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虽然就源流而言,主要是继承中国古代小说传统,但在20世纪前半期整个中国文学向现代迈进的过程中,也注意吸取西方通俗文学的艺术经验。程小青的侦探小说《霍桑探案》是对柯南·道尔的《福尔摩斯探案》的模仿借鉴,《霍桑探案》中的侦探形象塑造、主角配角的设置、正面侦破案件的情节模式、侦探助手讲述破案过程的第一人称限制叙事等,均是对《福尔摩斯探案》全方位的模仿。徐訏的新市民小说明显受到英美通俗小说的影响,他的异域传奇言情题材与西方的哥特小说有一定的相似性;1943年出版的畅销小说《风萧萧》讲述抗战时期的多角恋爱与间谍故事,汇入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世界间谍小说的潮流。两位作家以各自不同的方式在吸收西方现代通俗文学艺术经验中建立了自己的独特的叙述模式,从而完成了对中国传统通俗小说的超越,使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完全汇入了世界潮流而获得的文学史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分析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上的名编辑赵苕狂入手,分析了其所编辑的《游戏世界》、《侦探世界》、《红玫瑰》等期刊杂志的兴衰。从这些期刊杂志的办刊方针、风格的分析之中,评析了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价值取向和艺术取向,以及赵茗狂对现代通俗文学发展的作用。另外,本文还分析了赵苕狂的主要作品《典当》、《胡闹探案》等的得失。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80年代的通俗文学中的武侠传奇热中,曾产生了一批通俗文学。冯骥才的《神鞭,》把浓郁的传奇性和可贵的现代意识把握有机结合,令人耳目一新,并在通俗文学向何处去上给人以启迪。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江苏教育出版社2 0 0 0年 4月版 ,以下简称《通俗史》)是由苏州大学范伯群教授领导的学术群体携手攻关、历时十余年而最终完成的 ,属国家社科“七五”重点项目。全书共分八编四十九章一百九十五节 ,约 1 40万字 ,资料翔实、理论新颖 ,是一部全方位、大纵深、开创性地勾画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创作概况 ,并初步建构通俗文学研究理论框架的恢宏巨著。它的主要价值在于 :一、《通俗史》填补了中国近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大空白 ,是一项开创性的学术工程。正如贾植芳先生在“序言”中说的 ,“是做着一件前人忽略了的工作” ,…  相似文献   

5.
通俗文学伴随着影视剧的趋动在中国如火如荼地展开着,但研究通俗文学却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前些日子,我拿到汤哲声先生新著《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重庆出版社1999年1月版)时,颇为惊喜,阅读之后更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通俗文学是20世纪初新文学作家登上文坛之后对中国传统文学的命名。新文学作家对中国传统文学之所以有这样的命名,是为了表明他们所创作的文学是有别于传统文学而具有新的特质的文学。事实上,中国整个20世纪文学也就是新文学与通俗文学双轨发展的。一个世纪以来,新文学因其“新”而受到人们广泛地重…  相似文献   

6.
范伯群的新著<插图本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是按照历史推进的线索和通俗文学发展的周期来建构现代通俗文学史的科学体系的.作者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从中国现代通俗小说的萌发一直写到20世纪40年代雅俗融合的新市民小说,把通俗文学的发展轨迹系统地梳理出来,清晰地勾勒出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流变过程.作者指出知识精英作家是借鉴革新派,通俗文学作家是继承改良派,认为中国文学的现代化的萌芽与小说转型的任务主要是由通俗文学来承担的,并提出了"都市乡土小说"的概念.  相似文献   

7.
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研究是苏州大学的重点研究课题之一。从80年代初开始,苏州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专业的学术群体发起了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研究的攻坚战。十几年过去了,这一领域的研究战绩辉煌,成果丰硕。其中陈子平博士的《中国近现代通俗历史小说史略》(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年10月版)就是分体史研究的一部力著。全书近23万字,除了导论和附录以外,分九个章节“在‘题材’的意义上梳理出一条较为清晰的中国近现代通俗历史小说创作发展的线索,并总结归纳其创作规律及特色”(见陈著“内容提要”)。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人们对中国近现…  相似文献   

8.
20世纪80年代初,苏州大学文学院现代文学教研室在国内率先开始研究近现代通俗文学,至今已硕果累累,开辟出了一片崭新的研究领地。2006年3月出版发行的范伯群、汤哲声、孔庆东合著的《20世纪中国通俗文学史》,就是高教出版社推出的又一本现代文学学科的配套教材。这部教材是在以  相似文献   

9.
论《三言》、《二拍》的通俗文学品性孙丽华《三言》、《二拍》是民间说话与文人小说相融合而产生的通俗文学杰作。以往对它们的评论研究侧重于对它们的社会思想内容的体认,这种片面的批评方法阻碍了人们对《三言》和《二拍》作为通俗文学的基本属性的认识,自然也无法达...  相似文献   

10.
通过自身的教学实践和理论探求,笔者认识到教材<通俗文学十五讲>用以确定叙述对象的文化视角有失缺失.如果要真正把握中国20世纪通俗文学的所谓真相,多视角的引入和参与中的互见是必然的,市民文化之外加以政治文化和媒介文化的视角,可以对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的诸多现象作出更为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11.
徐斯年先生的《侠的踪迹》的出版,是通俗文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收获,这既是就其贡献言,也是就其境界言。首先,《侠的踪迹》系统地梳理了中国历史上侠观念的变迁历程和武侠小说从萌芽以至现代的演变历史。在此之前,刘吉恩的《中国之侠》全面考察中国文学中的侠,从诗歌、小说以至戏剧,涉猎广泛,并且兼及中西比较,可惜于历史演进线索并不关注,而且民国时期只有极其简略的举例。韩国崔奉源先生有《中国古典短篇侠义小说研究》.如题所示,他研究的是中国武侠小说的一个专题。台湾叶洪生多年关注武侠小说,其近作《武侠小说谈艺录》中专设…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近现代通俗文学史上 ,包天笑的长篇小说《留芳记》和《上海春秋》是两部重要作品。《留芳记》侧重于对民国重大事件与人物的描写 ,在艺术手段上类似于曾朴的《孽海花》;而《上海春秋》则相当细致与准确地记录下十里洋场上海的种种罪恶。两部小说一反包天笑作品拖沓、松散的缺陷 ,结构紧凑 ,艺术性强 ,不愧是包氏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3.
<中国现代通俗文学史>是一部富有思想和创新的力作,是我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路途上的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14.
中国文学的现代化与现代大众传媒的兴起几乎同时出现,现代大众传媒对中国现代文学,尤其是现代通俗文学具有重要的影响。文章以二十世纪通俗文学大师张恨水的作品为考察对象,从创作理念、叙事策略和文本形态三个方面论述这种影响的存在及意义。  相似文献   

15.
如何把现代通俗文学整合进现代文学史,长期困扰着学界。在具体的现代通俗文学研究中,一直存在着分别论述易、整合入史难的问题。究其原因,乃是因为立足于学习西方进行“借鉴革新”的现代知识精英的文学史构架,对侧重于面向传统进行“继承改良”的现代通俗文学的排斥。然而扎根于本土资源,面对中国问题,现代通俗作家在五四之前的创作已经展现了改良社会、提倡科学与人权等现代启蒙主题,在五四之后也展开了对现代激进思想如“非孝”等的反思。现代通俗作家已经扮演了启蒙先行者的角色,现代通俗文学已经开始“现代化”。因此有必要修正过去以“知识精英话语”为主导的现代文学史,以开放多元的心态,进行认真的学术研究,解决现代通俗文学的入史问题。  相似文献   

16.
1921年《小说月报》改版后,通俗文学期刊为了适应新的读者市场需求进行转型。在期刊联系上,出现前后赓续、先后转化现象;在小说类型上,长篇连载急遽减少,短篇小说数量逐渐增多;在期刊内容上,写情小说式微,社会性小说增多;在叙事手法上,由传统叙事模式向新文学叙事技巧靠拢。通俗文学期刊转型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中国的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有四个鲜明特征:随中日关系而变化,意识形态的影响较大,纯文学与通俗文学并重,译者个人因素突出。日本近现代小说翻译在词汇、观念、形式、题材等方面对中国文学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中国研究》、《中国季刊》、《近现代中国》为中心考察西方学术界20年来的中国近现代乡村研究。西方学术界在中国近现代乡村研究方面,研究领域进一步拓展,注重采取由下而上的研究视角,趋向于连接经验与理论、从实践出发认识中国乡村社会,对国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现当代通俗小说的研究领域中,汤哲声先生是位学风严谨、卓有成就的学者.十多年中,他陆续出版了<中国文学现代化转型>、<中国现代滑稽小说史略>、<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流变史>等著作.2008年5月,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中国现代通俗小说思辨录>则展示了中国现代通俗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书中很多论述让人耳目一新.  相似文献   

20.
冯梦龙是中国第一位通俗文学的编辑家、研究家与理论家,其代表作"三言"自18世纪传播到西方以来,引起许多汉学家的关注与研究。本文拟通过对著名汉学家韩南对冯梦龙《古今小说》的研究,探讨"三言"在西方的传播与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