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毛泽东对于曹氏父子的诗 ,尤其对曹操诗特别的偏爱。他作诗常用曹操的事迹和诗句 ,他高度赞赏和评价曹操诗 ,他常常吟诵和向人推荐曹操诗。这 ,与毛泽东从政治家视角观看曹操诗 ,与毛泽东从建安文坛总体上把握曹操的功绩 ,与毛泽东所欣赏的诗风 ,与毛泽东不囿于传统的贬曹倾向等等 ,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2.
曹操游仙诗新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曹操诗之较完整者现存20首,而其中三分之一涉及游仙题材,这样高的比例不能不引起人们高度的重视。曹操在中国历史上要算是一个大有作为的英雄,其诗歌创作亦复“气韵沉雄”(敖陶孙《诗评》),从这样的背景来看,他的游仙诗当不至于象过去若干论著所说的那样,完全是追慕神仙幻境、消极颓废的东西。近年来论者们肯定曹操的游仙诗,往往以为诗中的求仙乃是求贤的隐喻,可惜论证无力,未足起信,楚虽失之,齐亦未为得也。事实上曹操本人并不相信神仙。《文选》卷二十四曹植《赠白马王彪》李善注引曹操《善哉  相似文献   

3.
曹操用人之道与曹魏“九品官人法”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俊恒 《南都学坛》2008,28(4):52-55
曹操的用人之道并非只有"勿拘品行"、"唯才是举",实际上他更重视人才的"品行"。通过"清议"品评"等"乡闾品位"的途径与方式,曹操将其重视德行的用人政策贯彻到整个的用人实践中。不仅如此,曹操将过去民间"乡闾品位"的"私法"行为"官方化",既有效夺取了汉末士族在选官授职方面的隐形权力,又为此后曹魏时期的"九品官人法"开其嚆矢,为士族政治上重新崛起奠定了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4.
曹操突破了汉代以来注重音乐政教作用,忽视音乐审美娱乐功能的儒家音乐思想。他在继承雅乐传统的基础上,重视音乐的抒情功能,强调音乐娱乐性及个体感情的抒发,注重音乐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美。法、墨、道及游侠和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也被援引入曹操诗、乐创作中。曹操独特的音乐思想对后世文人音乐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梁代钟嵘的《诗品》是我国第一部专门品评五言诗的专著。其中的“滋味说”和“诗缘情”的主张以及要求“风力”与“丹采”相结合、要求“白描”、要求自然节奏等观点,给后代诗论起着深远、积极的影响。这在拙作《钟嵘的“滋味说”对我国诗论发展的作用》一文(刊于<杭州大学学报>1985年第四期)已有较详尽的论述。但是,它的写作年代问题,至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品评诗歌,主张"先钻进去",然后"再爬出来",做到既"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将感性体验与理性思考结合起来;他认为"诗有达诂",赏诗者应"以意为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性;赏诗过程,也是一个诗境与赏诗者心情相统一的过程,即寻觅知音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历代《诗品》研究者大都认为宋以前《诗品》并未受到诗家的普遍关注与接受,在诗学研究上没有多大影响,本文欲从重要的唐诗选集《中兴间气集》的选评用语、品评体式以及高仲武诗学思想的理论倾向与品评标准等方面入手,通过具体的比较、归纳,认为钟嵘《诗品》是高氏选评《间气集》时全面借鉴的具体范本,这是《诗品》并非晦于宋以前的一个明证。  相似文献   

8.
钟嵘在《诗品》中以曹植五言诗的"骨气奇高,词采华茂"为审美标准来品评其余120多位诗人,他这种重风骨和丹采的审美倾向对当时和后世的诗歌创作和诗歌审美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在重风骨方面,它是对汉魏以来竞靡丽的文坛风气的拨正;在重丹采方面,客观上推动了诗歌自身的发展,突出了"文的自觉"这一特征。  相似文献   

9.
"永明体"诗人沈约、谢和王融五言应制诗中,有合律联的诗歌总数占其五言诗总数的半数以上,尽管其合律联数与总联数相较比例较小,但他们为五言诗的律化开了一个好头.梁时庾肩吾合律联诗歌数量及合律联总数两项都大大超过"永明体"诗人.初唐从上官仪、杜审言到"沈宋",所有的五言应制诗都有合平仄律的联,合律联的比例也在逐渐递升,而有"失粘""失对"现象的不合律诗数在不断下降,这表明诗歌律化程度的加强.从"永明体"诗人到"沈宋",五言四韵诗的比例在不断提高,其中应制诗中四韵诗的比例要高于普通五言诗中四韵句式的比例,这表明应制诗在四韵句式凝定为五律正格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阮籍《咏怀诗》内容扑朔迷离,向被认为“厥旨渊放,归趣难求”(钟嵘《诗品》),“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文选》李善注).所以后世注者往往着力于词意诠释和史实索证,而“怯言其志”(《诗品》)以致于阮诗成了一种历史事件的堆积和说明,从而使其思想感情显得愈加隐晦,愈发使人难以领会.其实,即如钟嵘已经指  相似文献   

11.
在建安文学接受史上,对曹丕、曹植兄弟人品文才的评价,存在着"抑丕扬植"的倾向。直至明清时期,王夫之等人竭力予曹丕及其作品以高度评价,以至一度出现"抑植扬丕"的状况。"抑丕扬植"倾向在整个接受史过程仍然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其形成与演变过程既具有社会历史方面的原因,也反映了中国古代受众文化的心理特征,即道德伦理的价值取向、权威崇拜的心理定势潜在地支配着读者的接受活动。由此亦可见读者期待视野之变化及文体兴废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酒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尤其是英雄文士常举杯高歌,抒情言志.曹氏父子嗜酒,对酒有着深厚的情结.曹操造酒、献酒、劝酒,留下了“煮酒论英雄”,“酾酒临江,横槊赋诗”的佳话;曹丕爱饮酒,常和邺下文士举杯高会,给生活平添了丰富的色调和乐趣;曹植饮酒不节,张扬了他的豪情,也给他制造了不少麻烦和痛苦.曹氏兄弟与建安文士在游宴活动中举杯畅饮,激发了他们的才情雅兴,首创大量的公宴诗、赠答诗.这种生活行为,影响历代迁客骚人.曹氏父子的诗酒风流、生活习俗,与谯地发达的酒文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曹唐《大游仙诗》的叙事特色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晚唐诗人曹唐,以<游仙诗>最为著名,其作品凄艳优美,叙事性强,构思新奇,在除小李、杜之外的晚唐诗坛别树一帜.<大游仙诗>极具艺术性,尤其是它的叙事特色值得探讨.  相似文献   

14.
从文学创作到文学传播再到文学接受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作家地位和作品影响的形成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环节—文学传播在起作用。对于那些生前文学成就相差不远的作家来说,后来地位距离的逐渐拉大,传播在其中充当着重要的指挥棒。曹丕、曹植兄弟即是一例,二人生前各拥才赋,难分轩轾。但历代以来,二曹不再并肩驱驰,曹植风骚独步。这其中,文学传播对二人的地位差异之形成发挥了非凡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宋代曹组、曹勋为父子词人。曹组词为俗而能雅,曹勋词则为大雅避俗。究其原因,在曹氏家庭教育环境中,曹组作为传统士人,虽仕途遭阻,心态复杂,但正统观念始终存在。曹勋的词风一方面是对父亲的反动,另一方面却又来自父亲的教育。从作词基本功与审美追求两方面来看,曹氏父子的联系在两宋众多父子词人中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6.
建安前后,以“三曹”为核心形成了浓郁的文学风气。“三曹”凭借其特殊身份和地位,聚集大批文学人才,并创造了适合他们施展文学才能的条件;“三曹”自身也都是当时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他们创作了大量反映现实生活的文学作品,在带动其他作家方面也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因此,才使建安时期的文坛出现了独特繁荣的景观。  相似文献   

17.
隶草派生章草今草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中国书法的草书系统直线发展的传统史观提出不同的见解 ,从书写意识和体势区别提出了划分隶草、章草、今草的界线。根据历史文献和新出土的简牍互相参证 ,证明了“史游创章草”之谬误和“杜操创章草”之可信。而章草之名 ,与后世书家大量以章草书写《急就章》有关 ,是约定俗成的结果。对张怀确见过张芝真迹提出新的考证 ,同时以汉简、墓砖为物证 ,说明了东汉末年张芝能创今草的必然性汉简中存在横势隶草和纵势隶草的两种自然书写状态 ,前者发展为章草 ,后者发展为今草。章草逐渐衰落 ,今草日趋繁荣 ,故有新旧书体之说 ,也由此造成了今草由章草衍变而来的历史错论  相似文献   

18.
在中国封建正统历史学家眼里,曹操是一代枭雄.无论他作为政治家、军事家还是文学家,都为中国历史留下了不可湮抹的一笔.作为政治家.挟天子以令诸侯,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统一北方,恢复发展农业生产,安定了人民的生活.本文通过探寻曹操廉政思想的脉络,发掘出他在中国古代廉政文化史上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曹操立嗣看重诸子的才能,不以传统的嫡长子继承制为意.曹操最早有意传位于庶子曹冲.这是一位天才.曹冲早死,他又看上了曹植,但年长的曹丕在朝廷内外广泛交结,赢得了世族元老的支持,形成一股强大的政治势力.曹操支持曹植组织力量,与曹丕相抗,引起了激烈的纷争.因此,在曹丕、曹植争嗣的表象背后,隐藏着曹操与世族势力的冲突.为了顾全大局,曹操最终不得不做出让步,确立了曹丕的太子地位.  相似文献   

20.
曹植是建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在长期的创作实践活动中,也展开了积极的文学批评,提出了相关的论文主张,是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和理论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学者因为曹植曾经说过“辞赋小道”而认为曹植对文学的重要性没有足够的认识,但这种观点与曹植在创作上的成绩相矛盾。事实上,曹植重视文学,尤其对民问文学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