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求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对新农村建设起到重要作用。本文根据对福建沿海地区部分农村基础设施调查的结果,分析当前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存在的问题,即供给不足、结构不合理、权责不对称和市场化水平低以及地区差异大,并基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农村税费改革的大背景下,从供给主体体系、供给空间顺序和筹资渠道以及决策机制等方面提出创新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方式的若干思路。  相似文献   

2.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背景下,鼓励和引导更多的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创业成为缓解就业压力、向农村输送高素质人才、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有效途径。立足于大学生农村创业工作的政治背景、社会背景和观念背景,以大学生农村创业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切入点,阐述了国家、农村及大学生等三个层面各自存在的问题,并从内外两个大的层面深入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具体体现在国家相关政策缺少操作性、资金扶持力度不够、社会观念存在偏见、农村总体落后以及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合理、创业观不坚定、缺少相关培训和创新精神等方面,并以此为依据,从国家、社会、高校及大学生自身等多层面努力,研究对策,探析做好大学生农村创业工作的新路径。  相似文献   

3.
论新农村社区建设视野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大背景下,农村社区的建设和发展与基层乡镇政府职能的转变既相互牵制又相互促进。基于国家与社会、政府与市场、公平和效率以及治理与统治关系的理论来解析农村社会变迁与乡镇政府职能转变之间存在的内在张力,进而明确在农村社区建设背景下乡镇政府职能转变的服务化、企业化、市场化、社会化、透明化的价值取向,把乡镇政府打造成适应新农村社区发展的服务型、节约型、掌舵型、创新型及阳光型的基层政府。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就农村建设问题,提出了许多富有创造性的思想观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农村现代化进程中一项长期而繁重历史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坚持用马克思主义农村观作指导,促进农村各项事业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农村建设到底面临的是什么背景和问题?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要害到底是什么?新农村建设到底应当如何入手?这些问题都急待回答。本文认为,目前我国农村改革已经从已往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阶段进入到农村社会结构调整的阶段。其背景是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外流,已经造成相当大一部分农村家庭、社区的结构性解体。这是城乡社会不稳定、不和谐的基本原因之一,同时这也为政府长足推进城市化,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  相似文献   

6.
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地位缺失的原因解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项旨在富裕农民,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伟大事业。它为的是农民,靠的也是农民,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但是,由于历史惯性、制度设计、农村资源流失、农民自身意识以及官员农民观、政绩观的问题等各种因素的限制,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作用没有得到有效的发挥,农民的主体地位处于缺失状态。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大力发展农村教育。透过科学发展观的视角,审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发展状况,当前农村基础教育主要存在教育主体地位失落、教师专业化水平不高和教育资源配置失衡等问题。建设新农村背景下,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教育均衡发展。  相似文献   

8.
论当前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缺失与机制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农村公共文化服务长期滞后于经济发展,不仅农民的文化需求得不到满足,而且影响了农村社会的和谐发展。新农村建设致力于农村社会的全面建设与协调发展,把农村文化建设和农民文化权利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度。在此背景下,构建与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对于促进农村文化繁荣、社会和谐发展、推动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推进农村社区建设是一项旨在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战略工程.它对于推动农村基层民主发展,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通过近年来湖北农村社区发展的实例可见,目前农村社区建设中普遍存在着投入不足、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社区工作者队伍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的农村社区发展,应通过建立健全农村社区领导、协调机构和组织机制,建立多元化投入机制,增强社区成员认同感、幸福感和归属感等方法,逐步解决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加速农村社区建设的步伐和建设力度.  相似文献   

10.
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农村文化产业和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具有必然的联系。它们共同致力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都以农民为价值本源与依归、统一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宏伟事业,具有内在的契合性。同时,二者更表现出外在的双向互动,即:农村文化产业发展促进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完善,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又反作用于农村文化产业。  相似文献   

11.
当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共识、分歧与机遇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新农村建设是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新战略。学界对此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并就新农村建设产生的背景、特点及其基本出路达成广泛共识。但对具体的建设路径存在严重分歧:一种观点主张发挥城市的主导作用,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建设新农村;另一种观点主张立足国情以农为本,建设文化福利式的新农村。而城乡统筹是21世纪城乡关系发展的新趋势,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机遇。城乡统筹有利于发挥城市与农村两个积极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相似文献   

12.
人口流动、土地流转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正处在有利的人口窗口内,在外向型经济的带动下,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流入沿海地区和城镇地区,既促进了城市化进程,也为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新的契机。当前,应按照城市化不断推进和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这样一个大的趋势和背景来规划、建设新农村,减少资源浪费,提高新农村建设的实效。通过将土地流转制度与户籍制度改革结合起来,促进土地逐步实现规模化经营,并建立起以常住人口为基础的地方公共财政体系,促进进入各级城镇的劳动力平稳地融入城镇公共管理体系之中,以此形成稳定的、可预期的制度安排,稳定地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和城市化进程,保障新农村建设的健康推进。  相似文献   

13.
在当前传统文化复兴和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背景下,乡村儒学建设展现出知识分子与国家关系的本土实践。儒家传统也开始成为乡村社会建设的文化资源和治理技术。知识分子与国家关系的中国经验,无法简单地化约为对立、依附或融合,而应视为一类流动的连续体,并从中国知识分子形成的历史脉络与当代中国的政治结构中寻求解释。在以传统文化为底色的社会建设中,当代知识分子与国家的政治动力学问题,无疑是对国家和知识分子互动关系及其实践智慧的双重考验。  相似文献   

14.
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工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发展农村教育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要促进教育的均衡发展,通过实施人才战略带动农村经济的发展,要重视农村社区建设,提升农村社区文化知识氛围,培养和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相似文献   

15.
鉴于我国特有社会经济体制下出现的“三农”问题,从城市化深刻内涵出发理解城乡关系,深谙新农村建设与城市化发展的逻辑关系和内在联系,将成为破解目前新农村建设实践中所出现“僵局”的关键点。通过对城市化进程不同阶段城乡功能演进中农村发展特征的分析,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现阶段新农村建设与日本、韩国乡村发展的对比研究中,探究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契机,提出:以建立在区域差异性基础上的城市化水平为轴线,在划分区域功能分工中延续城市功能建设新农村,最终达到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建设。  相似文献   

16.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使农村摆脱贫困落后,从而实现农村现代化的伟大工程。广大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力量,其主体意识的增强与否直接关系到新农村建设的成败。但是,由于受到历史文化、体制、政策执行、农民自身素质及组织化程度等因素的制约,当前新农村建设中农民主体意识缺失。因此,政府应当从多方面着手尽快唤醒广大农民群众的主体意识,从而实现新农村建设的宏伟目标,实现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发展城乡一体化是我国目前一个重大的发展决策,而"新村庄"建设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前提和基础,也是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首要路径,因此已经受到国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但"新村庄建设"不等同于"新农村建设",更不能仅仅看作是"村容村貌"的改造,而是要坚持以人为本,以适合人居为宗旨,并要在"村庄"自有特色的基础上,以城镇的生产生活水平为指向,走一条"城镇化"发展的道路,也即"新村庄的城镇化建设"。  相似文献   

18.
从把握中央精神实质、反思国内外农村发展经验和融入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局等3个方面分析探讨了海峡西岸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战略定位问题。认为,准确定位要根据中央的精神实质,把握好世界现代化发展过程城乡演变的基本规律和我国城乡发展的特殊性、全国的共性和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特点及其建设全局和新农村建设的关系,从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全局和持续发展的高度处理好新农村建设与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的矛盾,加大外力推动促进内源发展,建立新型的城乡关系,促进农村经济与社会的综合发展,增进农民福祉。  相似文献   

19.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离不开完善的顶层法律制度设计的规范、保障和引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三农"领域立法虽已取得较快发展,但随着城镇化与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在乡村振兴背景下,现有立法在回应乡村发展与社会转型所面临的新问题时仍显不足。因而,乡村振兴立法需要在修正现行基础立法不足、重塑"三农"法律体系以及克服过分依赖政策推进"三农"领域改革的弊端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制定有关乡村振兴的统一立法时,应当遵循纲领性与可操作性并重、坚持农民主体地位以及科学、民主、依法立法等原则。一方面,既要注重构建乡村振兴的基本组织架构及法律制度框架,又要明确相关措施的实施标准、程序和监督问责机制;另一方面,应当以实现农民主体地位、促进农民全面发展为依归,强化立法对农民平等参与及发展权利的保障。  相似文献   

20.
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农地整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决策,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也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切入点。农地整理是在农村区域内,通过行政、经济、法律和技术手段,对田、水、路、林、村等的综合整治,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保障手段。在分析农地整理内涵及其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重要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提出了推进我国农地整理的一系列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