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钱学森是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在《钱学森书信》中,无论是对现代科学技术体系、系统科学、思维科学还是对行为科学、人体科学、地理科学等领域的研究,钱学森无不贯穿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可以说,《钱学森书信》的焦点和制高点正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即辩证唯物主义。学习和研究《钱学森书信》中的哲学思想可以为我们今后的科学研究和社会实践提供坚实的指导思想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2.
党德信 《中华魂》2013,(9):33-35
最近到国家图书馆看书,看到书架上厚厚的十大本《钱学森书信》(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年出版,以下简称《书信》),于是就拿起一本拜读起来。钱学森是我十分敬佩的科学家,越看越有兴趣,连续看了多次,颇有收获。  相似文献   

3.
《钱学森书信》的当代意义及哲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钱学森书信》是钱学森科学思想和观点乃至他对做事、做人、做学问态度的生动体现。它不仅是我们学习钱学森为人治学的好书,而且是一部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灵魂的百科全书,里面蕴涵着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深入学习和研究钱学森的学术思想,对当今我们进行科学实践,学习和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极具重要的意义和启迪。  相似文献   

4.
我永远不会忘记2009年10月31日这一天,敬爱的钱学森怀着对祖国人民的无限眷恋之情,静静地走了。正当我悲痛不已,冒着漫天大雪含着满目清泪为他老人家送行的时候,得知他的母校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决定再版我的《钱学森科学思想研究》一书的信息,这信息犹如在那皑皑白雪覆盖下的一枝翠柏,吐露出一线生机。令人感到钱老虽然离开了我们,但他将永远活在我们心中,人们仰慕他,渴望从他那闪光的智慧中汲取更多的科学精神、科学思想,世代传扬。  相似文献   

5.
八十年代,钱学森辞去国防科研一线领导职务,开始在社会科学、产业理论、经济学等学术领域中开展研究,取得突出成绩。其中,海产业思想就是钱学森非常关注的领域之一。在近十几年的时间里,钱学森通过阅读著作、书信交往、学术会议、剪报批注等形式,形成了具有丰富内涵的海产业思想,其内容包括海洋渔业、海水淡化、海洋能源、海洋药物以及南海开发。与此同时,钱学森还提出实践海产业思想的具体措施。时过境迁,在各国竞相开发海洋资源的当下,钱学森的海产业思想对指导我国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刍议钱学森科学思想的结构框架和普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学森院士不仅是当今世界杰出科学家,更是科学思想家、人民思想家。在以往所提钱学森科学思想这一大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钱学森科学思想的框架。建议在全国特别是干部和知识分子中开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及性学习;组织编写关于钱学森科学思想的普及性读本与专业性系列丛书;研究与运用钱学森院士成才的成功经验与规律,进行教育试点,以孕育一批科技帅才,广泛培养创新型人才。这对于贯彻科学发展观,优化与加速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将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钱学森从小接受西方式教育,深受西方科学文化的影响。对于教育问题,他从自己当学生、教师及科学家的经历中感悟出了许多富有哲理的见解。钱学森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注重传授科学方法,倡导技术科学思想。他晚年以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提出了大成智慧教育。作者运用逻辑推理、案例分析、求异比较等研究方法,剖析西方科学文化与钱学森教育思想的内在联系,并揭示后者的核心理念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钱学森对系统科学的创建与发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钱学森确立了中国学派系统科学的研究方向。他的"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是科学史上重大的理论创新。他独创性地提出了"从定性到定量综合集成方法",把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提升到一个新的、更高的层次——复杂性科学的研究方法。钱学森指出,未来将会出现第六次和第七次产业革命以及组织管理革命,有关信息网络建设、大农业、人体科学和组织管理领域的研究,是系统科学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老舍一生中究竟写下了多少封书信,恐怕永远也无法去作准确统计了。目前,广大的读者只能从《老舍书信集》①中看到老舍的部分书信。笔者在编撰《老舍年谱》②的过程中,又先后收集到《老舍书信集》之外的三十六封老舍书信。在这些书信中,除老舍致郭沫若夫妇的八封书信外...  相似文献   

10.
关于科学、技术、工程的相互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钱学森院士对科学与技术相互关系的论述以及对技术科学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根据钱学森的系统学和系统工程的观点,进一步分析了工程的特点以及科学、技术和工程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11.
武兵 《中华魂》2020,(3):67-69
钱学森同志是2009年10月31日逝世的,转眼10年过去了。当时,我得知钱学森同志逝世的消息后,立即着手搜集他的资料,用了十几天的时间,写了一篇12000字的文章纪念他,标题是《学习钱学森》。在《环球视野》、《旗帜网》等多家网站发表。最近,《察网中国》又配发按语转发了我的这篇文章。联系习近平同志十八大以来,反复强调斗争精神、强调共产党是革命党、强调要把革命继续下去,联系百年大变局带来国际国内复杂的形势,我觉得当前学习钱学森,最重要的是发扬钱学森同志的革命斗争精神。  相似文献   

12.
在钱学森院士的科学人生中,经历过建立现代工程科学观、创立系统工程、创建系统科学的三次飞跃,从工程技术走向了科学论.这对从事工程技术研究与实践,有志于献身科学事业的人们,是一种鼓舞的力量,也具有启示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系统科学家钱学森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从宏观角度考察作为系统科学家的钱学森,考察他如何从自然科学转向系统科学,如何用马克思主义哲学指导系统科学研究,如何从现代科学技术体系来整体地把握系统科学,最后分析他在系统研究中的某些不足。  相似文献   

14.
通过1978年钱学森发表的《组织管理技术——系统工程》一文的历史考察,对钱学森关于系统论的科学定位及其核心内容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15.
资本逻辑与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是涉及到《资本论》的哲学意义、《资本论》中的科学观以及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构成的重要概念,它们互为理解对方的关节点。马克思主义科学观是理解《资本论》对资本逻辑的全面批判及其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关系的理论关键点,而资本逻辑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观中具有理论原则意义的内在部分,是揭示科学的现代属性和特征的钥匙。对资本逻辑与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关系的研究,重点是阐述《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科学观,论述《资本论》在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发展中的理论地位,并从资本逻辑来解释马克思主义科学观具有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16.
钱学森科技管理思想源起于其工程和科技实践;钱学森以科技实践为基石,以系统方法为理论和工具,务实明断、科学协调、高瞻远瞩,逐渐从科技专家转变为卓有成效的管理指挥家;钱学森是中国管理科学的倡导者,其科技管理思想为中国管理科学增添了宝贵的财富,对管理界来说,是管理思想在科技界的成功应用,对科技界来说,其实质是科技力量的延伸。  相似文献   

17.
钱学森与《实践论》——再谈复杂性科学的认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鉴于开放复杂巨系统理论不能使用现成的科学方法,而思维又是一类开放复杂巨系统,钱学森发现,建立开放复杂巨系统论理、发展思维科学,不仅要有方法论上的创新,还要从认识论上下功夫。这种认识论的基础就是《实践论》。试图对钱学森在这方面的思想发展历程和基本看法作初步的梳理,以进一步讨论复杂性科学的认识论。  相似文献   

18.
读马列札记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些书信中多次谈到有关《资本论》的传播问题。每次重阅都很受教益。 马克思在谈到两本介绍《资本论》的小册子时写道:“虽然他们想对《资本论》作一个简明通俗的概述,但同时却过于学究式地拘泥于叙述上的科学形式。我觉得,由于这种毛病他们没  相似文献   

19.
书信体小说在欧洲启蒙主义文学中可谓是硕果累累。像理查生的《克那丽莎》、卢梭的《新爱洛依丝》、歌德的《少年维特之烦恼》等,都影响巨大。人们往往给书信体小说以很高的地位,特别是强调它标志着启蒙主义作家已从社会现象的外部观察深入到社会心理的把握等。但人们往往对大量存在于非书信体小说中的书信认识不足。毋庸置疑,书信是传递人类情感最丰富最有效的载体之一,特别是20世纪以前,书信善于刻画人物  相似文献   

20.
钱学森在美国的20年(1935~1955)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钱学森先生1935~1955年在美国20年中前三四年主要是学习,后十几年主要从事科学和技术的创新,师从力学大师冯.卡门先生,创立超声速飞机设计与制造的“热障”理论、薄壳稳定性理论和“卡门-钱公式”,研究喷气推进、新型火箭和核能理论与技术,完成了世界航空航天科学技术最前沿的理论和技术成果,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无法估量的贡献,在创新的实践中对科学与技术、理论与应用进行了分类研究,对科学技术史的发展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后,钱学森作为美国科学咨询团的核心成员完成了迈向新高度的发展规划,为美国在航空科技的领先地位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要求从美国回国遭到美国当局的拘禁、审讯;1950~1955年,钱学森在受到迫害打击时,又进行了新领域的研究,撰写了《物理力学讲义》和《工程控制论》等专著。钱学森在美国的20年为他报效祖国做了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