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春元 《南都学坛》2007,27(5):119-120
一、合同解除无溯及力的相关学说及其评价 关于合同解除是否具有溯及力的问题,大陆法系学者对此有三种观点.  相似文献   

2.
通说认为租赁、劳务等继续性合同开始履行后只能终止而不能解除.合同的解除和终止在溯及力上的区别在于,前者具有溯及既往消灭合同的效力,而后者仅向将来消灭合同.我国《合同法》将解除合同作为导致合同终止的事由之一,由此带来对合同解除有否溯及力的困惑,实务中对作为继续性合同的保险合同消灭时是应终止还是解除,以及解除从何时对何人具有溯及力等存在争议.本文分析了终止和解除的含义及保险合同终止和解除的不同效力,提出根据保险法第15条、32条、37条、49条、51条、52条和58条消灭保险合同时应该用“终止”,而根据保险法第16条和第27条消灭合同时应该用“解除”.  相似文献   

3.
关于“合同的解除是否具有溯及力” 这一问题,在我国的理论界和实务界素来存在争议,产生了“直接效力说”和“折中说”两种理论学说.合同解除的溯及力问题不仅涉及合同自身的效力,而且还牵涉不当得利、物权变动等一系列民法基本制度.本文以解释论的方法,参考德国民法上的学说,从与有关民法制度、基本原则相契合的角度,对上述两种学说进行了检讨.  相似文献   

4.
关于"合同的解除是否具有溯及力"这一问题,在我国的理论界和实务界素来存在争议,产生了"直接效力说"和"折中说"两种理论学说。合同解除的溯及力问题不仅涉及合同自身的效力,而且还牵涉不当得利、物权变动等一系列民法基本制度。本文以解释论的方法,参考德国民法上的学说,从与有关民法制度、基本原则相契合的角度,对上述两种学说进行了检讨。  相似文献   

5.
不可抗力是合同法上的一个重要概念,与合同履行密切相关。当不可抗力的发生影响合同履行时,合同当事人享有法定解除权,但法定解除权是否具有溯及力应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因合同法定解除而产生的损害,当事人依法可以减轻或免除赔偿责任。  相似文献   

6.
限购令不具有溯及力,限购令会因合同对外缺乏公示性被轻易规避,导致限购令形同虚设,不仅房价继续非理性上涨,而且使限购令保护公共利益的目的落空。反之,限购具有溯及力,购房合同当事人基于当时授益性的法律规定,依法享有的合同信赖利益无法实现。为了兼顾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合理保护,限购令对其生效前不具有公示性的合同具有溯及力,但限购令溯及既往并非导致合同无效,而是构成合同履行障碍。购房合同履行障碍的破解途径:合同或协议解除,或部分履行,或以后继续履行。  相似文献   

7.
我国合同解除制度包括合同解除权、合同解除的溯及力及合同解除与损害赔偿等内容。长期以来 ,民法学界对此有不同的观点和认识 ,加之法律规定亦不尽完善 ,导致了合同解除制度在理论上和实践上出现了一定的混乱和矛盾。为此 ,本文拟就上述几个问题进行一些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8.
合同解除与违约损害赔偿的关系经历了从择一主义到并用主义转变的历史进程。合同解除与合同终止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合同法定解除实质上是违约责任,其性质是请求权而非形成权。我国合同法定解除后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基础为因债务不履行所生的对履行利益的损害赔偿请求权,而非合同因法定解除而生的对信赖利益的损害赔偿请求权。关于合同法定解除后的溯及力,应采德国通说即清算关系说。  相似文献   

9.
合同解除制度是合同法律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围绕我国统一合同立法中合同解除制度的完善问题,在比较借鉴国外立法、判例和国际公约的基础上,对法定解除权的行使条件、合同解除的溯及力及法律后果、解除权的存续期间等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0.
移动通信服务合同中用户行使任意解除权时存在障碍,需要厘清用户任意解除权的构造以维护用户权益,促进移动通信行业的发展.用户的单方任意解除权存在两种正当性基础:一种源自移动通信服务合同作为固有的继续性合同,用户享有《民法典》第563条第2款的任意解除权;另一种是存在固定期限时,基于产业政策考量而设置的用户任意解除权.据此,用户任意解除移动通信服务合同(携号转网)不构成违约,无须承担违约责任;在任意解除权的行使上,商主体需要预告解除移动通信服务合同.在任意解除权的法律效果上,当解除仅向未来发生会导致已经履行的合同出现给付与对待给付不均衡的例外情形时,解除部分溯及既往.若移动通信服务合同中个别给付与合同总目的存在牵连性,任意解除的损害赔偿以给付与对待给付的均衡回复为限.  相似文献   

11.
论民法典中的合同的解除与合同终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陆法系民法典中,合同的解除与终止是两种不同的制度。合同解除制度的基本规则是针对合同解除权的发生和行使而设计,合同终止规则是围绕终止权的发生和行使而制定,两者在立法精神、法律后果方面截然不同。大陆法系关于合同解除与合同终止制度的设计有两种模式。我国民法典应当借鉴合同解除与终止的区分规则,重新界定我国合同解除和合同终止,建立合同终止制度。  相似文献   

12.
合同解除是否影响风险转移是国际贸易法上的一个重要问题,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学界争议很多。用历史解释、文义解释以及体系解释等方法对《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相关条款的研究表明,合同解除影响风险转移。对德国新债法、英国法以及美国法的比较研究,也得出合同解除影响风险转移的结论。因此,合同解除影响风险转移是一项比较确定的规则。  相似文献   

13.
澳大利亚的殖民地历史以及特殊的国体和法律体系,使其合同法亦有自身的特色。以我国合同法相关内容为背景,利用文献研究和比较法等方法,对澳大利亚合同法的来源、分类、要件、条款以及合同的解除、终止与废除等方面进行了介绍与分析。由于我国合同法中相应规定的缺失,对澳大利亚合同法中的合同对价、默示条款、合同终止的规定尤其做了详尽的介绍与评析,冀望对同行的研究、合同法的修订和司法实践有一定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引入消费者对可追溯食品的支付意愿,利用博弈论分析不同决策情形下二级可追溯食品供应链中销售商和食品加工企业的最优策略。研究结果表明:在分散决策情形下,销售商在静态博弈均衡时不分担食品加工企业实施可追溯的成本,而是通过加大补贴力度激励食品加工企业提高食品的可追溯水平;在斯坦克尔伯格均衡时,销售商将选择对自己有利的成本分担比例和价格补贴系数的组合策略;基于Rubinstein讨价还价模型的收益共享契约则有助于激励各方实施食品安全可追溯机制。  相似文献   

15.
劳动合同制度是劳动法的核心,劳动合同解除制度是劳动合同制度中的主要内容之一,单方解除则为解除制度的重点.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制度重点在于合同解除后责任承担问题,其法律效力理论体现了对用人单位单方解除权的限制.我国应借鉴国外解雇自由与解雇保护原则相协调的模式,而我国现行立法三种劳动合同适用同一种解除制度,其合理性有待商榷.解除原因认定、解除期限通知等规范的可操作性也应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16.
依解释论,合同解除后不能再要求承担违约金责任,只能要求承担赔偿损失责任;依立法论,则应当允许在合同解除后依约定要求承担违约金责任,且违约金责任应优先于赔偿损失责任适用。  相似文献   

17.
合同解除是当条件具备时 ,通过当事人双方或单方的解除行为 ,使有效合同关系消灭。合同解除的条件及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应取决于当事人双方的合意和法律的规定。现行合同法对合同解除规定上的混乱和矛盾有待立法完善  相似文献   

18.
劳动合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劳动关系确立的基础,也是劳动法律制度中的重要内容。劳动法应确认口头劳动合同形式的有效性;应正确处理劳动合同解除与终止的关系,把合同解除作为合同终止的情形之一;改革用人单位支付补偿金的条件,对因劳动者方面的原因导致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形,实行过错责任原则;建立一种以期待利益损失补偿为主,劳动贡献积累、伤病补贴和惩罚性补偿为辅的辞退补偿制度;规定用人单位不愿续订定期劳动合同时,应向劳动者支付不稳定就业补偿金。  相似文献   

19.
劳动合同协议解除制度具有解决劳动争议、平衡劳资关系、倾斜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积极意义,然而实践中其因长期缺乏强行性法律规范而处于完全的“任性”状态,引发了用人单位滥用劳动合同协议解除制度的乱象。我国现行的劳动合同协议解除制度存在协议解除的适用要件不明,协议解除的程序规范缺位,劳动关系利益衡量错位,劳动立法表达模糊不清等缺陷。为填补劳动合同协议解除制度的诸多漏洞,有必要厘清劳动合同协议解除制度的适用条件及适用情形,设置协议解除的专门法律程序,坚持利益衡量原则,规范劳动立法用语表达,以期劳动合同协议解除制度的良性效应获得可持续发挥。  相似文献   

20.
劳动合同没有纳入统一合同法进行规定 ,劳动合同与普通民事合同的差异成为研究的一个焦点。本文作者从合同目的 ,合同性质 ,合同效力 ,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 ,违约责任等 11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以期在理论上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