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2.
3.
周军伟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2(1):96-98
人的有限性本质获得普遍性的假象遮蔽着人与人类之间的区别,并为人的扩张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历史上存在的众多的人的本质的定义表明了人的真正本质是"无","无"是人的本质在现实中丰富和充实的前提,"无"随境而生成人的有限性本质. 相似文献
4.
赵东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5):79-83
黑格尔认为犯罪本质上是虚无的,要深层次去揭示犯罪本质的虚无性,就必须演绎整个思辨逻辑的全过程再回到起点,才能达到对这一论题的深刻把握。自由意志是黑格尔整个法哲学体系的核心,从自由意志到抽象法、从抽象法到不法、从不法到犯罪、最后从犯罪到自由意志的逻辑回归,犯罪本质的虚无性得到了深层次的揭示,其虚无性就在于扬弃了作为法的定在,但却不可能扬弃作为绝对的东西的法本身,对于法来说,犯罪就具有虚无性,而这一切最终极的源头就在于自由意志的虚无性,这也是犯罪本质虚无性的根本之所在。 相似文献
5.
陈卓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5):103-106
"文化革新"的核心是回归教育本质、重建教育秩序、升华教育理想。"文化革新"是在经济基础发挥决定性作用的前提下,教育系统积极的能动的创造性的革命,这意味着教育本质的回归。"文化革新"要求打破"总体性资本"的垄断状态,在各种场域内和不同场域之间实现资本的合理转化,从而建立公正的秩序。"文化革新"反对同质的平等观,确立异质的平等观,提倡从"差异"走向"承认"的多元文化教育,最终实现教育理想的升华。 相似文献
6.
姚爱斌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6)
本文试图在对黑格尔自然美论进行唯物主义改造后 ,从新的理解基点上对其缺陷作深度透视 ,指出其深层失误是 :(1 )在自然美本质论中 ,撇开了社会实践的人的本质力量 ,认为自然美源于自然界本身 ;(2 )在自然美等级论中 ,撇开了审美自由的价值尺度 ,认为自然美等级取决于所谓“生气灌注”的程度。最后考察黑格尔自然美论与审美实际的种种错位 相似文献
7.
孙业宏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1(1):295-297
“反思”概念作为胡塞尔现象学重要的方法论原则,同黑格尔的“反思”概念存在着特殊的反思关系。胡塞尔由本质现象学还原的研究向现象学还原先验化领域的突进,引发了现象学反思哲学化的深度模式建构及其展开,即通过对一种“变异的反恩”的反思回溯到无须“最终论证”的“原意识”的理性吁求。 相似文献
8.
严仲连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3(3):51-52
儿童学是一门研究儿童的生活、发展、观念及儿童学自身历史的纯粹性科学(关宽之,1931)。由于学科自身的原因,儿童学的发展一度被终止。如今随着人文科学与社会科学的发展,对儿童认识的逐步加深,这为儿童学的重建打下了良好基础,使儿童学的重建成为可能。由于儿童与民族的天然联系,儿童学对民族文化本然地理解与尊重,这意味着儿童学学科的重建与民族文化生活的联系不可分。儿童对基础学科的“依赖”注定儿童学的开放特征之存在,但开放并不意味着对“自我”的放弃, 相似文献
9.
闫听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2-67
中国语境中的"反本质主义"是一个文化研究意义上的政治概念。这一策略性应用见证了从自律性文学理论到文化研究的发展变化。对于这些转变,我们可以在四个方面予以反思:应用的策略性;生成的转换性;解构的博弈性;面对当下的反思性与面对未来的肯定性。 相似文献
10.
郭熙明 《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32(5):39-44
实存主义的基本命题是“实存先于本质”,这一命题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启的“形而上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通过演绎和归纳,对“本质”进行了看似不同的思考;但是对他们来说,“本质”都必须依附于最高存在者,因此理性形而上学实际是一种神学式的信仰。通过把名词性的“本质”还原到动词性的“本质的本质性”,海德格尔提醒被形而上学以名词性存在者遮蔽的动词性存在,提醒人们关注“存在论差异”,因而把形而上学带到边缘。 相似文献
11.
传统伦理是一种自然伦理,它是建立在生物生殖关系和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人伦关系原则。一旦人的物质生产真正替代和超越人的动物性的繁衍生殖性质,人的自然伦理关系就不复存在。而摆脱这种自然伦理的物质基础就是生物生殖的科学和技术。 相似文献
12.
苗伟 《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4(3):380-386,408
对文化优化的内涵与实践进行了探讨和研究,认为文化优化是高度自觉的文化主体,按照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相统一原则,对文化本体的自主控制、设计、管理和调节。文化优化实质是直面文化本体的文化创造,是基于文化自觉之上的文化自为,是人之本体存在的主体性建构,是文化发展的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统一,是一种不可低估的文化力量。 相似文献
13.
任小中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5(4):40-43
自诺贝尔自然科学奖设立以来共有467位杰出科学家荣获此奖,但至今本土的中国人却依然与诺贝尔奖无缘,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深思。究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真正原因是中西方之间文化基因的巨大差异。文化是科学生长的土壤,我国要想在科学上赶上西方国家,实现诺贝尔奖零的突破,就必须加强同西方发达国家的文化交流和学术交流,逐渐吸收西方科学的"文化基因"。 相似文献
14.
何玉润 《西安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10(3):59-62
科学是第一位的生产力,然而,从人的本质角度出发看待科学,它现在似乎正淹没着人的本体地位而使人成为它的一部分。本从科学异化的现象及本质出发,探讨引起科学异化的根源,提出应正确处理科学与人的关系,手段与目的的关系;最后指出,要解除现代人的精神危机,则必须重建人的主体地位。 相似文献
15.
自然科学与哲学社会科学之间缺乏沟通 ,是造成中国在自然科学和哲学社会科学两大领域与西方存在较大差距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从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 ,东西方有关这个问题观念上的比较分析 ,对如何处理好哲学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论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本质的三个论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善超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37(1):114-122
在人的本质观上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三个重要命题 :“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人是理性的动物”和“人是政治动物”。这是他分别从理性认知和社会生活两个视角对人的哲学的把握。“求知是所有人的本性”这一命题集中体现和概括了古希腊爱智慧的传统 ;“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命题强调人超越于动物的精神属性 ;“人是政治动物”这一命题素朴地猜测到人的社会属性。只有全面地理解和把握这些命题才能比较客观地评价亚里士多德在人学史上的地位和贡献。亚里士多德的人的本质观的缺陷在于 ,他没有充分重视和发挥手脑结合的劳动实践 ,而这恰恰是理性和社会性得以产生和统一的基础 ,是人的真正本质。亚里士多德的人的本质观是马克思、恩格斯科学的人的本质观的一个古老的思想渊源 相似文献
17.
王志德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4):30-34
现代美学研究 ,以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为坐标系 ,在试图探索美的本质时 ,往往忽略或排斥自然科学美的存在 ,使美成为一种残缺。而自然科学家以美求真 ,以其独特的思维方法 ,显现出涵盖于事物内部结构及其联系的美 ,为美学大厦的最终构建 ,竖起了一根有力的支柱。 相似文献
18.
刘运显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2):52-55
系统科学是横断学科,它代表着科学发展的前沿领域;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是人文学科的灵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本文从系统科学中的耗散结构理论、混沌学、分形学、协同学、突变论、超循环理论等理论的角度论述了它们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对人的发展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9.
陈林林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3(2):81-87
自然权利理论是近代自然法学说的要义和核心,它克服了自然法的不确定性和实证主义的恶法亦法思维,为西方人权奠定了基础,推动了权利理论和权利形态的历史性转换,即从"应有权利"到"法定权利"再到"实然权利"这一历史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发端于古希腊,经罗马法学家和中世纪经院学者的传承和提升,最终在近代法学家们的手中得以完善.英国经验式的自然权利和欧洲大陆先验式的自然权利,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权利理念和实践模式."自然权利-人权"理论实现了对自然法和实证主义的超越,为美、法两国革命和20世纪国际社会的人权建设提供了历史基础和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实践活动中,科学技术引导人在真、善、美三个方面充分展现自己的本性和才能,是人发展与完善自身的内在动力。由于科技发展与人的社会责任、知识成果运用的动机与效果之间存在可能的冲突,科技发展对人的发展也具有否定性影响。必须对科技活动的主体提出自我调适的要求,促进人类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