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发表在《青海湖》(1985年第8期)上的《论鲁迅创作生涯》(邢孔荣作,以下简称邢文)一文,引起了不少读者的关注,因为他一反鲁迅研究界和广大读者的共同看法,对鲁迅的创作提出了“新”的见解。他将鲁迅的创作生涯分为三个时期:准备时期(1906—1918)、创造时期(1918—1925)、衰退时期(1925—1936)。认为鲁迅在准备时期的“文学活动是失败的”,创造期中只有四、五篇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作品,1925年鲁迅就进  相似文献   

2.
巴人是一位产生影响较早的鲁迅研究者,早在1926年就发表过正确评价鲁迅的论文《鲁迅的〈徬徨〉》。此后发表了不少对于鲁迅研究有影响的论著。他对鲁迅学建立所作出的主要贡献之一,是参加由许广平与他共同主持编辑第一部《鲁迅全集》,这是一项具有开创意义的工作。他对鲁迅研究既有较大的成绩,也有某些失误。总结他的得失,有利于鲁迅研究的开展。 (一) 巴人没有写过关于鲁迅思想研究的专论,但他为了研究鲁迅杂文和鲁迅治学精神,也研究过鲁迅的思想,并提出了一些值得重视的见解。他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鲁迅思想发展问题的论述进一步具体化,侧重于从政治立场、政治思想来划分鲁  相似文献   

3.
一九七六年年底,在检阅扬州师院中文系和图书馆编印的《1949年-1974年鲁迅研究资料编目索引》时,在该书所附《鲁迅主编与参加编辑的报刊简介·越铎日报》一文中,看到这样一段文字:“报纸出版不到一个月,鲁迅就前往南京,后又转北京任职,但仍继续和报纸联系,在该报副刊上发表过《艺文杂话》(署名周豫才)、《百草书屋札记》(署名巴人)、《书苑折枝》等文和杂文数篇。”(见该书第四九○页) 今年三月,又在西北大学学报一九七六年三、四期合刊读到周芾棠同志写的《辛亥革命前后的鲁迅先生》一文,其  相似文献   

4.
构成鲁迅研究的发展期,不仅有马列主义鲁迅研究的发展和马列主义鲁迅学派的初步形成,而且有马列主义之前的形形色色鲁迅研究的活跃。仅就后者而言,它又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各种观点的鲁迅研究论文显著增多; 第二、一些并非研究鲁迅的学术论著中,出现了不少关于鲁迅的专章、专节; 第三、出现了我国第一本全面研究鲁迅的专著——李长之先生的《鲁迅批判》。尽管上述论著的观点纷然杂陈,水平上下不一,但不能不说,这些论著也同样反映了鲁迅研究的发展和提高。  相似文献   

5.
葛涛 《东岳论丛》2012,33(12):32-37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政府动员文艺界的一大批精英参加电影《鲁迅传》的创作和拍摄工作,未曾发表过的夏衍创作的电影剧本《鲁迅传》第四稿是按照周扬的指示,对陈白尘执笔的《鲁迅传》第三稿的大幅度修改,把原来剧本所塑造的“革命家鲁迅”改造成“文艺家鲁迅”形象,但是夏衍的修改没有能够成功.电影《鲁迅传》的剧本创作不仅显示出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中国官方对鲁迅接受与改造的政治目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那个年代中国文学与政治的复杂关系.而电影《鲁迅传》创作过程中所产生的从“革命家鲁迅”到“文学家鲁迅”认识的转变以及与此相关的文学与政治关系的话题也在中国当代文化与文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 著名现代作家、文艺理论家王任叔(巴人),是在鲁迅影响下登上文坛的,是1938年《鲁迅全集》的主要编辑者,“鲁迅风”杂文的倡导者;在战斗的一生中对鲁迅有深刻的理解与深入的研究,生前发表研究鲁迅的文章数十篇,鲁迅研究专著有《论鲁迅的杂文》、《鲁迅的小说》。他在鲁迅思想研究方面的独特建树、至今尚未进入鲁迅研究者的视野,这不能不是学术界的一个缺憾。  相似文献   

7.
《〈鲁迅杂感选集〉序言》(以下简称《序言》)是瞿秋白同志在文艺评论上的一篇重要文章,也是历史上第一次联系中国革命的发展来评价鲁迅思想发展的论文。《序言》从发表以来,除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罪孽,使它受到不公正的否定以外,在四十多年中,在鲁迅研究领域里,它几乎一直占着支配的地位。近来发表的文章,也  相似文献   

8.
《鲁迅〈故乡〉阅读史》一书,是藤井省三从事鲁迅研究二十年来的总结之作。本书从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入手,以文学社会学方法透视现代中国知识群体的阅读情况,考察"想象的共同体"如何发挥民族国家建构的作用。其"小题大做,旁敲侧击",力图呈现的可谓是"文学的社会史"。从《鲁迅〈故乡〉阅读史》的脉络转到村上春树的中国阅读史研究,藤井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构筑了开阔的时空关系,看似天马行空的论述背后,其一以贯之的文化体认也蕴蓄其中。  相似文献   

9.
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中国现代革命史上的地位,毛泽东同志给了最深刻最科学最全面最崇高的评价。鲁迅的思想发展道路及其杂文的战斗意义和艺术价值,瞿秋白同志在中国第一个作了马克思主义的分折。然而,最早开始对鲁迅作品作了正确评价并阐明应当如何研究鲁迅的,则是我国进步文化的先驱者、伟大的革命文学家茅盾同志。早在1921年,茅盾同志在《评四五六月的创作》一文中就说:“我最佩服的是鲁迅的《故乡》”。(《小说月报》12卷8期)1922年当《阿Q正传》刚刚发表四章,茅盾同志便立即指出,它“实是一部杰作”。(《小说月报》13卷2期《通讯栏》)1923年,他又写了《读<呐喊>》,对《呐喊》从思想内容到艺术形式作了全面的评价,最后写道:“除了欣赏惊叹而外,我们对于鲁迅的作品,还有什么可说呢?”(《文学周报》91期)表示了对鲁迅崇高的故意。在第一次大革命失败前后,鲁迅受“新月派”文人陈源之流的恶意歪曲,茅盾  相似文献   

10.
近几年来,魏绍馨同志在鲁迅研究领域相继发表了《“学洋务”过程中的思想矛盾——关于鲁迅早期思想的对话之一》《“鲁迅与五四新文化运动”新议》《鲁迅小说研究视角的转换》等文,对一些有关鲁迅的问题提出了“新议”,其探索精神令人钦佩。但读过他这几篇论文后,觉得他始终贯穿着这么一个观点:鲁迅早期(本文特指辛亥革命前)是反对、漠视政治革命的。由于这个问题直接关系到对鲁迅前期功过是非的客观评价,故敢就此发表一点异议,以就教于魏绍馨同志并诸方家。  相似文献   

11.
鲁迅研究的新突破———读《比较视野中的鲁迅文艺思想》O袁良骏张直心同志是我八十年代末期才结识的一位青年学者,我们仅有的一次晤面则是在1992年的成都鲁迅研讨会上。但是,他陆续刊发(或被转载)于《鲁迅研究月刊》、《新华文摘》、《人民大学复印资料》等刊物...  相似文献   

12.
人们研究鲁迅已经有六十年的历史了。最早见诸文字的评论,大约是吴虞读了《狂人日记》后写的《吃人与礼教》(1919年11月《新青年》六卷六号)。他说:“我觉得他这日记,把吃人的内容,和仁义道德的表面,看得清清楚楚。那些戴着礼教假面具吃人的滑头伎俩,都被他把黑幕揭破了。”他是我国新文学史上正确认识与评论鲁迅作品的第一人。不过,吴虞的评论,主要不是从文学的角度着眼,是借鲁迅的《狂人日记》来批兴封建礼教的。真正从文学批评的角度来评论鲁迅作品的是从沈雁冰开始。1921年,沈雁冰在《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八号上,以“郎损”的笔名发表了《评四五六月的创作》的评论文章。他不仅充分肯定了  相似文献   

13.
对于鲁迅研究史的研究,这是近年来鲁迅研究领域中新形成的一个专题方向。易竹贤同志的《六十年来鲁迅研究工作评价》(载《江汉论坛》1981年第3期),第一次比较全面系统地勾勒了鲁迅研究史的轮廓,对六十年来的鲁迅研究,分为三个阶段做了概括的评价,其中不乏有精当见解,无疑具有重大的意义和价值。不过,易文对鲁迅研究史的三个时期的划分,尚欠精确;对鲁迅研究史上的某些重要事件或论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故乡浙江之东——绍兴。鲁迅幼年至青年时期,过着绍兴城平民的生活,仍然保留着浓重的自耕民的特征与气息。鲁迅与农民存在着深刻的血缘联系,而且已成了他的精神气质,使他不可避免地保存着某种农民的因素。鲁迅的“农民气质”转化成的无意识创作趋向,也深深地渗透于他的小说之中,如《故乡》、《社戏》等作品。  相似文献   

15.
自汪晖在《鲁迅研究的历史批判》(《文学评论》1988年第6期)一文中提出鲁迅“反民主”的观点之后,据笔者所见,迄今没有更进一步探讨的专题文章出现,偶有涉及者,或语焉不详,或简单否定。笔者认为,这是一个涉及鲁迅早期思想特征并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李长之的《鲁迅批判》是竹内好写作《鲁迅》时的重要参考文献。“竹内鲁迅”的一些批评意见虽然受到李长之的影响,却又有别于中国鲁迅研究的正统观念,甚至反其道而行之,提出了“回心”、“挣扎”、“抵抗”的鲁迅形象。它们影响了20世纪日本的鲁迅研究,也为中国的鲁迅研究提供了来自异域的文化批评借鉴。  相似文献   

17.
关于《野草》与鲁迅对《苦闷的象征》的翻译,已有的研究焦点多集中在厨川白村《苦闷的象征》对鲁迅《野草》的影响上。对于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与鲁迅创作的《野草》在翻译意图与创作意图、翻译策略与创作策略、翻译风格与创作风格的互文性关系却一直没有人涉及。事实上,鲁迅的《苦闷的象征》的翻译与《野草》具有非常明显的互文性。在翻译与创作的意图上,二者都在借苦闷的表现呼唤健全的人性。在翻译与创作的策略上,二者都倾向于与理想读者的对话。在翻译与创作风格上,二者都呈现出了艰深、晦涩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袁良骏 1936年生。1961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为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鲁迅研究室主任、中国鲁迅研究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社科院研究生院教授。著有《鲁迅思想论集》、《鲁迅思想的发展道路》、 《鲁迅研究史》(上卷)、《丁玲研究五十年》、《白先勇论》、《白先勇小说艺术论》。编纂辑佚有《现代独幕剧选》、《丁玲研究资料》、《丁玲集外文选》、《川岛选集》、《丁西林短剧选》等。  相似文献   

19.
李长之的《鲁迅批判》以“距离”为核心观念对鲁迅性格中的诗人特质与其创作中的“纯艺术”作品做了精彩的阐发和论析,是“距离”美学思想应用于实际批评的最初尝试。分析《鲁迅批判》中体现出来的“距离”美学思想,不仅对研究基础极为厚重的鲁迅研究有所启发,也为“距离说”的中国影响及其在文学批评上的运用,提供一个有力的例证。  相似文献   

20.
一、关于“乡土情结”一个奇特的“鲁迅现象”:鲁迅,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主将,大都市里生活、创作、战斗的文学大师,其小说创作,竟主要描写农村.《故乡》、《风波》、《孔乙己》、《杜戏》、《祝福》、《阿Q正传》、《明天》……它们不仅数量大,而且是鲁迅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所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