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摩罗先生一直以来都是笔者由衷崇敬并喜爱的作家.但本文却是从反面对他的一篇文章提出一点商榷意见.不久前,摩罗在柏杨逝世之际发表<但愿柏杨的时代就此结束>一文,对鲁迅和柏杨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提出质疑和批评.……  相似文献   

2.
在先秦儒家中 ,孔子将哲学建立在对人的理性思考上 ,开创性地提出了具有丰富交互主体性思想因素的儒家学说。作为孔子思想的继承者 ,孟子和荀子从他们所处的时代出发 ,从礼乐和仁爱两个不同的方向对孔子学说进行深化和拓展 ,使交互主体性思想成为儒家学说的一项基本的内容和原则 ,孔子、孟子和荀子的这些思想成为中华民族礼乐和仁爱精神的起源  相似文献   

3.
杨铮铮 《船山学刊》2006,(1):196-198
由于理论基础、价值取向、哲学体系不同,因而孔子与柏拉图的文艺思想既相容又相斥。重视文艺的教化功能是他们的共同追求,但在文艺的本质、文艺批评的视角上相距甚远。由于中西文化精神的不一致,他们在致思路径、理论形态与特色等方面都体现出差异。  相似文献   

4.
孔子和柏拉图在东西方文化中各自都是泰斗式的人物,对东西方政治、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们的政治思想在政治理想、贤人政治、施政原则等方面有很多相似之处,但也有差异.在此试着从这几个方面对他们的思想进行比较,并希望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5.
孔子是一位人文学家,但孔子本身具有的丰厚的自然知识.该文力求客观的挖掘作为人文学家的孔子自身所具有现代科学精神的因素.  相似文献   

6.
正对台湾作家柏杨的研究,以60年代日本学者渡边英雄的《柏杨学》为开端,直至今日长盛不衰。以柏杨传记为例来说,就有雷锐1996年版的《柏杨评传》、古继堂1999年版的《柏杨传》和韩斌2002年版的《柏杨传》三部专著。但是如何梳理、概括,并准确定位、评述柏杨的思想文化体系,在此前的柏杨研究中却未尽人意。张清芳《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另类思想体系——以柏杨其人其文为考察中心》(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恰好在这一方面作出了自己独到的努力与探索。  相似文献   

7.
摩罗先生一直以来都是笔者由衷崇敬并喜爱的作家,但本文却是从反面对他的一篇文章提出一点商榷意见。不久前,摩罗在柏杨逝世之际发表《但愿柏杨的时代就此结束》一文,对鲁迅和柏杨的“国民性批判”思想提出质疑和批评。摩罗认为,中国的“国民性”是由西方传教士、鸦片贩子和枪炮手发现和描述的,国民性话语表现为一种西方/东方、文明/野蛮、先进/落后的二元对立关系。  相似文献   

8.
成云雷 《天府新论》2004,(1):103-105
孔子天命思想所具有的多重内涵,与孔子对殷周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有关。孔子继承殷商文化原始宗教之天,对之进行了主体性的改造,使之成为满足主体精神慰藉的道德情感之天。孔子继承周文化代表民心民意、作为政权转移依据的政治化的天,对之进行改造,使之成为个体道德的依据。孔子的天命思想相对于殷周文化传统凸现了人在道德领域的自由,但由于脱离人类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天命又成为带有宿命论色彩的消极因素。  相似文献   

9.
●虽然《丑陋的中国人》在大陆问世后,影响甚广,但对包括该书在内的柏杨先生的学术思想进行科学地分析、讨论,则显得不够充分。崔永东同志在这方面走出了扎实的一步,他较全面、细致地对柏杨先生的文化史观作了剖析、评价,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0.
中国哲学很早就开始研究“人”的自身,二千五百年前的孔子构筑了关于“人”的思想理论体系,在孔子看来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人能思考,有理性,即实事求是的精神,“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孟子和荀子又承其衣钵,并使之发扬光大,虽然他们之间观点并不完全一致,但都强调人的后天努力,认为人经过“学而时习之”是可以成为一个高尚的人,这种高尚的人不仅能“究天人之际”而且深谙“内圣外王之道”。“内圣”使人提高精神修养,  相似文献   

11.
王恩来 《理论界》2009,(11):152-153
孔子是我国古代杰出的哲学家、教育家和思想家,是举世公认的历史文化巨擘。对这样的结论,虽有人怀疑乃至否定,如西方的黑格尔、中国的秦始皇和文革中的毛泽东,但来自他们的嘲讽、扼杀和批判,均未能达至预期目的。近些年来持续兴盛的孔子热、  相似文献   

12.
夏增民 《兰州学刊》2006,(5):121-124
柏拉图与孔子是中西政治思想发展过程中重要的思想家,他们的政治思想对中西政治的发展起了很大的引导作用。在他们的著作中,涉及了政治问题的方方面面,其中包括政治家的技艺。柏拉图关于此的论述集中体现在《政治家篇》中,粗略分析之,该技艺大致包括知识、中道精神、立法、演讲、军事以及各种政治技艺的综合掌控能力诸项。而同样的内容,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有涉及,但是,在这些共同的政治论题上,二人仍有同有异,从而反映了中西政治文化的类同与分野。  相似文献   

13.
最近几家出版社出版了台湾省作家柏杨先生的杂文集——《丑陋的中国人》.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那一本,还专门为它写了《编后记》,加以评论.该书虽然指出一些中国人的丑陋现象,对我们有些启发,但从全书来看,不仅作者指出的“丑陋”内容,而且其谈及革除“丑陋”的方法,都有严重的片面性,它不是激励人们兴利除弊,奋发向上,而是损害了中国人的自尊心,会使一些不谙时势的年青人丧失自信心.而《编后记》却说柏杨先生继承和发扬了鲁迅先生的思想,它必将在我国现代化的进程中起“历史性的重大作用”等等.这不仅是赞誉过分的问题,而是一个是非问题,应该予以澄清.  相似文献   

14.
通往庄子哲学之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庄子哲学上承老子哲学,但不是对老子哲学的直接继承,而是在孔子通过学校教育所开创的新的文化局面的基础上向老子哲学基点的重新回归.孔子创立了自己的思想学说,同时也创立了能够传承自己思想学说的教育传统;随着知识分子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知识分子进入社会的上层,形成了当时的一个精英知识分子阶层.他们为了得到政治统治者的青睐和重用,竞相以自己的思想主张标榜自己,排斥别人.他们传承了孔子的思想传统,但也分裂了孔子的思想传统,酿成了众声喧哗的文化局面.庄子在当时是一个非精英知识分子,他生活在一个近于政治权力真空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没有介入上层政治权力关系和精英知识分子文化纷争的积极性,但这也使他超越了并在超越的基础上包容了各种不同精英知识分子的思想学说.从这样一个非精英知识分子的角度感受和理解庄子的人生哲学,是正确阐释庄子哲学的唯一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孔子哲学甚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中均未形成如西方哲学般严密论述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但孔子思想中确实蕴含着深邃的辩证精神--这集中体现于中庸.其内蕴分为思想方法和思想境界.作为华夏文明的思想基质,它对于民族文化具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6.
章门弟子与五四思想革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五四新文化派中,章门弟子较早地就意识到思想革命的重要性,从而将奋斗目标及时转向了伦理道德领域,为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指明了道路。他们继承了章太炎的批判精神,大胆地“覆孔孟,铲伦常”,严厉抨击了孔子及其学说,在很大程度上俗化孔子的圣人形象,并将所谓“六经”予以历史化,由是彻底打破了对孔教的迷信,冲决了封建纲常的网罗,极大促进了国人的思想解放,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相似文献   

17.
吴惠敏 《学术论坛》2007,(10):18-21
文章主要论述了《论语》中孔子以贵生重死为主要特征的生命意识.文章从孝悌慈爱、养生要诀、对险危之境的预警教育、对人生逆境中乐天知命的精神、对病残老衰的人生苦境的关怀态度以及仁政理想等方面分析了孔子生命意识中珍爱人生的重生思想;又从孔子以"礼"治丧的态度、以"仁"作为生死的取舍标准、以道德价值为其核心的死亡观等侧面阐述了孔子对死亡问题的高度重视.并指出了孔子的仁礼思想是其生命意识之核.  相似文献   

18.
文本<论语>虽对孔子"忠恕"之道进行了论及,但历来学界对其内涵的理解众说纷纭.全文从"忠恕"词义诠释入手,结合分析孔子"一以贯之"的思想体系,以及提出"忠恕"之道的具体语境、针对不同对象个性特征等因素,从而认为"忠恕"之道是孔子就如何实现自我和如何成就他人两大主题的表达,具化为"兼善天下"与"独善其身"两大文化内涵,体现了孔子一生的政治追求和文化理想.  相似文献   

19.
"克己复礼"是儒家伦理的核心命题之一.两千多年来,关于这一命题,可谓聚讼纷纭.从汉至清,争论的重点是"克己"的真义;从五四新文化运动至今,争论的核心是"复礼"的真义.本文认为,对孔子"克己复礼为仁"一语正确理解的关键是对"复礼"二字的阐释."复"既有"恢复"、"返回"之意,也有"实践"、"履行"的内涵.周礼是融礼之内在精神--敬、诚、忠、信、义与礼之外在规范--礼节仪式为一体的"中华文化内核".孔子是周礼之内在精神的捍卫者,反对那种丢弃了"礼"的精神而徒有形式的礼节仪式.孔子提倡"克己复礼"的目的是为了让人们通过自觉约束个人言行举止,回复周礼所倡导的礼之内在精神和道德情感,最终使人与人之间拥有理性的仁爱,使社会走向有序与和谐.通过与时俱进的发展,"克己复礼为仁"的思想仍能为中国的现代道德文化体系建设和人类全球伦理的建立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20.
孔子是一位人文学家,但孔子本身具有的丰厚的自然知识。该文力求客观的挖掘作为人文学家的孔子自身所具有现代科学精神的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