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付文军 《兰州学刊》2023,(11):15-25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为人民谋幸福、为国家谋富强、为民族谋复兴和为世界谋大同的科学道路,对于这一道路的理论省察必须坚持唯物史观。我们要站在“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科学性、合理性,以确证中国式现代化虽带有“中国特色”却并不独立于世界历史之外,而是响应时代发展趋势、推动历史发展的科学现代化道路。唯物史观要求充分重视“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在社会生活中的决定作用,我们必须按照这一思路去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革命史和建设史上的各项工作重点和实践方案,以深刻剖析各个时期具体举措的科学性、时代性、人民性和实践性。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一条实事求是的“守正创新”之路,它是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和中国特色的有机统一,在学理上丰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系列命题。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既是对“跨越论题”的雄辩证明,又是关于“历史合力论”的科学验证,还是“历史科学”的现实展开和“两个必然”的生动诠释。在迈向“第二个百年”伟大奋斗目标的征程上,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以“赢得更加伟大的胜利和荣光”。  相似文献   

2.
连通  刘会强 《南方论刊》2023,(1):14-16+19
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革命、建设、改革中实践创新得出的重要成果。在历史逻辑方面,我党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百年求索,证明中国式现代化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在基本内涵方面,党带领人民推进物质、政治、精神、社会、生态等各领域协同发展,坚持文明发展整体性的同时也注重文明发展的多样性;在现实要求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推动民族复兴的伟大进程,需要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向着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砥砺前行。  相似文献   

3.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内容和重要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对现代化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在生态文明领域的高度自觉。这是世界现代化的中国式表达。“现实的人”在实践的基础上确立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需要尊重自然规律,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追求和公平正义的价值原则,加快推进绿色低碳生产方式的转变。为此,需要坚持自然理性与人文理性、生态理性与经济理性的统一,坚持无产阶级政党领导和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  相似文献   

4.
杨丽娜  曾玲 《南方论刊》2023,(5):23-24+62
中国现代化摒弃了西方国家以资本为中心的现代化、两极分化的现代化,提出了解决众多困扰着人类社会发展问题的中国方案,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是人类史无前例的伟大创举。中国式现代化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奋斗方向,要求牢牢把握“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持发扬斗争精神”五个重大原则,提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实践维度。  相似文献   

5.
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最鲜明的品格,贯通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全过程。其中,承载人民现代化期盼、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探寻人民性的根本实践动因;强化人民政党与人民群众之间的“契约关系”、加强人民政党现代化建设是维护人民性的根本政治保证;坚持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筑牢现代化实践的人民内核是保持人民性的根本指导思想;维持人民共同体的团结、提升人民的现代实践能力是发展人民性的根本实现途径;增进人民福祉、保证人民享有现代化成果是检验人民性的根本评判标准。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拓实现了现代需要驱动、先进政党领导、科学理论指引、主体力量创造以及成果归属评判的“五维统一”,充分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的人民性。  相似文献   

6.
社会调查方法论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一门实证社会科学的方法自觉。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社会调查方法论与中国社会现实相结合,形成以群众生活为对象的调查研究方法,不断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谱写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篇章。社会调查方法论的中国化发展坚持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属性,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美好生活的实践主体。中国共产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坚持调查研究工作传统,通过广泛深刻的社会调查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从群众需要出发理解中国社会现实,将党的正确主张转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导,社会调查方法论将在人民群众话语权保障、基层民主政治发展和民生治理工程推进等方面得到更为深入的运用,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凝心聚力。  相似文献   

7.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体人民创建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开创了人类社会的新型现代化理论范式,从根本上克服了资本主义现代化缺乏主导引领力量和失去共富发展动力的内生缺陷。在中国式现代化中,中国共产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带领全体人民创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主体合力,建构了“领导-发展体制”“使命-责任体制”与“决策-执行高效互动模式”有机融合的现代化兴党兴国体制。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体人民通过进阶式发展目标的引领与接续性奋斗行动的落实,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并呈现出“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社会协调均衡发展、世界共建共荣发展”等多目标一体化发展的实践特征。政党引领国家现代化理论范式的建构,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在共同富裕、开放发展、命运与共等目标引领下,致力于创造美好生活与美好世界的价值取向,为世界各国提供了超越西方现代化发展模式的崭新选择,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整体进程,创造了具有世界历史性意义的人类文明新形态。  相似文献   

8.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以及中华文明的滋养孕育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以新的时代视角深刻总结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意蕴、结构及世界意义,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内在要求。以实现14亿中国人民共同富裕为目标,坚持实事求是,坚持独立自主,走和平发展道路,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为主要内容,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基本矛盾为根本动力,以改革开放为基本方法,以“分步走”为基本步骤,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在结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全新的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9.
孟轲  张锦 《中州学刊》2022,(9):17-22
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蕴含着丰富的革命意蕴。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的伟大实践,充分展现出无产阶级革命政党的革命性本质,并从政党主体的四个维度进行了丰富发展:坚持党的领导,确立领导“政治革命”的主体地位和使命担当;坚持理论创新,持久强化“哲学革命”的思想伟力和本土传承;坚持敢于斗争,持续激发“社会革命”的主体潜能和内生动力;坚持自我革命,创新深化“自我革命”的深刻内涵和行动自觉。  相似文献   

10.
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自信自强的重要论述为认识和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在“新时代文化自信是什么”维度上,从文化自信的主体、客体、力量等分析文化自信的内在构成和外在表现等;文化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的中国人民对中华优秀文化的自信。在“新时代为什么要坚定文化自信”维度上,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原因主要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文化根基;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伟大实践是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实践基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要求。在“新时代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维度上,主要有增强文化自觉和价值观自信,提高文化自信主体的文明程度,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等。  相似文献   

11.
实现“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动力的演进历程和独特优势。从理论上看,我国的现代化动力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现代化理论的延续和发展。从实践上看,我国关于现代化发展动力的探索历经近代社会、苏联式的社会主义到中国式现代化三个阶段。立足新时代,从领导力量、创造主体和现实基础三个方面展望中国式现代化动力的未来发展,加速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当下和未来共同昭示,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性因素。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经验,论证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理论正确性,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实践可行性,保障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目标连续性。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符合中国式现代化的当下要求,对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高质量发展、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有着重要意义。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决定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未来,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确立领导核心,锚定目标方向,提供政治保障,树立发展信心,凝聚磅礴力量。  相似文献   

13.
在百余年历史中,中国共产党形成了三个历史决议,分属各自特殊的历史节点,在时间发展逻辑和实践发展逻辑之中贯穿着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史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发展历史。面对宏大历史,从延安窑洞的“人民监督”至党的二十大的“自我革命”,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反观自身的过程中形成了新的历史认知。在面向未来时,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以高度的历史自觉意识来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道路。  相似文献   

14.
陈京奕  刘灵 《理论界》2024,(2):22-28
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不仅指向宏观层面的文明形态变革,而且塑造微观层面的全新人民主体性生活方式。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和实现美好生活具有高度内在契合性,二者辩证统一于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战略目标。从主体维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复归人民独立自主的生活状态,确证人民在美好生活中的主体地位。从历史维度看,党领导人民探索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每一个阶段,都伴随着美好生活需要内涵的不断丰富。从价值维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面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呈现美好生活的价值旨趣。从实践维度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本质规定为实践指引,通达美好生活的基本样态。  相似文献   

15.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对中国式现代化总体性特征的高度概括,明示了中国式现代化区别于其他现代化的最大特点和优点。而对中国式现代化及其最大特点和优点进行科学叙事,可通过中国式现代化的真理性、价值性和实践性以及三者的整体性属性来显现。具体而言,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以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中,以事实、规律与行动三要素为核心的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科学性,为中国式现代化真理性内在本质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坚持党性和人民性的一致性,以凸显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使命的人民中心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高价值诉求;兼具真理性和价值性于一体的实践自觉,在厘清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并联式与串联式发展过程、中国与世界的辩证关系及其重心中,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发展动力和源泉。真理力量、价值道义与实践旨归,形塑起中国式现代化的整体结构和实践功能。因此,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创造和理论创新的中国式现代化,是现代化过程和结果的完美结合,是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和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最好表征。  相似文献   

16.
“赶考”精神是基于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的持续追问,从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的科学观察中,从对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与中国革命、建设、发展的历史观照中,从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探索中,突出共产党人应然的历史责任与时代担当。它既有着鲜明的历史延续性,也有着明确的时代指向性。它象征着新时代“革命者”永葆初心的斗争状态,也展现为新时代奋斗者勇往直前的奋进姿态。通过探究“赶考”精神的历史逻辑与理论衍化,厘清其在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中的价值地位,聚焦百年大党英勇无畏、前赴后继的革命精神和艰辛跋涉、执政为民的历史态度。我们既要有矢志不渝、崇高远大的马克思主义科学理想信念,也要“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与自觉。同时,在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征程中,面对持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伟大事业所处的百年大变局与战略机遇期,以及新时代治国理政的艰巨任务,“赶考”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不断创造伟大发展奇迹的精神支撑,更是深刻体现出伟大民族伟大斗争的重要内容。它既体现为中国共产党人对当年“延安窑洞之问”的持续回应,也展现了作为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坚持伟大自我革命的意志与决心。  相似文献   

1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了“三个务必”新命题,对全党同志作出了最新指示和更高要求。思想自觉层面,“三个务必”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创新,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赓续和转化,是对“两个务必”的坚持和发展,也是对当前国内外现状的审视和应对;价值自觉层面,“三个务必”分别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归宿、作风保证、本领要求;行动自觉层面,落实“三个务必”,必须始终不渝地坚守人民立场、贯彻群众路线、筑牢思想防线、砥砺奋斗前行、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8.
从历史自信的主体性意蕴角度分析,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是领导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的执政党,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发展者。历史认知是历史自信的重要基础。在历史方位上,我国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历史成就上,新时代的伟大变革具有里程碑意义;在历史经验上,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具有根本性和长远指导意义的十条历史经验;在历史使命上,要牢牢把握党的中心任务。坚定历史自信,要从精神上团结带领全体中国人民实现历史主动,要从思想上守正创新,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要从实践上发展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相似文献   

19.
实现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夙愿,是中国社会进步与历史变迁的主题之一。中国共产党在带领中国人民追求现代化的百年伟大实践中,逐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思想体系。从演进理路来看,党的现代化思想可从时代背景、战略部署、战略步骤、客体向度四个维度进行梳理归纳;从演进规律来看,党的“整合型领导力”是这一思想的内生动力,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其逻辑主线,对内“发展追求”与对外“和平指向”的辩证统一是其基本进路。在新发展阶段,应坚持以建设现代化政党为根基推动国家现代化,用人民逻辑驾驭资本逻辑,将共同富裕作为现代化的重要目标,最终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罗雯 《南方论刊》2022,(5):13-15+21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人民在独立自主的前提下,创造性开拓出区别于西方式和苏联模式的现代化。“中国式”的深刻意蕴,充分表现在它立足于中国国情,蕴含中国文化,体现中国特色。“中国式的现代化”由邓小平立足于国情的条件下首次提出,并随着时代不断丰富发展。其“平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突破了资本逻辑下的“西方式”现代化的价值观,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国特色是中国区别于他国的鲜明之处,体现在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全面协调地推进现代化进程以及坚持“两个结合”的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