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唐肃宗乾元元年 (公元 75 8年 ) ,杜甫因上疏营救房王官 ,触怒唐肃宗 ,几遭刑戮。由左拾遗任上被外贬为华州司功参军。乾元二年 ,(75 9年 )秋 ,因关中饥荒 ,弃官迁往秦州(今甘肃天水西南 )。到秦州后 ,亦因无法解决生计问题 ,历尽千辛万苦于这年年底到达成都。次年 (76 0年 ) ,在亲友的帮助下 ,在成都西郊盖了一所草堂 ,开始了他漂泊西南 ,流寓两川的一段生活。可贵的是 ,不论漂泊到什么地方 ,也不论生活怎样艰苦 ,他总是在关怀着国家的安危和人民的疾苦 ,同时也从不曾忘记或放松过自己的诗歌创作。《春夜喜雨》这首诗 ,就是他在成都草堂所…  相似文献   

2.
<正> 金元之际我国北方最杰出的诗人元好问,曾经在南阳度过了六个年头,给我们留下了诗词近百首。这是他生活和创作的一个重要阶段。元好问(1190——1257)字裕之,号遗山,太原秀容(今山西忻县)人。金宣宗贞佑二年(1214)三月,蒙古军屠忻县城,死者十余万,元好问的哥哥元好古也被杀害。元好问和母亲一起流亡到河南福昌三乡镇(今河南宜阳三乡镇)。宣宗兴定二年(1218),元好问从三乡移家登封,并在昆阳(今河南叶县)置买了庄田。他在这里前后住了9年。金哀宗正大元年(1224),元好问由当时文坛名流赵秉文、雷希颜等推荐,应试宏  相似文献   

3.
1256年夏,蒙哥汗诏告天下,意欲发起一场大规模的新的征服战争。随后的两年,他忙于备战,组成三路大军征服南宋。1258年秋天,蒙哥率兵取道甘肃,三路并进四川,开始消耗驻守四川的宋军兵力。蒙哥率领一路军马,挥戈亲征西蜀的雅州(今雅安)。1259年1月,雅州宋兵投降后,他又掉转马首,东征嘉陵江畔坚防的合州城(今合川)。自春徂夏,合州城频遭攻击,防守  相似文献   

4.
南宋爱国诗人陆游,在孝宗乾道六年(公元——七0年)到夔州(今四州奉节县)任通判时,曾经路过荆沙。由于换入峡的船,他在沙市和江陵逗留了整整十天。这十天当中,他除了天天用日记体写《入蜀记》外,还写了将近十首诗,几乎平均每天一首。陆游非常勤奋,曾要求自己每三天必须写一首诗。可是这十天的产量却激增了两倍。这是因为他认为旅途中有生活,源泉混混,正好写诗。他在《题肖彦毓诗卷后》中写道:“法不孤生自古同,痴人乃欲镂虚空。君诗妙处吾能识,正在山程水驿中。”可见陆游是有些朴素的唯  相似文献   

5.
关于两汉金城郡治允吾的位置,学术界有各种说法,争论较大。(一)、一九七五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地图集》标注允吾的位置在今甘肃永靖县西北的湟水南岸。(二)、一九七八年《地震战线》第三期刊载的《赞张衡的地动仪》一文认为在今青海民和县。(三)、随后一九七八年《历史研究》第十期发表了王仁康同志的考证文章《东汉金城郡治地理位置考》认为允吾在今“大通河以东,庄浪河以西甘肃境内湟水入黄河处,即  相似文献   

6.
黄龙碑考略     
甘肃成县的“西狭颂”与“五瑞图”,俗谓之“黄龙碑”。在汉(?)中,它以厚重古朴见称。过去由于“临江摩崖,氈捶不易”,剥蚀最少,同时又有画象,所以它是我国现存汉碑中值得珍视的石刻之一。汉灵帝建宁三年(公元170年)二月,汉阳阿阳(今甘肃静宁一带)人李翕出任武都太守。东汉的武都郡治下辨(在今甘肃成县)管武都、嘉陵(今甘肃礼县一带)、上禄(也在今甘肃成县一带)等几个县份。李翕以“郡西狭中道危难阻峻,缘崖俾阁,两山壁立,隆崇造云。下有不测之谿,阨□促迫,财(与“才”通)容车骑,进不能济,息不得驻,数有颠覆霣(与“陨”通)坠之害”,所以令部下李瑾、仇审“减高就埤,平  相似文献   

7.
魏元帝景元四年(公元263年)正月,魏大将军司马昭以征西将军邓艾、镇西将军钟会、雍州刺吏诸葛绪率十八万大军三路伐蜀。蜀大将军姜维急率军退回剑阁,与魏主力钟会军相持。邓艾从陇上出阴平道(从甘肃文县经四川平武),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连下江油、涪诚(今四川绵阳市东)、绵竹(今四川德阳县北),攻逼成都。蜀中震恐,后主刘禅从光禄大夫谯周议,“面缚舆榇”,出城投降,蜀亡。前后不到十个月,司马昭顺利地实现了征服蜀国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丰富多变的社会经历锻造了杜甫观察和选择生活、表现和描绘生活的能力。“七龄思即壮,开口咏凤凰”的杜甫,经过四十几年歌咏生活的艺术实践,由于主客观种种条件的促成,到乾元二年(公元759年)春天,他创作出“三吏”、“三别”这些伟大的诗篇,达到了他诗歌创作的高峰。这年秋冬又写出离秦赴蜀两组二十四首纪行诗,呈现出诗人五言诗创作的特有风采,清代《杜诗言志》一书正确地指出:“少陵秦州以后诗,突兀宏肆,迥异前作”,宋代朱熹亦说:杜诗“晚年旷逸不可当,如自秦州入蜀诸诗,分明如画”。这里所说的宏肆、旷逸即是杜诗后期诗歌的基本风格,也是这组纪行诗典型的艺术特征。按前人考证,发秦州至凤凰台,又发同谷至成都府,计二十四首,皆以经行为先后次序(当然还有争论)。然而,各篇的表现方法却“自辟境界”,“蹊径各不相同”(浦起龙语),笔力善于变化,手法丰富多样。  相似文献   

9.
杜甫(712—770)的诗歌以广博深厚的内容和丰富多采的艺术形式为我国文学积累了大量财富,他把中国古典诗歌推向一个新的历史阶段。《秋兴》八首是杜甫在公元766年(大历元年)、55岁旅居夔府时的作品。这是八首蝉联、结构严密、抒情深挚的七言律诗,体现了诗人晚年的思想感情和艺术成就。写这组诗时,离开安史之乱的爆发(755)已十一年,自诗人759年弃官走秦州、辗转入蜀已过了七个  相似文献   

10.
《陇蜀道上(下)》一文,为我院汉文系胡嗣坤老师写的《杜甫评传》书稿的第二十二章,特此选登。乾元二年(七五九年)十月,杜甫应同谷(甘肃省成县)县令的邀请,离开秦州(甘肃省天水市),来到同谷。但是,那个"佳主人"并没有实际帮助他。书载成县治仪门左,后人曾建杜甫祠堂,可见诗人曾在那里短暂居住,因为生活  相似文献   

11.
宋哲宗绍圣元年(1094),黄山谷被加以“修先帝实录,类多附会奸言,诋熙宁以来政事”的罪名,贬官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他于绍圣二年(1095)四月二十三日到达黔州(今四川彭水县)。三年之后,因其表兄张向提举夔州路常平,为“避亲嫌”,他又被诏安置戎州(今四川宜宾)。到了元符三年(1100),宋徽宗即位,他被起复为宣德郎、监鄂州在城盐税,接着又改奉议郎、签书宁国军节度判官,又改知舒州,他才于当年十二月由戎州出发东归。除开旅途往返,他在四川住下来的时间是五年零八个月,实际入川岁月是六年多。  相似文献   

12.
北宋熙宁十年(1077)四月至元丰二年(1079)三月,一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艺术全才、世界历史文化名人苏东坡,在徐州生活了一年零十一个月。此间,他十分重视利国监,为其改革发展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3.
一苏辙在《东坡先生墓志铭》中曾说:“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所谓苏轼“晚喜陶渊明”主要是指他晚年贬官惠州(今广东惠阳)、儋州(今广东海南岛儋县)期间特别喜好陶诗。实际上,苏轼喜好陶诗,早在贬官黄州(今湖北黄冈)期间就开始了。当时他就把自己躬耕的东坡,比为陶潜游过的斜川,把陶潜的《归去来辞》隐括为《哨遍》。苏轼写作和陶诗,也是从元祐七年(1092)知扬州时就开始了,曾和陶潜《饮酒》诗二十首。不过,苏轼大量写作和陶诗确是在绍圣元年(1094)十月二日到达惠州以后,这同他在政治上的失意是分不开的。苏轼认为自己同陶潜的性格和遭遇有很多相似之处:  相似文献   

14.
大历五年(公元七七0年)四月,湖南兵马使臧阶叛乱,杀了潭州刺史崔瓘一时湘中大乱。杜甫为避兵乱,便携带家人从潭州(今湖南长沙市)乘船向南溯到衡州(今湖南衡阳市)。这是杜甫一生最后一次的逃难。他写有一首著名的《逃难》诗。表现出诗人虽已意识到自己没有北归的希望了,只有那有限的凄苦的眼泪,流入滔滔的湘水,流逝到遥远的地方。但他对国家大事仍十分关注,途中还写出了一首《入衡州》的叙事、抒情诗。诗从天宝  相似文献   

15.
福陵     
福陵,在沈阳东郊,又称东陵,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一五六○——一六二七年)和他的后妃叶赫纳喇氏、富察氏的陵寝。努尔哈赤,姓爱新觉罗,是明建州卫指挥猛哥帖木儿的子孙。他在万历四十四年(一六一六年)基本上统一了女真各部,在赫图阿拉(今之新宾县内)自立为汗,建立了后金奴隶主割据政权。天启六年,在宁远城(今之兴城附近)与明军作战受炮伤,几个月后死于盛京城南四十里的靉鸡堡,死后三年,即天聪三年,才选中了浑河北岸“川萦山拱”之地修建陵园,至明治八年最后建成。  相似文献   

16.
<正> 何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这是中唐著名诗人杜牧对与他同时一位诗人的赞语。这个“张公子”,就是张祜。张祜,字承吉,南阳(今河南省南阳市)人。他身历德宗、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七朝,一生偃蹇失意,以处士终老于丹阳(今江苏省丹阳县)曲阿。今存诗以南宋蜀刻十卷本《张承吉文集》的搜罗为最富,计四百六十八首。张祜善山水  相似文献   

17.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十年,杜甫举家“往同谷、寓同谷不盈月。十二月,入蜀,至成都。”自秦州至成都路上,杜甫有感于山川形胜,写下了三十一首山水行旅诗。除《寓同谷县七歌》属七言歌行体外,其他二十四首均为五言古诗。这组山水行旅诗可以称为入蜀诗。入蜀诗的出现,使我国古典山水诗的发展发生了一个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8.
安史之乱后,唐有两大边患:一是吐蕃,一是回纥,而吐蕃尤甚。诗人杜甫,从乾元二年秋写《秦州杂诗》始,至大历三年秋写《秋日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三十韵》止,十年时间,共写了以吐蕃入侵为题材的诗达四十余首,真实反映了唐王朝和吐蕃曲折复杂关系的变化历程,充分体现了诗人的现实主义思想。 (一) 从天宝初进入了晚年的玄宗,倦于忧勤,纵情逸乐,国灾民难接踵而至。755年,  相似文献   

19.
鲁迅的日本朋友增田涉(1903——1977)在《鲁迅的印象》中曾谈到他和鲁迅的交往:“我在上海和鲁迅直接接触,是从昭和六年(1931)三月到同年十二月末的十个月期间,以后,从昭和十一年(1936)六月到七月,为了探望他的病,再一次去过上海,前后凡一年问,都看见他的脸,听见他的声音。从昭和六年回国后直到他逝世前,大约每月通讯两回。  相似文献   

20.
"窜三苗于三危"的地望研究,是一个关乎西北民族发展流变的话题。以往关于"三危"地望的争鸣,以在今甘肃敦煌市东南三危山,在康、藏、卫三地及在今甘肃中部(鸟鼠山西南)者最有影响力。徐南洲"黑水即洮河"的观点,是能够符合人文地理学实际的。齐家文化陶器(包括辛店文化、寺洼文化)相对于马家窑彩陶,其历史时段、彩陶器形、彩陶图案内涵三个方面,均与马家窑文化陶器不符,比对分析得出齐家文化、辛店寺洼文化,不是马家窑文化的延续,而是戎狄部落的文化遗迹。故"三危"地望在今甘肃中部(鸟鼠山西南)的观点,比较符合历史真实和考古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