觉审美情趣,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传统听觉审美文化。  相似文献   

12.
从发生学角度看,中国古代诗学范畴体系可分为"物本"与"人本"两大系统,二者根源于中国古代哲学的本体二元论。两汉魏晋时期,随着人物品鉴风气的盛行,人之美学成为流行的美学风尚,于是诗学范畴体系的构建逐渐褪去物本哲学的色彩,更多地展示出人本哲学的特征。古典诗学范畴的人本构建模式,主要围绕着人的形体、感官和精神三大类属展开,形成了一系列互相包容、前后联结并具有丰富内涵意蕴和外延价值的范畴序列。这种建立在人体"小宇宙"基础上去体验、比拟、推论、演化自然大宇宙的思维模式,不仅使得诗学审美范畴的建立具有家族性、连绵性和表现性,也确立了中国诗歌传统中博大深邃的象征思维和诗性智慧。  相似文献   

13.
王国维用词之言长来概括词的审美特质,这一认识是在中国古代词学,尤其是常州词派的影响下形成的,这种观点与王国维依据西方美学建构起来的、以境界为中心的理论体系发生了尖锐的冲突,也得不到王国维在具体的文本批评中的支持,但在《人间词话》内部,它显示了一种与西方诗学异质的诗学传统的存在,值得给予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连续性"是环境美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连续性"一词源于杜威美学,杜威以"经验"为核心概念,批判了传统的二元论哲学美学,试图建立一元论的哲学美学体系。在《艺术即经验》中,杜威从人与动物、有机体与自然的连续性出发,提出要恢复艺术与非艺术、审美经验与日常生活的连续性。伯林特继承并发展了杜威的"连续性"理论,对环境一词进行了全新阐释。他进一步批判了杜威所反对的审美无利害及相关理论,创造性地提出了自然鉴赏的参与模式,并将这种自然鉴赏模式应用到对艺术、日常生活景观的审美探讨中,发展出一种全面的参与美学理论。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小说创作实践中一直存在着追求趣味美的倾向,趣味美可视为小说的一种自觉的审美方式,趣味叙事亦为一种聪明的叙事选择。《红楼梦》中的趣味美追求有着深厚的哲学意蕴,在对《红楼梦》个案研究的基础上,借以透视中国古代小说趣味美这一小说美学范畴。  相似文献   

16.
陈德礼先生的新著《人生境界与生命美学———中国古代审美心理论纲》最近由长春出版社推出。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选出中国古代审美心理学使用广泛而又影响深远的十个重要范畴,进行历史的描述和理论的归纳;下篇由六篇专题论文组成,对古代审美心理学作具体剖析,与上...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的题画诗,既是反映了中国古代文人的一种审美情趣,也是一种将诗书画合为一体的带有鲜明中国艺术特色的文学创作形式。《中国题画诗发展史》循沿中国古代题画诗发展的历史走向,系统而精要地叙述了中国题画诗艺术的生成与发展的脉络,总结其艺术创作成就,评价其历史审美价值;立足中国文化与艺术史的大视野,深入析解阐释题画诗的美学价值与审美存在,揭示由题画诗所反映的中国文化传统和中国艺术精神的载体意义。  相似文献   

18.
近20年来,在面对涌进中国大门的西方当代接受美学,对其进行消化的同时,考虑到本民族文化传统中的固有精华,中国许多学者便以西方接受美学为参照系,重新审视中国古代文论中有关读者审美接受的理论思想。这种情形经过20世纪80年代的初步尝试到90年代的系统探讨愈演愈烈,遂构成了古代文论研究中的一大景观。近年来,邓新华教授推出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一书(以下简称《诗学》)可以说是其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堪称中国古代诗学研究的创新力作,标志着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现代重构。《诗学》一书,共28万字,分为“绪论”、“发展”和“方式”三篇…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中国生命美学的创始人和领军人潘知常从1991年的《生命美学》到2023年完成的“生命美学三书”(《信仰建构中的审美救赎》《走向生命美学》《我审美故我在》),构建起了“情本境界生命论”的美学思想及“审美何谓—审美为何”的研究体系。从他这四部著作(尤其是第三部)的“后记”进入潘知常的学术世界,探寻他由“生命”到“美学”的心路历程,期冀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窥探他生命美学的“奥秘”。  相似文献   

20.
《论语》中的审美艺术观是一种主足于人,以人为核心的精神。它体现了一种审美艺术和与人紧密联系的人文观念,是一种以关怀人为终极目的的人文理想。同时,《论语》美学思想揭示了艺术创造的一般规律,体现了对艺术性和艺术规律的追求,体现了对艺术理想的追求,是一种超越现实与人生的艺术回归。《论语》中的美学精神在儒家美学中的地位是非常突出的,是奠基性的,它应该成为我们建构现代中国美学的重要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