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玉洁 《中州学刊》2023,(4):171-176
从文明与文化的视角审视中国对非传播,其面临着文化隔阂、传播效能受限等多重挑战。因而以文明交流互鉴这一新文明观为价值基石重构中国对非传播就尤为必要,其真正回归了国际传播分享交流对话的本质,不但有助于发掘中非文化共性与差异,超越西方以对立冲突竞争为主的对非传播范式,更暗含了中国对非传播的文化自觉。基于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国对非传播新探索,不仅需要实现理论升级,建构能支撑文明多样性、平等性、对话性的对非传播理论体系,还需在实践创新上下功夫推动中非人文交流,以实现中非日常生活的文化共享。  相似文献   

2.
论河东文化的历史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东,秦以前仅是地理上的泛称,主要指今山西南部黄河以东地区;秦时置为三十六郡之一,方有了行政区划的含义,约相当于今之运城、临汾两个地区;秦至唐、宋以来,河东或称郡、称道、称路,地望有了变化,其治所大多仍在晋南,故一般通称晋南为河东地区。河东文化源远流长。在华夏文明史前时期,河东是中国原始人类聚居的集中地带,积淀了极其深厚的原始文化层;在华夏文明起源及其发展历程中,河东是华夏族先民的活动中心,华夏文明的直接源头;在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春秋战国时代,河东是新兴封建  相似文献   

3.
当今世界需要文明的对话与文明的交流。15世纪初的明代中国在世界格局中处于领先地位。我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奉明王朝之命,以和平的方式,向广大时处落后的亚非国家和地区传播了先进的中国文化,同时也吸收了一些亚非国家的文化精华,对中国与亚非国家的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郑和下西洋对中外文化交流的推动是多方面的,内容丰富多彩,本文主要从历法、冠服、科举制度的颁给,先进生产力的传播,图书、乐器、度量衡的赠予,宗教信仰的尊重和崇扬,绘画、建筑、雕刻艺术的交流,珍奇动植物的引进等方面作简要叙述。郑和是和平友好的使者,他的远航扩大了中国的影响,促进了东南亚国家的社会进步与经济文化的发展,增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友谊,丰富了中国对世界的认识,对于今天不同文化、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对话与交流,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境域中的文化多元性问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闵丽 《天府新论》2007,(1):106-110
在全球一体化进程中,发端于先进国家的现代文明向后发民族(或国家)传播,必然与后发民族(或国家)传统的价值观、政治理念、社会运行模式及其所代表的利益群体等文明要素发生冲突,甚至引发战争;从文化发生和发展的规律层面分析,现代文明的传播既是在包容和吸纳后发民族传播文化的过程中实现的,亦是经过后发民族的文化“过滤”完成的,因此,人类文明的发展只能呈现为全球现代化这一总趋势与体现这一趋势的不同具体表现形式(即有特殊内涵的地域文化或民族文化)之间相互依存的状态,即人类文化一体多元格局,而非一元化发展趋势;人类文明一体多元格局在国际社会生活中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早期中国大部地区共有“一元”的宇宙观、伦理观、历史观等核心思想观念和文化基因,存在“多支”文化系统和多种文明起源子模式,交融形成以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为主体的、以黄河中游(或中原地区)为中心的、多层次的“一体”文化格局。这种“一元多支一体”格局,本质上趋向“一体”“一统”而又包含多种发展变化的可能性,既长期延续主流传统又开放包容,是一种超稳定的巨文化结构,与此相适应的文明起源模式可称之为“天下文明”模式。  相似文献   

6.
华夏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根本文化认同中的国家原创文化资源,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强大精神力量.华夏文明传承创新是一项全新的文化事业,也是一项十分复杂的文化工程.华夏文明传承创新事业的开启、推进乃至取得最终的成功都离不开法制的支持与保障.法制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相关主体合法权益的重要保障手段,是调整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社会关系的稳定机制,是华夏文明成果产业化发展的制度保障.华夏文明传承创新立法应遵循文化保真、文化自觉、文化民生、文化资本、文化软实力生成等基本理念,应坚持最大限度地激发文化发展活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政府主导和市场配置有机结合、统筹协调和综合保障等基本原则,必须科学处理好文化产业集聚与集约、文化资源独占与共享、文化产业政策与法律、文化法制资源本土化与现代化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以它优美的神话传说,丰富的祭祀经典,原始的神灵信仰,古朴的祭祀仪式。构成了多姿多彩的民族文化。秦汉以来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基本形成,这为道教与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互相融合提供了条件。西南少数民族宗教受道教影响甚深,是历史上道教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传播所致。道教在发展兴盛的各个时期,都承袭张陵济世度人的传统,重视在少数民族中传播大道。  相似文献   

8.
卷首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哲冯友兰先生以为,中国文化传统淡漠“民族”而习语“天下”;中国人观念中缺乏民族主义,因为他们惯于从天下即世界的范围看问题。但,这天下、这世界,是由中国文化圈定的。用一句时尚词语说,这里通行的游戏规则是由中国文化制定并主宰,于是便有了“华夏”与“夷狄”之分。居“中央之国”的华夏是天下惟一的文明所在,而东之九夷、北之八狄、西之七戎、南之六蛮皆不过嗷嗷以待华夏礼仪文明哺乳的群落,华夏文明化成天下天经地义;而更要紧的是,“化”或“不化”才是夏夷分别的尺标,化者夷则夏之,不化者夏则夷之。由此才见出孔夫子…  相似文献   

9.
舜文化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之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作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唯一延续 ,是华夏文明本质的表现。上古时代虞舜的思想和政治作为 ,使古代东方人类社会从野蛮时代过渡到文明时代。以舜为主体形成的道德文化 ,主要表现在家庭人伦、为人行事、仁德政治诸方面 ,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之源。在实施法治的同时加强德治 ,必须继承并发扬优秀的道德传统和民族精神 ,推动世界文明的交流与融和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是中国第三大河流,原系我国内河,其流域河流众多,山脉纵横,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孕育了黑土先民,形成了多元文化.黑龙江流域的古代民族虽然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历史文化,但与中原华夏文化有密切关系,属于中华民族文明渊源之一.由于中华文化的北传东渐,使得黑龙江流域不仅是东北亚腹地文化的集中区域,又是以中华文化为主体的东北亚腹地文化向日本列岛、美洲大陆辐射与传播的重要地区.  相似文献   

11.
中国近代历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股文化传播潮流是西方文化的传播,而西方文化的传播又与基督教的传播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便是本文选题的出发点,并希望能以拙文就正于方家。一 历史上自从有了文化,有了民族和地区间的相互交往、相互接触,也就出现了不同文化间的传播。随着世界逐步由孤立、分散、隔绝走向一体,文化传播和融合更是越来越成为人类发展中的一个重要内容。 在文化传播的历史上,有所谓优势扩散原理,即相对而言,文明程度越高的文化越容易扩散,优势文化表现出较强的生命力和传播力,无论是精神文化还是物质文化。进入近代,…  相似文献   

12.
1842—1912年粤剧在新加坡的传播是西方现代文明扩张传播与华夏传统文明传承发展的一次碰撞.西方现代工业文明传播具有空间偏向,粤剧的海外传播是近代西方文明扩张的间接产物.航海技术是西方现代文明发展的媒介体现,是具有空间偏向的传播媒介.粤剧作为航海运输工具的"内容",实现了空间传播.而作为媒介的粤剧本身具有口头传播偏向和时间偏向,消解了西方文明传播的空间偏向,实现华夏传统文明的异域传承.粤剧口头传播偏向限制了粤剧仪式的传播范围,将参与群体划定在有限的物理空间内,不利于华人社群的扩大.但与此同时,作为地方剧种,粤剧的口头传播偏向强化了华人社群内部的一致性,在有限的地理空间内强化华人社群的集体意识.粤剧是华夏传统文明的组成部分,具有华夏传统文明传播文明时间偏向特质,表现为对神缘和地缘关系的倚重.粤剧在以方言(地域)为单位的华人社群进行展演,延续了祖籍地的地方特色,传承了祖籍地的历史脉络.西方现代文明传播的空间偏向形成了粤剧的"传播通道",华夏传统文明传播的时间偏向孕育了粤剧的"传承脉络",二者相互交织,形成粤剧在新加坡的传播时空网络.  相似文献   

13.
任何一种文明或文化都必须在与其他文明的交往和遭遇、互动中吸取营养,才能促进自己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而文明的传播、交往,则必然伴有社会制度之传播与交流。因为,任何一种社会的文明都必然凝聚为一定的社会制度体系,并通过制度使其文明或文化稳固化和现实化。正因为制度是任何文明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所以文明的传播交流,必然会导致制度的冲突与融合。  相似文献   

14.
李逎涛 《理论界》2009,(12):151-152
经过千年的分灵传播,妈祖信仰影响范围愈益扩大,并随着飘洋过海的华侨、海员和外交使节等迅速传播到世界各地,信仰者遍布全球。经过千年的历史积淀,妈祖信仰逐渐演化为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妈祖文化。妈祖文化内涵丰富,影响深远,涉及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侨务、贸易、文化等诸多领域,成为中华民族一种特殊的文化形态,是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史前时期,北方草原的先民们创造了自成序列的原始文化,中华民族许多文化传承的源头都可以追溯到这里。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相比,在某些方面甚至居于领先地位。进入文明时代后,数千年来,草原文化通过北方草原民族与中原人民和平交往以及各类战争的形式,不断同黄河文化、长江文化交流、融合、汇聚,共同造就了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并形成了多元一体的格局和丰富多彩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炎帝考     
炎帝考叶林生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炎帝充满了神秘色彩,一方面先秦古籍中所见不多,另一方面,后世又十分推崇,视为华夏先祖。因此,弄清炎帝的真相,对确切表述华夏的古老文明,大有裨益。炎帝的传说传自古运,但考其本相,实非人间古帝,而是原始宗教中的火神。郭沫若说:...  相似文献   

17.
<正>欧亚大陆上不同区域的人群在史前时期就有往来迁徙活动,高加索人种至中国西部地区活动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以前。中国文明在其诞生之始就不是一个封闭体系,而是在当时条件的许可之下参与各种文明的交流。中国境内不同地区文明的融合以及华夏文明与异域文明的交流,对于塑造中国文明的基本面貌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蒋乐平 《浙江社会科学》2012,(2):131-135,160
诞生于钱塘江上游地区的上山文化、跨湖桥文化,是浙江史前史的立足点.从河姆渡文化开始,钱塘江史前文化与以江淮文化为主体的北域文明交流、碰撞,发展出马家浜文化,成就了一个以挑战、接受、壮大为建构的文化格局,最终创造出在中华文明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良渚文明和吴越文明.交流、碰撞需要有自己的力量,良渚文明和吴越文明的形成依托于原生文化的质量与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方铁 《天府新论》2015,(2):132-138
中国边疆的形成演变历经2000余年与诸多的朝代,表现为跌宕起伏的动态过程。在中国历史上,中原王朝将自己的统治制度、政治理念与文化传统,升华为了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华夏文化并应用于边疆治理,形成了中原王朝治边的文化软实力。治边文化软实力的思想基础,是夷夏有别观与用夏变夷观。中原王朝认为自己是天下的中心,周围的政治势力必须服从于己,由此形成中心(华夏文明)与边缘(边疆及其檄外的非华夏文明)相互关系的地缘政治思想。中原王朝通过推行教化在边疆及其以远地区传播华夏文化,并通过朝贡、册封这两种形式,形成通行天下的制度规范,即封贡制度。中国边疆的历史形成,不仅因中原王朝在边疆建立行政区并实施有效管辖,还表现在以内地文化为核心的主流文化在边疆地区逐步得到传播与认同,内地人口向边疆地区逐渐迁徙,实现了边疆居民成分的重组与主导民族内涵的改变,使边疆地区与内地牢固地结合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思想史上,夷夏之辨的观念主要形成了两种逻辑。第一种逻辑认为文化先进的是华夏,而中国(大清)的文化先进,所以中国(大清)是华夏;第二种逻辑是因为华夏是文化先进的地方,而中国(大清)是华夏,所以中国(大清)的文化先进。由于中国长期在各方面领先,中国有文化既是前提也是结论,两种逻辑面目不清。而晚清之际,中国文化是先进文化已不再是必然。抱残守缺之士以第二种逻辑而抗拒西方文明,一些进步人士则以第一种逻辑主张学习西方文明。此外,清朝统治者以异族身份入主中原,使得弥平华夷和强调华夷两种思想共存,均成为晚清士人的思想资源。我们回顾这段思想史,应还原其多重面相,而不应采用辉格史式的叙述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