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王仲 《西北人口》2007,28(3):112-116
婚姻形式的变化除了呈现出晚婚晚育的特点之外,同居与性伴侣增多也构成了实际上的婚姻形式,离婚率在未来的时间内还会继续增长。家庭形式的新变化对于考验婚姻的质量与婚姻的稳定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罗丞 《南方人口》2014,(6):21-32
构建性生活质量调节下的生计策略对婚姻满意度影响分析框架,利用安徽巢湖问卷调查数据,本文以非留守妇女和准留守妇女为参照,描述了农村留守妇女的生计策略、性生活质量和婚姻满意度现状,并采用有序回归方法对生计策略和性生活质量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家庭再生产策略对非留守妇女婚姻满意度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工资性工作和家庭再生产策略对准留守妇女婚姻满意度有显著的消极影响;农业生产策略对留守妇女婚姻满意度有显著的积极影响,家庭经营和工资性工作策略则对留守妇女婚姻满意度有显著消极影响。此外,性生活质量不仅本身对非留守妇女和留守妇女的婚姻满意度有较强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在生计策略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过程中发挥不同的调节作用。上述发现对提高农村留守妇女婚姻福利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3.
对赫哲族妇女的婚姻、生育自主权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赫哲族妇女婚姻、生育自主权是赫哲族妇女社会地位的重要组成部分。依据对赫哲族主要集居地的详细调查数据,从文化程度与择偶方式、文化程度与初婚年龄、择偶方式与对目前婚姻的满意程度、赫哲族现有孩子的数量看妇女生育观的变化、文化程度与意愿孩子数、文化程度与现有孩子数、不同时期出生的赫哲族妇女的文化程度与生育孩子数、赫哲族妇女的生育决定权等八个方面进行了较具体的研究,得出赫哲族妇女已基本上具有了婚姻自主权,对目前的婚姻是较满意的,但部分还存在着早婚、早育问题,在选择生育孩子的数量上与丈夫协商的占有很高的比例,能够得到丈夫的尊重。  相似文献   

4.
基于主体-伴侣相互依赖模型(APIM),探讨中国老年夫妻的婚姻满意度对抑郁症状影响的主体效应和伴侣效应,以及相关变量对主体效应的调节作用。研究发现,老年夫妻的婚姻满意度对自身的抑郁症状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婚姻满意度越低,自身患抑郁的风险越高,即主体效应存在;老年夫妻的婚姻满意度对配偶的抑郁症状也具有显著负向影响,即伴侣效应存在;亲子关系满意度可以有效缓解夫妻自身因婚姻不满意导致的抑郁风险;社会交往活动在婚姻满意度和抑郁症状之间的调节效应存在性别差异;将亲子关系满意度、社会交往活动同时置于基础模型中,社会交往活动的调节效应发生明显变化。此外,在“婚姻满意度→抑郁症状”路径中各种效应呈现出差异化的人口学特征。  相似文献   

5.
婚姻稳定是社会和谐的基础。然而,伴随着农村人口大规模外出打工,留守妇女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夫妻长期分居,一些留守妻子出现精神出轨和行为出轨现象。这些留守妇女看似稳定的婚姻事实上已经处于失序状态,婚姻作为丈夫和妻子之间一种合约的作用受到削弱。本文通过深度访谈,对8个典型个案进行深入剖析,采用叙事性表达方式,深入揭示婚姻合约弱化的本质及其产生的社会后果。在此基础上,提出维护留守妇女婚姻合约、促进社会稳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湖南省农村留守妇女调查”数据的分析,本研究探讨了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稳定感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稳定感处于较高的水平;就其影响因素而言,有无被欺凌的情况、与家里长辈的相处情况、家庭生活满意度、丈夫打工期间的联系频率、探亲频率、丈夫汇钱时是否直接汇给自己、是否担心婚姻感情会发生变化、丈夫外出打工后夫妻感情的变化等变量对农村留守妇女的婚姻稳定感都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2002年中国人口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2年中国人口呈现出以下特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平稳下降;妇女生育继续保持稳定的低水平;人口密度在不断增加;城镇化水平进一步提高;人民健康水平改善,死亡率继续保持较低水平;人口年龄结构已完成向老年型人口的转变;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婚姻关系稳定;人口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8.
中国阶层内婚制的延续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文章通过对夫妇职业地位和教育获得状况的分时段研究发现,在传统社会婚姻安排过程中存在的“门当户对”式阶层内婚制现象,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仍然继续延展。随着公有制的建立,虽然一度消解了基于财产占有关系而产生的阶级差别,但基于职业和教育等级而新生的阶层地位等级,却继续影响着人们的婚姻选择。绝大多数人的婚姻对象,都在自己所属的阶层或与自己所属阶层等级地位临近的阶层。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山东部分的有关数据,从婚姻的主体形式、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作用、家庭中的夫妻对话交流、夫妻间的冲突、女性在夫妻性生活中的状态以及女性对自身在家庭中地位的感受诸方面,对山东妇女在婚姻家庭生活中的状况作了客观的描述和分析.认为自主婚姻已成为山东妇女婚姻的主体形式;夫妻共同决定家庭事务已成为生活的主流;城镇女性在夫妻关系中的地位高于农村女性.  相似文献   

10.
周林刚  陈璇 《中国人口科学》2015,(2):104-114,128
文章以中国中部劳务输出大县(江西省修水县)为个案,从身体暴力、精神暴力、性暴力3个维度就当前流动妇女遭受婚姻暴力的状况进行测量,并从个体家庭因素、社会资本、传统家庭文化和城市融入4个方面就影响该群体遭受婚姻暴力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流动增加妇女遭受婚姻暴力的风险;学历越高,遭受重度身体暴力的可能性越大;健康的身体状况有助于抑制婚姻暴力的发生;资金借贷和重大决定支持网规模、亲属支持密度是影响婚姻暴力的社会资本变量;流动妇女对传统家庭文化认知越高、迁移愿望越强,其遭受婚暴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必须构建政府主导下的法制化、多元化、社会化和专业化的保护机制,充分激活多元主体在预防和控制婚姻暴力中的职能。  相似文献   

11.
独生子女比例、婚育意愿变动对未来政策生育率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苏州市是我国计划生育政策执行得最早、最严格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之一.目前苏州市第一代独生子女大规模进入婚育年龄,使得政策生育率自然升高,同时经济的迅猛发展使得独生子女的婚姻观念发生深刻的变化.本文试探将婚育人口独生子女比例、婚育意愿等因素纳入预测模型,以期使得预测方法和结论更加准确.文章认为,未来15年苏州政策生育率上升0.415,而考虑婚育意愿后,现实的生育率上升仅0.23,终身生育率仍在1.5个以下,人口再生产将长期处于低生育水平.  相似文献   

12.
Cohabitation and marriage in the 1980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Arland Thornton 《Demography》1988,25(4):497-508
Using cohabitation and marriage histories collected in 1985 from 23-year-old women and men, this study investigates the process of union formation, considering transitions from single life into cohabitation and marriage. The outcomes of cohabitation are also considered--both the dissolution of unions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cohabiting unions into marriage. These data indicate that large proportions of men and women experience cohabitation fairly early in the life course. At the same time, many cohabiting unions are dissolved fairly quickly and numerous others are soon transformed into marriages. Thus even though cohabitation will be experienced by many, most people will continue to spend substantially more time in marital unions than in cohabiting unions.  相似文献   

13.
王德福 《南方人口》2012,27(2):37-43
农村近年来重新出现早婚高潮,早婚率甚至已经逼近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本文基于豫东西村的实地调查,认为当前农村的早婚现象是代际关系变动的结果,即养老倒逼婚姻:父母希望早日完成人生任务以便趁年轻力壮为自己积攒养老资源,子女在接受早婚要求的同时也通过婚姻向父母索取了大量家庭财富,代际之间的理性博弈助推了早婚的出现。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由代际关系变动推动的早婚仍将存在并可能有所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男孩偏好和婚姻挤压——初婚与再婚市场的综合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中国强烈的男孩偏好和对女性的歧视导致了婚姻市场上严重的男性婚姻挤压。本文使用中国2000年普查数据和所预测的2001~2050年人口数据,结合初婚和再婚市场设计了度量婚姻挤压的指标,测度了2001~2050年中国的婚姻挤压程度,考察了男孩偏好和再婚因素对中国未来婚姻挤压的影响。结果表明未来中国婚姻市场每年有10%~15%男性过剩人口,达到120万人。男孩偏好导致的高出生性别比显著影响未来婚姻市场,而再婚人口对婚姻市场上过剩人口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5.
Marriage rates have now been falling in all Western countries for more than 20 years. Rising levels of women's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extra-marital cohabitation, and separation and divorce both preceded, and continue to accompany, this trend. We apply hazards models to a data-set rich in event-history information in order to study the links between these movements at the level of the individual in Australia. Contra the New Home Economists it transpires that longer education lowers women's propensity to marry, not by providing them with alternative careers to marriage, but by delaying their entry into the marriage market. Again, contra the New Home Economists, employment actually increases women's marriage probabilities. Cohabitation serves variously as an alternative and a prelude to formal marriage. Finally, in contrast with a study of marriage dissolution in Australia, the strengths of factors that variously inhibit or promote marriage, such as women's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have neither weakened nor strengthened during the recent past.  相似文献   

16.
韩国人口老龄化过程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金度完  郑真真 《人口学刊》2007,299(5):44-49
韩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的高生育率和死亡率降低、60年代以后的生育率下降直到目前的超低生育率,韩国人口在世纪之交快速进入老龄化阶段。预计初婚年龄的升高、持续的低生育率和育龄妇女数量的减少将会使韩国人口进一步老化。快速的人口老龄化已经为韩国社会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应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成为国家面临的重大问题。韩国的老龄化过程、现状以及采取相应的对策,将对中国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7.
The paper investigates whether past declines in mortality could have created a huge deficit of eligible men in the marriage market, and whether the ensuing competition for mates could be responsible for the coercive character the dowry system of marriage has assumed in India. New indices have been developed to measure the trends in bridegroom availability that aid in the inquiry into the demographic origins of marriage squeeze. It is contended that the marriage squeeze against women was particularly intense in India because mortality decline, in addition to age structural changes, drastically reduced the number of widowers in the population who once accounted for about one-fifth of the annual supply of bridegrooms. Our projections indicate that, as a result of recent declines in fertility, the marriage squeeze against females will ease substantially by the end of the first decade of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and that marriages of men will begin to be delayed more than those of women.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中国人口婚姻状况变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徐舒  程钢 《人口学刊》2001,(1):52-53
90年代中国人口婚姻观念有所改变 ,婚姻关系总的来看是比较稳定的。已婚人口比例高 ,离婚、丧偶人口比例相对较少 ,终身未婚者甚微 ,晚婚已蔚然成风 ,但是人口婚姻状况的变动走向也反映出一些社会问题 ,如独身人口的不断增多、大龄未婚人口难以婚配且性别结构失衡、城镇离婚率持续上升、鳏寡老人的晚年关怀 ,等等。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 ,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9.
青年人口迁出对农村婚姻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石人炳 《人口学刊》2006,36(1):32-36
我国当前农村青年外流对地区婚姻问题和自身婚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对自身婚配的影响,一些大龄未婚农村外流青年择偶难;二是贫困地区女青年婚姻迁移导致当地男性青年成婚困难;三是农村已婚青年流动对婚姻稳定性产生影响。针对农村青年外流带来的婚姻问题,要关心大龄未婚打工仔和打工女的婚姻问题;要关注农村单亲家庭中的孩子;要关注婚姻迁移导致的贫困农村地区“弱势累积”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