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三千书〉初探>》一文中认为<三千书>深受越南方面的影响,是越南字喃对地区性的方块壮字之影响的结果.实际上<三千书>的使用者壮族布傣族群的前身是越南的王族,<三千书>现象反映了布傣族群深厚的帝王情结.  相似文献   

2.
壮族天琴源流探微——壮族天琴文化研究之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文献和田野调查资料的分析,初步认为:壮族天琴发源于广西龙州县金龙镇(古为金龙峒),源自当地原住民族壮族布傣族群在祭祀活动中使用的礼器或法器"叮鼎",其早期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两千多年以前的战国至汉代的骆越人。宋至清代流传至凭祥、宁明、防城等地,中法战争后流传到与广西相邻的越南地区。  相似文献   

3.
京族     
京族是中国南方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目前人口为1.88万,主要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防城港江平镇,其余散布于防城县城、钦州、东兴等地。京族过去称“越族”,1958年正式定名为京族。京族的祖先约在16世纪初由越南涂山等地漂流到广西北部湾的三个小岛的。京族人和以后陆续迁到岛上的汉族、壮族一起开发和建设,使其繁荣起来。由于京族主要分布在这里,这三个小岛又被称为“京族三岛”,现隶属广西防城港市。京族有自己的民族语言——京语,属系未定,与越南语基本相同。京族没有本民族文字,使用汉文,也使用汉语粤方言。京族人崇拜祖先,信奉的神多…  相似文献   

4.
每年农历正月初八到十四,地处中越边境的广西龙州县金龙镇就迎来隆重而热闹的侬垌节。据专家考证,龙州侬垌节所表现的农耕文化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参加侬峒节的多为壮族布傣族群。他们是秦汉时期生活在中国南部与越南北部的骆越后裔,居住在中越边界。越方一侧的布傣今为岱族,  相似文献   

5.
歌谣的韵律结构是最具民族特色的,它是鉴别歌谣的民族属性的最为可靠的尺度之一.壮族歌谣的韵律结构与越南越族歌谣的韵律结构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不仅像汉族歌谣那样押脚韵,更为奇特的是押腰脚韵和押腰韵.壮族和越族同为古越人的后裔,其歌谣有共同的韵律结构,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两个民族原始共同文化的遗存.  相似文献   

6.
傣泰民族起源再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平 《民族研究》2006,1(5):85-93
本文认为,傣泰民族虽然不是像早先一些西方学者所说的那样是从西亚或中国北方迁徙而来的,南诏王国也不是傣泰民族建立的,但这个民族也不是自古以来就居住在他们今天居住的这一地区的土著。他们的发祥地是在今广西、云南和越南交界一带的壮族及其支系聚居的地区。  相似文献   

7.
广南壮族来源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南壮族来源考孔昭翔广南壮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是云南省文山州境内的一个人数较多、分布较广的古老民族之一。均由自称“濮(布)依”、“濮(布)雅依”、“濮(布)傣”,俗称依人、沙人、土僚三大支族系种合组而成。经调查,依支系主要分布在莲城、者免、者太、...  相似文献   

8.
1986年,云南民族出版社的《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概况》一书,对州内的壮族作了如下的介绍:“壮族,自称‘布洋’,汉族称他们为沙人。语言属汉藏语系,壮傣语族,壮语支。人口共一千三百多人(1982年),主要分布在勐腊县瑶区的河谷地带。据称他们过去是从江城、元阳一带迁移过来的”。介绍十分简略。 1988年4月,我们到西双版纳布据州民委的介绍,西双版纳傣自治州辖景洪、勐海勐腊三个县,壮族分布在勐腊县。由于壮族在自治州和勐腊县人口很少,不引起人们的注  相似文献   

9.
越南京族、芒族的由来与发展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越南京族、芒族的由来与发展之我见王文光(云南大学档案学系)一、复合多元的京族京族又称为“越南人”或“安南族”,操岱侬语、泰语的民族称之为“交人”,苗族瑶族称之为“交趾人”。①京族人口有近五千万,约占越南总人口的90%,属蒙古利亚人种南亚类型,使用京语...  相似文献   

10.
我们京族聚居的(氵万)尾、巫头、山心和潭吉四岛,地处祖国北部湾的西端,与越南一衣带水,鸡犬之声相闻,涉水可渡. 我们的祖先15世纪始为生活所迫,陆续从越南的涂山(今越南海防市附近)等地迁来,所以历史上与越南有许多亲朋故友的关系,相互通婚也很普遍.据不完全统计,四岛上的1500多户京族中,与越南人民有亲缘关系的就有900多户. 历史上,京家人早在抗法战争中,就参加了刘永福领导的“黑旗军”,同侵略者进行顽强的斗争.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京族青年、岭南大学生刘振超,从广州回到家乡山心岛,协同农民协会组织领导京族人  相似文献   

11.
“嘹歌”是壮族歌谣的经典之作,它具有篇幅宏大、内容广博、以情为主、纪实史诗、风俗尽显、手法独特、音韵优美、魅力四射的特点,在壮族传统文化和社会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2.
荣耀与追求:广西壮族土司民族认同之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上广西壮族土司的"攀汉现象",既是政治文化的产物,也是英雄历史心性的体现。壮族土司以及受土司影响而在壮族民间所形成的"汉人后裔意识",并不能被简单地理解为壮族自我意识的缺失。这种文化策略,也是历史上壮族"汉而不化"、"融而不合"奇妙现象的原因之一,对后来的壮族民族自我意识的再生亦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3.
壮族《嘹歌》的文化内涵--壮族"嘹歌"文化研究之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嘹歌》是著名的壮族传统长篇古歌,内容丰富,文化内涵深厚,是“歌化”生活与“诗性”思维的集中表现,反映了壮族通过唱歌促进“两种生产”的价值观,追求“依歌择配”美好生活的婚姻观,反映厌兵事乱世和思安居乐业的社会观,展现“那文化”形态及其岁时观念,透过《嘹歌》可窥视壮族传统歌谣艺术从《越人歌》到《刘三姐》歌式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广西各民族团结和谐、共生共荣的民族关系,一方面表现为壮族内部之间以及与汉族的关系,另一方面则反映了汉族与其他少数民族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广西各民族团结和谐、共生共荣民族关系的形成,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历史上各民族的团结传统是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广西各民族的团结乃至四个模范的形成,就是对这一优良传统的继承、弘扬、超越与发展。  相似文献   

15.
神界的图景是原始思维再现的古代社会图景;神话的演化,既是古代社会演变的曲折反映,亦是原始思维进化的结果。在与世界各民族神话相互比较的研究中,作为中华文明重要组成部分的壮族布洛陀神话,有着特殊的历史价值、精神价值、文化价值、美学价值和学术价值。《壮族麽经布洛陀影印译注》一书,向世界展现了壮族原生态的宗教文化和创世体系神话的风貌,破除了历来中外神话学界断定中国无创世体系神话的旧说,堪称世界文明的一朵奇葩。  相似文献   

16.
禾楼舞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誉为南江文化的“活化石”,禾楼舞起源于粤西南江流域,是远古农耕文化的重要遗迹。这种民俗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夹杂了多民族的风格与特点,其中作为壮族先祖的乌浒人对禾楼舞的产生和发展曾作出了突出贡献。为考究禾楼舞中的壮族元素,将从创造禾楼舞的民族及其历史来源、壮族稻作文化元素和壮族服饰文化元素出发,探究禾楼舞在时代演化过程当中蕴含着壮族文化的流变。这不仅可以促进禾楼舞的发扬和传承,还可以透过禾楼舞挖掘出更多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加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识。  相似文献   

17.
卢甘国考     
本文就宋代文献中经常出现的"卢甘国"这一名词进行考证,辨清了以往学界的误认,得出了卢甘国就是今青海省东南部黄河源头的古羌族部落的结论。  相似文献   

18.
中越边境壮族跨国婚姻中的拜后家,是嫁入中国的越南壮族媳妇拟制姻亲关系的建构行为。它是越南壮族媳妇在传统后家观念的推动下,对拜后家文化习俗的借用;也是在现实边境政策的制约下,姻亲关系中断之后,因身份认同模糊而引发的理性选择。在越南壮族媳妇拟制后家的过程中,集中体现了妇女在姻亲关系建构中的主动实践。这种建构,也是特定社会背景下的一种文化策略。  相似文献   

19.
壮语地名命名法的特点--壮语地名的语言文化研究之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壮语地名命名法的角度,探讨壮族方位认知与颜色认知的特点。方位认知与汉族相比有相通点、相异点和相对应点。颜色认知与汉族相比,其认知的基础、物理内涵及文化意义均有不同。壮语地名的意愿地名也与汉语不同,更多的表现出文化的原生性。  相似文献   

20.
在百年中国民间文艺学史上,胡适是民间文学的文学研究派的代表人物。他是"双重的文学"、"比较研究法"、"母题研究"等民间文学研究理念的始作俑者和实践者。他支持顾颉刚的古史辨伪,认定古史传说的嬗变无非是由简单变复杂、由地方性变全国性、由神话变史实、由寓言变事实四种途径,并将其研究方法概括为"历史演进法"。他是我国学术史上提出"箭垛式人物"及"滚雪球"式的变迁规律这两个传说学理论的第一人,为中国传说学的建构奠定了初步基础。《歌谣》周刊停刊,歌谣研究会的学者们风流云散逾十年后,他再度复刊《歌谣》周刊,宣称"我们现在做这种整理流传歌谣的事业,为的是要给中国新文学开辟一块新的园地",并发布全国歌谣普查建议书,因而与南方民俗学派的思潮遥相对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