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明治时期日本对中国的认识以及基于此的对华政策,奠定了整个近代日本对中国的认识和政策的基调.这种认识和政策并非从一开始就固定不变的,也并非自始至终都呈现为单轴的状态.各个不同的阶层和不同的利益群体都试图从各自的中国经验和中国观察以及各自的思想背景出发,对近代中国做出各自不同的阐释.就国际关系的社会思潮而言,在明治中期大致形成的既彼此乖离而又相互交错叠合的亚洲主义和"脱亚论"是最主要的两种主流意识或社会倾向.亚洲主义代表人物荒尾精的言行体现了明治时期日本人对中国的认识以及政策主张.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中国主旋律电影不断在"他者"凝视下产生了一种常态式的自我"内化",不断地接受消费文化的规训,逐渐在对过去主旋律电影的改变中成为当代电影不可或缺的部分,并获得多重文化认同。但随之出现的历史虚无主义、政治无意识、身份的丧失与暴力等问题不断地冲击着新主旋律电影,促使新主旋律电影在自我"内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与自我同一性相悖的符号"异化",让自身在这个作为消费商品符号来实现身份认同的社会体系中,在对其所代表的中心文化不断消解与建构过程中进行了重建。  相似文献   

3.
《南都学坛》2017,(2):59-64
在中国电影市场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中国电影民族性的问题需要再次被提及。在电影产业化语境下,我们应当尝试将类型电影经验与中国民族性特征相融合,同时还应对电影民族性有更具开放性的认识:对中国传统文化资源的继承和更新是中国电影民族性的表现;关注和反思中国社会现实也是电影民族性的体现;传达当前社会人们共通的情感体验,同样是建构中国电影民族性的有效方式。中国电影民族性的建构,不但可以为中国电影打下牢固的文化根基,也可以强化本土观众对国产电影的认同,有利于中国电影市场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4.
把分散的多民族打造成一个整体的国家民族建设,是近代以来世界各国发展的一个普遍倾向,中国也不例外。中华民族建设实际上也就是"多元一体"建设,一方面要包容文化和族体的多样性,一方面又要认同国家的政治和文化,实现国家层面的一体化。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首先要从文化认同上表现出来。中华文化认同包括三个层面:各民族的自我认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认同和中华民族的一体性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文化共同体,同时也是一个基于政治、经济和地域等因素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因此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除了讲文化认同之外,还要讲中华民族的政治认同,既包括国家认同,也包括利益认同与命运认同。自觉认识和发挥中国民族建设的优势,高扬中华民族的伟大旗帜,努力培育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当前我国民族理论工作的一项重要责任。  相似文献   

5.
七八十年代崛起于日本影坛的艺术电影既叫好又叫座,它们被誉为"日本新电影".本文将其分为五类严肃爱情片、青春心理片、讽刺喜剧片、社会问题片和感伤怀旧片,系统探讨它们在认识评价、内部形象、外部结构等诸多层面上的表述策略,挖掘其巧妙表达自我及扣合大众主流文化的内在精神实质,以求为国产电影创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我校学报编辑部编辑出版的东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丛书第一辑《中国古代史论文集》引起了日本史学界的重视.日本私立东京女子大学文学部教授、中日学术恳谈会(东京)干事山根幸夫先生在1980年12月出版的东洋文库和文纪要《东洋学报》第62卷第1、2号的"批评与绍介"专栏里发表专题文章作了介绍.山根幸夫先生是日本研究中国明清史、中国近代史和近代中日关系方面的专家,因此他的评介侧重在明清史论文方面.他用较多的篇幅介绍和分析了《从明代商品种类和价格变动看商品生产的发展》(李洵)、《清朝前期垦荒政策及其作用的初步考察》(田泽滨)、《清代的闭关政策》(李之渤)等三篇文章,指出:"李洵先生是我们熟知的《明清史》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日本电影产业之所以能稳步持续发展,与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体制是紧密相关的。首先,日本电影产业的发展得益于政府在政策上多方位的支援体系;其次,伴随其发展逐步形成与本土契合的电影产业链,离不开日本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对电影著作权的保护;再次,日本电影与放送产业的协同经营构造也是日本本土电影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最后,日本本土电影能超越海外电影是电影产业主动契合日本观众的观影喜好,逐步形成多元化的电影类型和风格等自我调整的成果。  相似文献   

8.
中国文学批评一向重视风格,一部中国文学批评史几乎可以说就是文学风格的批评史,但是,在这种重视文艺风格的文艺批评史里,却找不到批评家及其批评风格应有的位置.只有"风格批评"而缺乏"批评风格".为什么文艺批评的风格研究会成为理论上的空白呢?这个问题既与文艺理论对批评认识的偏差有关,也与文艺批评自身的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9.
1936年中国电影界兴起的国防电影运动,既可以看做是左翼电影在新时期的新面貌,也可以视为左翼电影的强行转型,二者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艺术成就的相对不足,无损于国防电影的伟大的贡献:从世界现代史的高度,培养了底层民众视角的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观念。  相似文献   

10.
经验性自我是冯至留德期间在以里尔克为代表的德语文化熏炙之下,为现代中国和新诗探询的一种独特而稀缺的自我类型,是理解《十四行集》的必要条件。它在《十四行集》自我实现的表征为:现代知性诗学的建构、现代整体时间观的认同、人与自然等他者关系的发现。集体认同为核心的抗战文化语境里,在歌德"蜕变论"等思想影响下,冯至经验性自我也生发重构。呈现冯至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个人的自我精神嬗变史,能反思中国现代知识分子自我建构的深刻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