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探求》2017,(5)
青年的生育行为是人类社会再生产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生育意愿主导其生育行为。90后大学生群体在未来生育人口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本文基于"全面放开二孩"政策的背景,通过实证研究,探讨90后大学生的生育意愿、影响因素以及对于当代生育伦理的热点问题的看法。研究结果显示,生育政策影响力有限。90后大学生生育意愿趋于理性化,受社会经济因素影响深刻,凸显个人本位特点,同时对待多元生育现象更加开放、包容。  相似文献   

2.
社会流动与政治信任:基于CGSS2006数据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盛智明 《社会》2013,33(4):35-59
本文通过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2006)数据,详细分析了中国的社会流动对民众政治信任的影响。研究表明,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为民众提供了大量向上流动的机会,并给他们带来改善生活的希望。人们所经历的向上代际流动和代内流动,以及对向上流动的感知与预期都显著增强了他们的政治信任。结果显示,社会经济发展为人们带来的向上流动的经历与期望有助于维护社会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3.
城乡居民的生育状况与生育意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的计划生育政策实 行20年了,究竟人们对这一生育政策的主观认同情况如何呢?人们心目中包括子女理想性别和人数的生育意愿又是怎样的呢?本文试图在1998年湖北省内进行的三次较大规模调查的数据的基础上描述城乡居民生育水平和生育意愿的现状及其可能的趋势。 一、资料来源 本文所采用的调查数据资料来源于1998年在湖北省境内进行的三次较大规模有关家庭、生活质量和家庭教育的抽样调查中有关生育意愿和生育水平的调查部分。三次调查均由华中理工大学社会调查中心承担,华中理工大学社会学系本科生和研…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6,(3):65-67
中国城市化发展最迅猛的30多年,伴随的是中国的生育率从高到低变化。对低生育率的分析多种多样,本文则是通过城市化发展的视角,分析城市化下住房、教育、医疗、休闲娱乐等经济压力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城市化不是影响生育的直接原因,但是城市化的发展与低生育率有着极大的相关性,城市化率持续上升的背景下,低生育率将是常态化的社会现象。  相似文献   

5.
杨风 《创新》2014,(2):87-90,109
进城农民工在我国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其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然而,基于其流动性、自身素质相对低等原因,遭受着社会排斥。文章从经济、权利、政治、文化、社会关系五个层面描述进城农民工所面临的社会排斥,从认识、户籍制度、管理政策、农民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五个视角分析进城农民工社会排斥的缘由,并提出缓解进城农民工社会排斥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叶  孙雪华  王丁  李猛 《社会工作》2021,(3):91-105
三孩政策是我国新时期根据人口结构实际适时调整的重要人口发展策略.为化解中国居民生育意愿偏低,构建生育友好的家庭亲善福利体系是完善"三孩政策"的解困之举.基于中国情境,比照国际促进生育水平提高的家庭亲善福利举措,发现我国现有家庭亲善福利实践主要面临:婴幼儿托育服务严重短缺,子女照料成为员工后顾之忧;产假延长而陪产假有限,...  相似文献   

7.
"思想库"研究:西方研究综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综述了近几十年西方思想库研究领域的三个传统:历史路径、实证主义和国际比较研究,并分别从政治学、政策过程理论与知识运用理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梳理了思想库影响力的理论脉络,最后比较了中西方学者对"中国思想库"的研究的两种不同视角.  相似文献   

8.
北京市独生子女生育意愿调查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本研究结合 2 0 0 2年“北京市个人生育意愿问卷调查” ,推算目前我市累计出生的独生子女总量与结构 ,描述独生子女生育观念变化的现状 ,分析形成独生子女生育意愿的主要因素。探讨他们在生育子女数量、性别偏好、婚育时间上的选择倾向 ,以及将对北京市人口发展规模所构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新生代农民工是中国现代产业工人的主体,是社会稳定与进步的重要影响因素。新生代农民工的文化程度相对较高,生活方式与老一代农民工有明显差别,他们的"城市梦"更执着。厦门是新生代农民工聚集的城市,在实证研究基础上,分析厦门新生代农民工当前面临的困境,以社会工作视角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提出解决对策,以期更好地服务新生代农民工,团结新生代农民工,共同推进厦门市文明城市建设。  相似文献   

10.
根据2013年中国居民收入调查数据,对我国教育代际流动性以及教育扩张过程中不同人群受益分布进行分析。教育扩张总体上提高了教育流动性,降低了受教育程度代际向下流动的可能性,提高了代际教育程度向上流动的可能性。但不同家庭在教育扩张中的获益特征与城乡、父母教育程度之间密切相关。父母受教育程度较低家庭的子女,从基础教育扩张中获得了更大的改善;高等教育扩张对于父母受教育程度较高家庭中的子女以及城镇子女,具有更为积极的贡献。因此,促进教育现代化的均衡发展,建设教育强国,需要在政策层面进行积极的调整。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2014-2015年数据,揭示了父母教育期望对个体非认知能力的作用机制,即不同婚配模式中父母通过提高教育期望,强化婚配效应对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影响.研究发现:父母教育同质婚对子女非认知能力的发展有积极影响.母亲教育水平与子女自我效能感、 社会行为和交往能力呈现积极的相关性,并且作用高于父亲.高教育同质婚的"协同促进"对子女发展的边际效应最大.教育婚配对子女影响效应具有城乡与性别差异,农村受教育程度较高的母亲无法弥补城乡教育发展差异对子女非认知能力的负面影响,农村父亲的教育水平对子女非认知能的影响大于母亲.从子女性别来看,母亲教育水平越高对男孩社会行为能力和交往能力的积极影响越大.  相似文献   

12.
潘光辉 《社会》2017,37(3):131-162
本研究旨在探究在“撤点并校”的政策调整下,家庭背景是如何影响子女的教育获得机会的。本文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2010年到2012年追踪个案的数据,通过对农村学生小学至初中毕业升学历程的回溯,建立基于Cox比例风险模型的“辍学模型”和基于Logistic模型和线性概率模型的“升学模型”,发现家庭背景始终是影响子女教育机会的重要因素。在“撤点并校”刚开始执行的年份,农村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风险反而有所降低,家庭背景在“撤点并校”后对于子女的入学几率起到更为重要的作用。本文认为,这一政策使得农村家庭在教育上“主动投入”,而这种家庭层面对于政策的回应使政策的影响效果被削弱或者推迟,从宏观上观察到的家庭背景在教育层面上的再生产机制是每个家庭在制度驱动下做出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闫伯汉 《社会》2017,37(4):59-89
本文利用2012年中国城镇化与劳动移民调查数据,以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为研究对象,以阶层再生产为分析视角,基于认知发展理论探讨农民工流动对子女认知发展的影响。研究发现,流动儿童拥有比留守儿童更高的认知水平,流动儿童相对较好的家庭背景为其认知发展提供了实质性帮助,乡城迁移中流动儿童的认知发展主要通过"转校"等机制得到促进;对于留守儿童来说,其认知劣势与父母外出工作并无显著的统计关系,而主要归因于家庭贫乏的文化资本和经济资本、子女数较多的家庭结构、较低的学前教育接受率或就读学校质量的低下。但是,流动儿童的认知水平整体上仍低于城市儿童,其认知发展仍然受到自身社会阶层条件和境遇的深刻限制,"流动"所带来的各类"认知收益"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14.
北京城市独生子女生育意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2002年"北京市城乡独生子女生育意愿调查"和2006年"北京城市独生子女和双独家庭生育意愿调查"的第一手资料,重点分析了在"独生子女政策"、"双独生育政策"的双重影响下,进入始育阶段的独生子女特别是双独家庭在生育数量、性别偏好和生育时间方面的意愿选择,探讨独生子女生育观念的变化、可能的行为选择对未来北京市人口变动产生的影响和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15.
李黎明  张骞 《社会》2022,42(5):207-240
本文使用2014—2015学年中国教育追踪调查(CEPS)数据,以中国为例考察了代际网络对子女学业成就的影响。本文通过将代际网络效应置于个体能动与网络情境的双重视角之下,检验了个体能动与网络情境的解释进路及间接机制,分析了个体能动效应基于网络情境的条件效应,进而揭示了两种解释路径之间的内在关联。研究发现:第一,代际网络宏观及微观效应在中国均存在。父母认识其他家长和网络情境特征均能提高子女的学业成就。第二,随着宏观代际网络资源的增加,由个体能动效应带来的学业成就回报逐渐增强。影响增强的网络资源因素主要来源于网络规范与关系人阶层地位。第三,宏微观代际网络的间接机制得到了进一步的检验。宏微观代际网络在一定程度上通过影响家庭和同伴社会资本、学业态度和行为进而影响子女的学业产出。  相似文献   

16.
马洪波 《社会工作》2015,(3):45-57,125,126
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背景下产生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其既为社会结构所型塑,又影响并改变社会结构的面貌,特别是对未来中国社会的影响不可小视。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民工已成为中国发展不可或缺的推动力量。但是由于我国农民工群体长期游离在城市的主流社区之外,没有完整地享受到城市的保障和服务,难以真正融入城市社会,成为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以往的研究通常较为宏观,大多从社会学、经济学和管理学的角度进行理论分析和政策倡导,而本文从社会工作的实务视角出发,通过文献回顾、对农民工状况的实证分析,以及对实务工作者的深入访谈,对社会工作与农民工社会融入的契合面和着力点,以及介入的优选路径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得出了如下结论:城市农民工心理层面的社会融入是社会工作适切的介入层面;农民工社会支持系统的构建是社会工作的着力点;社区支持模式是社会工作介入农民工社会融入优选路径。  相似文献   

17.
《探求》2020,(4)
2016年全面两孩新政实施后,出生情况远不及预期。育龄妇女的数量持续减少影响生育总量之外,不想生、不敢生、生不了、没人带、养不起等生育焦虑严重影响生育意愿和实际生育水平。人是消费者也是生产者,人口是人才的基础,人口数量和质量共同影响国力。为此,在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指导下,应加强生育婚育观念引导,做好做足各种人口谋划,全面施策、多元参与,合力打造我国的生育友好氛围,遏制低生育水平。  相似文献   

18.
《社科纵横》2017,(3):108-112
父母期望是父母对子女的一种心理投资,影响着子女的发展。本文借助文献查阅、半结构化问卷的方式,以农村父母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农村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上大学和找工作是大多数农村父母对子女受教育程度和怎样发展的期望;(2)具有优秀品质和良好品德,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是大多数农村父母对子女将来成为什么样人的期望;(3)为实现期望,农村父母尽最大努力给予子女学习、经济和情感等多方面的支持;(4)家庭收入、父母职业、子女的年龄等因素对父母期望具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是应对少子老龄化挑战的必然之举,为此需要在税收等制度层面予以回应。然而,当前“个税”课税单位以个人作为征纳对象,既降低了个人婚育意愿,又无助于子女养育、教育,还不利于家庭建设,有碍生育友好型社会建构。为此,须引入家庭课税制方案,在解决个人婚育意愿,子女养育、教育和家庭建设等实际问题的同时,契合量能课税原则的基本诉求,亦能丰富“个税”生育激励的工具内涵。在“个税”课税单位具体改革径路上,可选择“个人+家庭”的整体方案,并以夫妻作为基本纳税单位,设计以“折半乘二制”为标尺的家庭课税税率基准,达成“个税”课税单位改革目的,真正助力生育友好型社会建构。  相似文献   

20.
闵尊涛  陈云松  王修晓 《社会》2018,38(5):182-213
通过分析十年历时调查数据,本文探讨了大学生毕业意向的影响因素和时代变迁规律。研究表明,学业表现、家庭背景和宏观环境对大学生升学意愿均有显著影响,个体学业表现的作用最为微弱,家庭背景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国外留学选择上,在毕业规划方面宏观环境起着重要作用。通过交互分析发现,家庭背景对选择深造,尤其是留学的作用会随着学业表现提高而增强;十年中,家庭背景主导作用和学业表现微弱作用均保持相对稳定。宏观层次的研究生教育自费政策对当年大学生深造意向有显著负向影响,而高校毕业生增长趋势对个体深造意向有显著正向作用。本文证实了“大学教育后”教育机会分配仍然体现的是一种社会再生产逻辑,中国过去十年高等教育领域的转型背景对个体的毕业规划也产生了重要影响。本文有助于完整理解十年来大学生毕业意向的变化轨迹和规律,以及接受高等教育后的教育分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