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白鹿原》作为陈忠实的代表作,不仅展现了20世纪以来中国乡土社会经历的种种变迁,而且通过中国一系列鲜活人物形象的完美塑造表达了对儒家文化现代命运的思索。在以白鹿原为缩影的中国传统乡土伦理社会中,不仅有对儒家文化忠贞不渝的守望者,也有誓死不归的反叛者,同时也有浪子回头的皈依者,这就是儒家文化的现代命运。  相似文献   

2.
《白鹿原》中的建筑意象与儒家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筑是文化的表征和记录 ,不同的文化在建筑上不可避免地会留下它的痕迹。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文化 ,是中国文化的主脉 ,它在建筑物上刻下了更深的印记。《白鹿原》是集中展示儒家文化的文学作品 ,作品中描写了儒家文化特有的建筑形式或能体现儒家文化的建筑形式 ,如书院、学堂、祠堂、宅院、坟茔等。这些建筑意象 ,渲染着儒家文化的浓厚氛围 ,确证着它在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实存 ,在作品中有很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辛亥革命成功推翻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相较于城市,这样的变革与转型,在农村乡土社会中却显得迟滞。生活在这样环境中的民众,面对如此的巨变,内心矛盾纷繁复杂。以此为契机,接踵而来的各类变化,更是让他们惶恐不已,小人物的命运,也便在这样的大历史背景下,发生了巨大的转折。陈忠实小说《白鹿原》,便是以此为背景的小人物传记。  相似文献   

4.
在乡土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对接中,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对1960-1990年代的中国乡土进行了颇具现代内涵深度的审视.在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里,乡土是丰富的社会历史存在.他是要从乡土审视中国社会历史变革,同时又是从时代沧桑中发掘乡土的“常”与“变”.通过对乡土的多重性观照,王跃文的乡土题材小说使我们看到的是一块更加真实、鲜活然而也伴随着深重现实苦难的中国乡村大地.  相似文献   

5.
60多年前,费孝通在对中国乡村社会进行深度观察与理解的基础上,写就了《乡土中国》一书。作为阅读和理解传统乡村社会的经典之作,书中所提出和论证的"乡土本色"、"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等概念,至今仍是学者们认识和理解现代乡村社会的基础与前台。可以说,该书不仅为我们加深对传统乡村社会的理解提供了蓝图,也为我们认识现代乡村社会提  相似文献   

6.
企业文化相对于社会文化的语境存在着独立性和依附性共存的二重性,因此,中国企业在改变自身的文化时,必须正视处于现代转型之中但仍然支配着中国人心理和行为模式的儒家文化.对待儒家文化的参照作用有两条原则,即整体性原则和二元性原则,据此可以分析儒家文化对企业文化变革的限制性和资源支持性功能.可以认为,儒家型企业文化的建构反过来将会推动儒家文化本身的现代转型.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社会,社会成员在进行社会角色学习的过程中,总是不可避免地受到既定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深刻地影响着现代中国人的社会化。在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每一社会成员都是这个和谐乐章中的一个音符,其社会化也将对构建和谐社会产生影响。因此,我们正确认知和对待现代中国社会的既定文化,尤其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儒家文化,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然有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涌现了一大批浙江乡土文学作家,作为与鲁迅有着相似的乡土背景,又受到鲁迅扶持影响的王鲁彦,被公认为"更多师承了鲁迅的笔致、风格",他不仅怀有对乡土文化、农业文明乃至历史变异的先验之见与敏锐感悟,更着力于对社会现状和传统文化的批判,从而在文化批判、社会批判乃至生命哲学上都使乡土文学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9.
论文探讨了阎连科乡土小说的创作取向,以其独特的视角展示着当代乡土中国底层的苦难历史记忆和现实困境,彰显出中原乡民在与多难命运抗争中所表现出的坚韧精神和乡民间血浓于水的淳朴真情,并将其对生命、人生及乡村价值的理性思考融入创作中,凸显出现代知识分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坚守乡土创作的执著。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传统儒家文化"、"历史"等概念在不同时期的具体"所指"进行分析,阐明<白鹿原>所力图展现的"传统儒家文化"只是作者在当代具体语境中对"传统儒家文化"与"历史"的重新建构或叙述.而这一建构或叙述因符合当时人们对"传统儒家文化"的期待而获得认同.但在此类新历史小说中所体现的与以往用政治权力观念图解历史相对立的叙事模式,在反思"五四"以来对传统儒家文化简单否认的同时,也容易使人们放弃对传统儒家文化的多方位思考.  相似文献   

11.
20 世纪是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革故鼎新的世纪,小说《白鹿原》从一个中国内陆乡村的社会变革史,给我们展示了芸芸众生不同凡常的命运。中国两千年来的社会生活模式被打翻和冲断,给我们提供了大量观察人生命运和社会命运的素材,命运———这一令我们每个人都特别崇拜和神往的词,在人类文化的变化越来越迅捷纷乱的情况下,更多了许多需要丰富和辩证理解的地方。  相似文献   

12.
儒家文化是整个中华民族的主导思想,在其存在的两千多年间,形成了引人向上、促人为善的良好价值体系,但是在历史的进程中,其落后的家族伦理等思想却严重地抑制了社会的发展,导演了白鹿原上的一场场悲剧。黑娃的反叛,是为儒家文化落后的家族伦理思想敲响了丧钟;而反叛的失败,是对儒家文化具有民族性精神的肯定与崇拜。  相似文献   

13.
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中,乡土小说虽是沉沉浮浮,有衰有荣,但始终占据着一个极为重要的位置.如果把每个时期乡土小说的代表作排列起来,不仅可以看到中国现代小说的发展历程,而且大体上构成了一部中国革命的形  相似文献   

14.
儒学作为中国文化的主流 ,不仅对中国本土的政治经济、伦理道德、思维方式、社会风俗等产生了十分重大的影响 ,而且流传到国外 ,对西方社会及东亚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代社会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就民族性、时代性和空间性而言 ,经济全球化、世界一体化或网络文化时代的来临 ,并不意味着儒家文化民族性的消解和前现代文明已毫无作用。西方新儒思潮的流行 ,以及东亚各国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的儒家文化的应用 ,使得人们把注意力重新转向了对中国儒家思想的追溯与研究 ,以研讨儒学在世界范围内的现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费孝通<乡土中国>的写作有着广深的学术背景, <乡土中国>是费孝通对中国进行社会结构分析的尝试,他试图在理论上总结并开导实地研究,以构建中国社会特有的乡土伦理体系.如果说<江村经济>侧重讨论社会制度变革,那么<乡土中国>则在探讨与之相匹配的社会道德.<江村经济>与<乡土中国>之关系这条线索,贯穿了费孝通大半生对社会改革的种种设想.费孝通晚年对<乡土中国>有了一些新的思考,认为中国文化比"乡土社会"要复杂的多,并重申"文化自觉"的命题,对知识分子寄予了深切的期望.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小城小说里有大量的对死亡的叙写.中国现代小城小说文本里的死亡叙事,既是对个体生命的人文关怀,又是对社会现实的反映和对社会痼疾的暴露与批判,也是关于生命和自由的伦理叙事,体现了作家对现实的思考、对民族命运的探寻和对未来的期待与呼唤.  相似文献   

17.
与文化层面的“乡土”有别,村落属自然、社会形态。现代以来叙写乡村的小说,多以“乡土文学”名之,侧重其文化内涵,“传统与现代”的论辩成为论“乡土文学”必备的思想装置。长期以来,“乡土文学”研究出现了概念化、观念化,多由此而引发。与其他乡土叙事不同,《白鹿原》是一种中性的“村落”叙事,作家以地方志、传说等民间史为基,将散落的小历史凝聚为独特的村落秘史,小说兼具史诗的厚重与文学的灵动。白鹿传说,白鹿村陈设的门楼、祠堂、戏台、六棱砖塔等建筑,在充当文化符号之同时,构成了叙事的内在动力。《白鹿原》对地方志的文学化用与村落的文化赋形,也为当代文学如实地反映村落形态,提供了方法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长期以来 ,学者认为 ,儒家文化占据中国传统文化主干地位 ,这是不符合历史实际的。实质上 ,道家文化在传统文化中与儒家文化同样重要。认为道家文化对传统科学思想的形成只有消极作用 ,是违背了辩证法 ,道家文化对传统科学思想更重要的是积极影响。不仅如此 ,道家文化在现代社会中也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似文献   

19.
<白鹿原>在中国20世纪末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神灵"与"鬼怪"交织在故事中,使小说蒙上一层浓浓的神秘色彩;作为一种象征,神话原型预示和代表了人的命运,更加丰富地演绎了白鹿原上悲欢离合的故事.  相似文献   

20.
文章对鲁迅先生二十世纪的乡土小说进行回顾与再审视,反思社会转型时期乡土小说创作的低迷,期待新时代作家们对中国社会面临的"三农问题",予以关注,创作出真正反映乡村面貌,农民命运和心声的震聋发聩的作品,不辱文学的时代使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