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史记·李将军列传》“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一句中,“知”的词义即是“知道”,这是“知”的古义,也是一直沿用至今的意义。那种认为“知”古义只是“深知、熟知”或“了解”,“知”的今义才是“知道”的认识,是一种误解。  相似文献   

2.
《三知斋诗词选集》,是原河南省文化厅厅长彭玮同志以内部读物的形式出版的一本诗词集(以下称《三知集》),阅读以后,兴奋不已。《三知集》把我平时对彭玮同志不同的印象整合起来,从而知道了他的为人、为文的大概,并从中体会到一些文化意味。  相似文献   

3.
李少一同志: 接到来信及《关于郑圃隐》一文,也看到郭沫若为郑圃隐问题回你的信。你向我打听郑圃隐其人的历史,我和郭一样也不清楚。经请教我校东方史专家周一良教授,知此人在《高丽史》中有传(见《高丽史》卷一百七十,列传第三十)。经检阅《高丽史》本传,知道郑原名梦兰,字达可,九岁改名梦龙,旣冠,又改名梦周。他著有《圃隐集》,圃隐是他的笔名或别号。  相似文献   

4.
玄宗开元二年甲寅(714)四十五岁在紫微侍郎任,仍知制诰。〔著作〕正月二十四日:《授姚崇都检校诸军大使、李义(甫)副使制》(见《诏令》。按,“甫”,衍文)二月一日:《贺太阳不亏状》《通鉴》:“二月,庚寅朔,太史奏太阳应亏不亏。”二月五日:《王晙朔方道行军总管制》(见《诏令》。二十八日:《命姚崇等北伐制》(见《诏令》。《英华》系于三月十八日,备一说)闰二月五日癸亥:《令道士女冠僧尼拜父母敕》(见《旧·玄宗纪》)。九日丁卯:《遣  相似文献   

5.
以四位70后作家的五部作品《多湾》《叶落长安》《叶落大地》《朱雀》以及《耶路撒冷》为例,探讨这部分作品的"寻根"意识。区别于1980年代的"寻根文学",这些诞生于新世纪的"70后文学"通过重塑时间、生产乡土以及重述家庭史,将日常生活"赋魅",从而塑造出"新的意识形态",并最终指向"中产阶级"的身份认同。  相似文献   

6.
《学记》是《礼记》中有关教育的一篇专论,它的一个巨大贡献就是揭示了教与学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著名论断。《学记》说:“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敩学半’,其此之谓乎!”  相似文献   

7.
一、《学阮公体》三首之一 少年负志气,信道不从时。只言绳自直,安知室可欺。百胜难料敌,三折乃良医。人生不失意,焉能慕已知。(商务影宋绍兴本卷二十一)是诗结句诸本分歧。《四部丛刊》本,陕西社影明刊本《中山集》同商务影绍兴本。而《丛书集成》本,《四部备要》本等作“暴己知”。按当以“慕己知”,为是,理由如下: 其一,“己知”乃“知己”之倒文。同书卷二十二《罢郡归洛阳寄友人》有云:“获落唯心在,平生有己知。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可证。又通观此题下三首,均乃一韵到底。其一叶上平四支(时、欺、医、知);其二叶上平十二侵(禽、阴、林、心);其三叶  相似文献   

8.
一《吕氏春秋·察今》说:“有道之士,贵以近知远,以今知古,以所见知所不见。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见瓶水之冰,而知天下之寒,鱼鳖之藏也;尝一脔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近拜读田望生先生所著《百年老汤———桐城文章品味》一书后不禁感叹:诚哉斯言!读此书,则尽知桐城二百余年文章之精华矣!桐城地处皖中,接江趋淮,“抵天柱而枕龙眠,牵大江而引枞川”,地灵人杰,翰墨飘香,尤其明清之际,桐城重读尚文,曾以文化名邦著称。清咸丰八年,桐城派著名作家方宗诚在《桐城文录序》中说:“桐城文学之兴,自唐曹梦征、宋李伯时兄弟,以诗…  相似文献   

9.
秋风乍起,一杆孤枝,一片孤叶,经不起萧瑟寒意的催促,花凋无声,叶落无影。就那么一瞬间,繁华褪尽,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没有“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的叹惋,却只有无声的寂寞和生机随去的惆怅。没有人挽留,没有人说啥,当一时的繁华灿烂都化作枯枝腐叶,化作落花流水,会有人感叹“世事无常”么?独倚门廊的易安居士,那个人比黄花瘦的女子,不曾看透绿肥红瘦中的凋零,人世、命运在历经风雨之后早已不堪一击,聚也罢,散也罢,年年岁岁,红杏出墙的盎然春意,叶落知秋的萧索情怀,都在悠悠箫声、铮铮琴音中化作了无情。谁说她不曾明白:这叶落知秋…  相似文献   

10.
(一)非十二子: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故,知默,犹知言也。故,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少无法,而流湎然,虽辩,小人也。王念孙《读书杂志》:卢云,此数语又见《大略》篇,彼作“多言无法”。此“少”字似讹。今按,卢说非。《大略》篇当依此作“少”为是。“类”亦“法”义。《方言》卷七及卷十三均训“类”为“法”;《广雅·释诂》亦以“法”训“类”,王氏《疏证》引《荀子·儒效篇》“其言有类,其行有礼”云:“类之言律也,律亦法也。”然则本篇  相似文献   

11.
王薇薇 《社区》2008,(2):33-34
很久以前看哈里逊·福特主演的《目击者》《Witness》时,就曾对影片中“阿米什”这一奇特的人群有过依稀的印象,但那时终究因为距离太过遥远,所以知之不多,还以为只是好莱坞惯常的虚构杜撰,更不知道它仍存留至今。  相似文献   

12.
(一) 黑格尔在《精神现象学》序言中说了一句名言:熟知非真知。“一般说来,熟知的东西所以不是真正知道了的东西,正因为它是熟知的。”这句话用在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社会性思想的理解上,是再恰当不过了。因为这个被人们谈论最多的、被称为是马克思主义人性观之“核心”的命题,被曲解得也最厉害。  相似文献   

13.
由“鱼之乐”说及“知”之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借对《庄子·秋水》中“鱼之乐”寓言的分析,探讨中国古典哲学中“知”的复杂内涵。作者由分析《庄子·齐物论》中“知”的意义入手,疏解“鱼之乐”中“知”所包含的知识与信念两层含义纠缠的纽结,并联系西方哲学家如摩尔与维特根斯坦对“知道”与“相信”的用法的讨论,以深化对问题的认识,最后对比、揭示庄子与儒家对“自知”与“相知”的不同态度背后所寄托的不同生活或道德理想。  相似文献   

14.
晚唐司空图论诗名著《诗品》对后世影响颇大。清代乾嘉诗坛泰斗袁枚(1716—1797)甚赞赏之,“而惜其只标妙境,未写苦心”(《续诗品》小序),故又写《续诗品》;采用其四言十二句之形式,变体貌诗之风格意境二十四品为揭示诗歌创作论旨三十二品,同样具有较高的价值。《续诗品》所论范围甚广。这里选其论及诗人创作态度的《知难》《藏拙》《勇改》《求友》之四品,分别试作评说,以求教于读者。一《知难》评说《知难》强调诗人应充分认识创作之艰难而采取严肃、慎重的态度并付出苦功。此诗与《情思》篇相关。“精思”是“知难”的体现之一,而“知难”是“精思”的前提。常言道:骄兵必败。诗歌创作者亦然。“赵括小儿,兵乃易用”二句,即以《史记·廉颇蔺相如传》所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以轻率态度对待用兵之危事,而终在长平之战  相似文献   

15.
苏轼的散文《石钟山记》被编入全日制十年制学校高中语文第二册课本。该文的第三段里写道:“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郦元之所见闻,殆与余同,而言之不详;士大夫终不肯以小舟夜泊绝壁之下,故莫能知,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此世所以不传也。”对上文中的“而渔工水师虽知而不能言”句:一本语文教学参考材料里说:“而那些渔人船夫,虽然知道这些情况,而不能把它说出来……表现了作者轻视劳动人民的思想。”又一本语文教学参考材料里说:“特别是看不起渔工、水师,更应予以批判。”  相似文献   

16.
(一)非十二子 言而当,知也;默而当,亦知也。故,知默,犹知言也。故,多言而类,圣人也;少言而法,君子也;多少无法,而流湎然,虽辩,小人也。 王念孙《读书杂志》:卢云,此数语又见《大略》篇,彼作“多言无法”。此“少”字似讹。  相似文献   

17.
《桧风·隰有苌楚》:“隰有苌楚,猗傩其枝。夭之沃沃,乐子之无知。”“知”字毛公无传,宋以来注家多解作“知觉”。 此句郑玄另有解释。郑氏笺云:“知,匹也。……,乐其无妃匹之意。”孔颖达疏云:“知,匹’,《释诂》文。下云‘无家’‘无室’,故知此宜为匹也。”孔氏解说甚为明白:“知”训为“匹”,出《尔雅·释诂》,诂有所自。三章诗结句分别为“乐子之无知”、“乐子之无家”、“乐子之无室”,说的是一个意思,都指没有配偶,符合风诗常例。  相似文献   

18.
朱敦儒简谱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敦儒,字希真。一作希直·误。 《宋史》卷四百四十五《文苑》七(以下简称《本传》、周必大《二老堂诗话》、郑椿《画继》卷三均曰:“朱敦儒,字希真。”《词综》卷十二。陈廷焯《词则·大雅集》则曰:“朱敦儒,字希真,一作希直。”按“希直”之说源出马端临《文献通考》卷二百四十六《经籍》七十二:“《樵歌》一卷,陈氏曰朱敦儒希直撰。”查陈氏《直斋书录解题》卷十八:“岩壑老人诗文一卷,左朝请大夫洛阳朱敦儒希真撰。”乃知马氏转引有误。“真”“直”二字,笔划相近,辗转引田,难免混淆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虚实相生这一美学原则的历史演变及其在古典诗词中的表现,指出各类艺术美的真谛正在于:讲究虚实之理,追求弦外之音、味外之旨的艺术效果,启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的能力,使人能够产生"一叶落而知天下秋"以及"咫尺见千里之势"的联想和想象.  相似文献   

20.
螓首蛾眉 “蛾眉”一词产生很早,见于较早的古籍有《诗经》、《离骚》,以后历代诗文作家多有运用,对于它的结构和意义,注家聚讼纷纭,归纳起来,大致有三种有代表性的说法: 其一,形若蚕蛾之眉。 《汉书·扬雄传》:“知众嫭之嫉妒兮,何必飏累之蛾眉。”颜师古《注》云“蛾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