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白居易与洛阳“七老会”及“九老会”考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会昌五年(845)春、夏,白居易在洛阳发起两次宴集活动,参加者同为9人。春天宴集,因狄兼謩、卢贞年未70,虽与会而不列为"老",故应当称为"七老会",编集《七老会诗》;夏天宴集,李元爽、如满加入,与会者均年过70,可称为"九老会",未编集。古今学界对这两次宴集的人名、会名以及前会唱和集名等有很多误记。又,《七老会诗》以年齿为序,这种编集排序的方法在唐人唱和诗总集中较为罕见。其后,宋有"至道九老"等,日人南渊年名办尚齿会等,可见白居易洛阳宴集唱和对中外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农业科研单位的离退休干部为我国农业科学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他们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文章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为例,分析该院"七老"队伍基本状况、发挥"七老"队伍作用主要做法和存在问题,探讨新形势下农业科研单位加快发挥"七老"队伍作用的主要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理想国》中,柏拉图认为"唯一正确的"统治形式是"哲学家成为国王,或国王成为哲学家",其他四种政体(荣誉制、寡头制、民主制、僭主制)是上述这种"唯一正确的"政体没有得到很好维护而逐步退化的结果。在《政治家》《法律篇》等著作中,柏拉图将"唯一正确的"政体称作"第七种政体",认为这种政体应与其他六种可能出现的政体完全分开,就像神与人要分开一样;与《理想国》的另外一个不同在于,在《政治家》《法律篇》等著作中,是否根据法律实行统治成为决定除"第七种政体"之外其他各种政体优劣的主要标准。总之,"第七种政体"这个概念的出现,表明柏拉图已基本放弃在现实中实现"圣人之治"(人治)的幻想,而把"依法治国"(法治)看作明智的、务实的选择。从"哲学王"到"第七种政体",表明柏拉图的政体理论经历了从推崇"人治"向倡导"法治"转变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七”是世界性的神秘数字 ,又是七个空间代码数字的枢纽 ,它是作为宇宙观念的象征而出现的 ;七还是一个与女性相关联的‘阴’元素 ,“七”的这些特质 ,可以说也是七月七日的特质。缘于这些特质 ,七月七日在先民心目中变得非同寻常 ,在这一天 ,祖先们进行隆重的祭祀和礼仪活动 ;七月七日也是神仙降世之日 ;这些都直接决定了七月七日与牵牛织女故事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5.
天圣、明道间,欧阳修初入仕途,任洛阳留守推官。在此期间,他与众多洛中友人相交往,其中最为密切的当属被称作"七友"、"八老"的几人。欧阳修常与他们宴饮出游,诗词唱和,以"文"相交,不仅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还为将来"主盟文坛"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
<西游记>把传统文学的"七复"模式用为章回说部叙事节律的重要依据,扩大了"七复"模式应用于文学篇章结构的范围.同时,其以"七复"写神变的具体手法为独特的创造,至于观音菩萨为取经人"释厄"与"八百里"山与水"的循环暗藏"七复"之玄机,更是全书叙事之大密谛.<西游记>对"七复"模式的运用,不仅能化腐朽为神奇,而且别出心裁,为中国文学特别是小说叙事提供了新的经验,创造了新的典范.  相似文献   

7.
陈江风 《南都学坛》2006,26(2):26-31
“七夕”作为中国最具民族特色、最有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其中蕴含了上古文化演变的许多奥秘。首先,过去对于形成神秘数字“七”崇拜的原因揭示不够,通过对七曜、二十八宿、北斗七星等天文崇拜形成的历史原因的分析,可使神秘数字“七”崇拜成因的民族文化心理基础得以多角度、深层次的揭示。其次,牛郎织女故事的发源有着坚实的中华文化基础,从文化发生的角度探讨该故事的起源地,对于认识“七夕”文化的民族特性不无意义。再次,过去对于“七夕”乞巧与女性生产劳动之间的关系有足够认识,而对其中隐含的生殖文化内涵少有研究。从两种生产的角度深入考察,对于揭示“七夕”文化的本质特征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流传至今的《穆天子传》,出土于西晋初年,其中有大量阙字、难识字以及不为人所理解的字词。本文对《穆天子传》中“七萃之士”进行了考证,从文字学、文献出土时具体情况以及文本的具体语言环境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得出结论:“七萃之士”应为“甲萃之士”,“七”、“甲”之误,是《穆传》最初整理者荀勖等人隶定不准确造成的,“甲萃之士”应为典籍中经常提及的“戎右”、“车右”,即战车上全副武装的猛士。  相似文献   

9.
新疆小河墓地发现许多与神秘数字"七"有关的遗迹现象,崇"七"习俗在中亚历史到现在许多民族中都存在,结合民族学材料可以看出,崇"七"文化习俗的流行,与新疆、中亚地区远古居民的宇宙结构观和灵魂结构观有关系。  相似文献   

10.
1936年发生在日本的“二.二六”事件,形成了以主张全面侵华的军部法西斯为核心的政制、经济和对外战略的“举国一致”;同年发生在中国的“双十二”事变,也初步形成了各党各派各界团结御侮、联合抗日的民族统一战线,不可能再对日本的侵略退让。日本当局无视中国政局的变化、执意推行既定的侵华方针,是造成“七.七”事变引发远东全面战争的真正原因。  相似文献   

11.
伏羲 廪君 白虎——巴人族源臆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有关历史典籍、神话传说以及口碑材料指出巴人为伏羲后裔,其先祖后照南迁至巴陵,号为巴人;因尧、舜、禹三代连续不断地攻伐三苗,被迫西移至鄂西长阳武落钟离山.巴氏子务相与四姓争神获胜,被立为廪君.其后,廪君率其族继续西移,射杀盐神、君乎夷城,建立巴国.巴人之族徽由鸟而蛇而虎,最终以白虎为图腾.同时,本文对白虎图腾的象喻意义进行了详尽的分析,认为白虎图腾以其祥瑞、骁勇、善变、凶残等图语对巴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致使在其势力范围内的不同区域出现了崇白虎、赶白虎、杀白虎的矛盾现象.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六朝最具代表性的世族琅邪王氏婚姻状态的研究 ,探讨了几个在以往的研究中被忽视的问题。世族婚姻的内部特征是累世与一些固定的家族通婚 ,致使异辈婚、中表婚盛行 ,所以婚姻之家的矛盾与冲突在所难免 ,并且对遗传和寿命多有影响。  相似文献   

13.
文章选取先秦、明清和现代三个时段的语料来探究汉语"可能"、"必然"意义表达的发展。在《论》《孟》《老》《庄》里,"可得"(可能)的用例都能换成"可以",并仅出现于否定句和反问句。"必"修饰动词,用于某些具体条件下,尚不表达"无条件",它有时被夸张使用。"可得"和"必"都有明显的强调色彩。明清语料里,"可得"的表达依旧,"必然"已经发展成能作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的词。先秦和明清语料中表必然的都比表或然的多一倍以上。时代越早,语言越情绪化。真的"可能"见于中古,但是长期不发展。现代爆炸式发展,与"必然"构成了一个对立统一的逻辑范畴,表达清楚的模态概念。现代语料的"可能"词频是"必然"的六倍多,反映人们对事物发生的可能性的认识增强了。  相似文献   

14.
当前我国公务员奖励制度起点低,理论基础薄弱,不利于其功能的发挥.文章结合激励理论分析了当前公务员制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提出了奖励项目多样、奖励内容明确化、奖励方式多元化等改进建议.  相似文献   

15.
从韩国女性生活状态透视韩国大众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韩国的历史上 ,受传统农业生产条件和儒家礼教影响 ,长期以来通过家长制表现出男性至上的传统 ,男尊女卑 ,女性的地位非常低下。 60年代以后 ,随着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大众文化的崛起 ,韩国女性的社会地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本文通过考察现代韩国女性在出生、教育、就业、结婚、生育、老年的生涯周期中的生活状态 ,探讨韩国大众文化的发生、发展过程 ,大众文化对女性生活方式、心理品格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以及 2 1世纪韩国文化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6.
散文创作繁荣而散文理论贫弱,这在当下几乎是不争的事实.本文从散文的内在规模的视点切入,对散文艺术做出一些新的表述,提出若干新的概括与思考,以期能填补和丰富当代散文鉴赏与写作理论.  相似文献   

17.
在1787年制宪会议上,美国的开国元勋设计了总统选举人团制度。但这一制度存在一些先天性的缺陷,实践不久便引发了1800年选举危机。为了避免危机的再次发生,《第十二条宪法修正案》应运而生。此后两百多年,选举人团制度发生了深刻变化,宪法中的规定与选举现实开始出现矛盾,彻底废除这一制度的呼声越来越高,但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美国国会至今未对选举人团制度做第二次修订。  相似文献   

18.
社会语言学、认知语言理论等语言学中的测试理论都要求以交际法为原则对考试模式及考试内容进行改革.从理论上对于改革现行考试模式和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可以找出一些具体的解决办法,如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听力的测试权重以及适当提高篇章层次试题的比例等.  相似文献   

19.
在辛亥革命前后,北洋军表现出明显不同的特点.在政治态度上,由效忠君主政体转向承认共和政体;在社会角色上,由君主专制的军事工具转变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集中代表,由局部影响转向对社会的整体影响;在集团形态上,由一个单纯的军事集团转变为一个复杂的政治军事势力,由相对统一的整体逐渐分化为矛盾重重的派系或集团.北洋军的变化,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社会变化的反映和缩影.  相似文献   

20.
诗歌翻译如果要取得最佳语境效果必须使得原作和译文达到最佳关联.通过介绍关联理论及其与翻译的关系,阐明了该理论中的直接翻译和间接翻译特别是"弱势暗含"对诗歌翻译所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选取《白朗宁夫人爱情十四行诗集》的汉译本为语料,分析探讨该译本中的特殊语言结构和表现手法,结合关联理论进行阐释,证明了关联理论对于英诗汉译这一特殊的语言交际形式具有很好的解释和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