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楚文化特质新探石宗仁在楚国的族属与楚文化的研究中,有楚为“北夏说”、“东来说”和“苗蛮土著说’等几种看法,这种争论仍在深化之中。在探讨若干与语言有关的楚文化特质之前,我们应了解荆楚时代我国南北的民族构成状况。那时的夏人居住在北方黄河流域,而南楚则居三...  相似文献   

2.
楚究竟始称国于何时?这无疑是楚史研究的开篇第一事。稍加联系,它还与历来关于楚族族源的追溯、楚族的迁徙与发展、早期楚国国势的强弱、殷楚或周楚关系的善恶等一系列根本看法的能否成立关系甚大。对谜团越结越紧的荆、楚国各问题的最终判明来说,何时有楚国大约也是首先要搞清楚的问题。所以,这又可谓楚史研究中的头等大事。但是相当长时间以来,学术界对此尚缺乏充分的研究,有关史论每叙及此往往语焉不详。综观历来的情况,对楚何时出现问题认识的含混不清,已确乎在很多方面加深了早期楚史面貌的扑朔迷离。近几年来楚史楚文化研究的日渐深入,迫使我们再次回到这一基础性课题。此前,我们曾论商代无楚,是综合考古、古文字、文献的三方面关键材料试图说明,商  相似文献   

3.
姑蔑本是黄河流域的一个古老国族,经历了源于华夏,由中原播迁东方、由夏而夷、由夷而夏,最终融入汉民族统一体的曲折历程,并在先秦夷夏互动中扮演过重要角色。周初东征践奄,姑蔑作为被征服国族,一部分留居鲁地逐渐融入华夏;其主体部分则与徐奄等夷人族群辗转南下越境,并在越国的军事政治活动中发挥过重要影响。楚灭越后,越地经战国纳入统一的秦汉帝国版图,其境内的姑蔑族也在汉晋以后逐渐融入汉族。  相似文献   

4.
楚文化研究中存在着许多有争议的问题,如楚早期所封丹阳问题、巫山神女问题等,本文就上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枝江丹阳、淅川丹阳、秭归丹阳有其内在的联系,都与尧子丹朱有关。而巫山当在今长阳宜都附近,并非巫峡里的巫山。巫山神女的原型则是尧女女 ,就其图腾而言亦凤图腾之一支  相似文献   

5.
楚文化是一支瑰丽多采而有独特风格的南国文化。它为楚族楚国楚地人民所创造,在缔造和发展统一的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曾起过不可估量的作用。但公元前223年楚为秦灭,楚文化遭了厄运。虽然暴力消灭不了文化,但经过秦火的焚劫和时间的冲刷,楚文化,特别是它的物态面貌,逐渐被后人遗忘。加之先秦儒家治史的人,对楚文比抱漠  相似文献   

6.
与居于北方黄河流域的中原人相比,居于南方长江中游的楚人具有特殊的文化心理:楚文化在初兴之时,居于从属地位,是处于外围的边缘文化,楚人被称为"楚蛮"、"蛮夷",这使楚人从不以中华正统自居,也从来没有文化优越感和排他性,而是以一种开放的心态,兼采夷夏之长,并积极开展文化交流和民族间的相互学习,在开放的基础上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特色,在融合中保持了自己的生机;世居两湖、江汉地区的自然环境为楚文化的浪漫主义精神提供了汩汩源泉,由此也造就了楚人狂傲冲动的心理特征;荆楚神秘巫祀文化,使楚人从神灵信仰中获得了力量,并由此形成了达观的文化心理.这些文化心理,至今仍然顽强地保存在湖北人身上,体现出楚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相似文献   

7.
《南都学坛》2017,(3):27-34
20世纪80年代以来,楚文化日益成为一门显学。因在楚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且考古发现众多,南阳楚文化也引起了学界的普遍关注与重视。关于南阳楚文化的研究成果十分丰硕,主要集中在考古资料研究和文献资料(传世文献资料、铭文资料、竹简资料)研究两大方面。考古资料研究主要包括:断代及分期研究、楚国物质文明研究、楚国精神文明研究、楚文化地域划分研究四个方面;文献资料研究主要包括:方国历史地理研究、楚国政治生活研究、楚文化精神研究、铭文研究、相关竹简资料研究四个方面。南阳楚文化的学术研究虽然取得了丰硕成果,但当前的研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如:重微观而轻宏观;对南阳楚文化的价值认识不够,缺乏对其进行全面梳理及明确界定;已有研究冷热不均;重复性研究太多;侧重于考古学方面的研究,对南阳楚文化的现实遗存关注较少,对其所能推广、开发的现代价值也挖掘不够;研究方法较为单一。重新回顾南阳地区已经发现的考古资料及已有的研究成果,可以加深我们对于南阳楚文化相关问题的再认识,从而将楚文化的研究推向纵深处。  相似文献   

8.
长江、黄河孕育了中华民族和从未中断的最具东方特色的中华文明。原始社会的融合主要是婚姻和迁徙,婚嫁也是一种迁徙。自远古母系社会开始,人类为了生存而不断向各地迁徙,形成各自独立的血缘氏族,至新石器时代已基本形成东夷、苗蛮、华夏相互影响的三大血缘宗族集团。通过婚姻、生产、生活、交换、争斗,至金石并用晚期,苗蛮日益衰落,在原始民族融合中形成华夏族为首的中华文化,并与东夷一道开创了夏商周“三代”文明。春秋时形成的华夏族,为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奠定了基础。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历史最为悠久的中华民族,凝聚了…  相似文献   

9.
以"夷夏东西说"解读商周时期历史进程,可视为以殷商为代表的东部势力与以周族为代表的西部势力的对峙态势。商周嬗代是西部势力对东部势力的一次重大胜利。周公东征延续了西部势力的胜利,并使东部势力彻底臣服于西部势力。周公分封诸多重臣于东土、营建洛邑调整周王朝上层权力结构等政治手段,大抵可视为周公应对东部势力的战略举措。周初政治军事格局变化与发展的根本动因在于东西对峙因素的发酵与影响。"夷夏东西说"亦反映出中国古代军事战略与政权嬗递之间的强烈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一人们已习惯将先秦三代北方的青铜文化看成是整个中华文明的摇蓝,这种正统的历史的中原本位观念,反映在图案艺术研究中就是对北方图案的倍加重视。有关它的论文不少。比较而言,对南方图案的研究就显得非常欠缺甚至可以说还未完全展开。虽说近年来研究楚文化日趋热烈,但立足楚图案的专门研究文章似不多见,我认为,要想正确把握中国图案的原初风格及发展演变的历史,对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的楚图案不作深入的研究是不行的。  相似文献   

11.
汉代贾谊有贬谪的经历,唐代诗人亦多有贬谪的经历,故唐代诗人对贾谊的人生遭际和提供的士人模式分外关注,每每通过吟咏贾谊以抒解内心的愤懑.贾谊曾被流放湘楚,唐代迁客骚人亦多会于斯,故唐代咏贾谊诗又呈现出浓郁的湘楚气息.本文以湘楚文化为视角,运用纵横比较法、历史研究法,结合文艺心理学、中国古典诗学,解读唐代咏贾谊诗的文化底蕴和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2.
20 0 1年 1 0月 1日至 3日 ,由湖北省文联、华中师范大学、荆州市人民政府和荆州师范学院联合主办的中国荆州凤凰文化研讨会上 ,来自北京、广州、四川、湖北省等各地专家学者 ,就凤凰文化的渊源、内涵和演变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现将讨论的问题综述如下。一、凤凰的源头与楚人钟鸟崇凤凤凰的源头 ,是与会学者讨论最多的一个问题。自童书业先生在《春秋左传研究·鸟夷》提出“楚之先祖为祝融 ,近人多以为即‘灌马兜’与‘丹朱’亦鸟名 ,则楚人似本亦以鸟为图腾之族”说法以来 ,影响深远 ,至今不少学者仍持此说。会上 ,有的学者引用老、庄…  相似文献   

13.
文章从楚王族的居地、族称、语言、信仰习俗文化、楚王族之芈姓与熊和(今西)的内涵及其三者的关系等方面对楚王族的族属进行了论证。作者指出,楚王族既不是华夏、西羌,亦不是东夷,而是苗族先民、江汉土著荆蛮的首领。  相似文献   

14.
丹朱传说与江汉古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中华民族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各民族文化融合的发展趋势是始终不断的,各族人民共同创造了悠久的、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化。本文从丹朱传说与江汉古族关系的考辨入手,阐述丹朱后裔在江汉一带的活动对楚文化发展所起的推动作用,说明中原文化与南楚文化的早期融汇对辉煌而神奇的楚文化的积极影响.丹朱是尧的不肖之子,他因过获罪而被逐到丹水流域,其后裔又越过汉水,发展列巴山、巫山一带。在漫长的迁徙、拓展过程中,把先进的中原文化带到了江汉流域,先后与荆楚文化、巴蜀文化相融合。丹朱及其后裔是中原文化在南方的早期传播者,是对楚文化发展起了积极作用的江汉古族。  相似文献   

15.
防风氏散论     
中国"五帝时代"进入图腾社会晚期,尧杀蚩尤、尧禅舜、禹放舜等重大事件反映了熊、蛇、鸟三大族团此长彼消的斗争史。防风氏以凤凰为图腾,不仅属于东夷鸟族,而且很可能是舜族后裔中的一支。夏商周三代主要就是一部夷夏关系史,其中也包括防风氏与夏人的抗衡。浙江地区尤其是德清的传说与民俗活动,反映出防风氏是集创世神、始祖神、治水英雄、农业文明缔造者等于一身的大神,而且其起源远早于史册记载。防风氏早期活动于山东,后来主体部分转移,但是北方仍有遗裔,在南方其文化分布和影响也不限于浙江,如江苏、安徽、江西乃至云贵都有防风氏传说,因此研究防风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6.
历代论及春秋华夷关系,都是将楚、吴、越与夷、戎、蛮、狄部族相提并论。本文突破了这种传统的研究方法和模式,分别探讨夷狄部族和楚、吴、越等夷狄诸侯与华夏诸侯的关系,认为夷狄部族与华夏是在文化对抗和对话中达到交融、同化或并存,夷狄诸侯和诸夏则在指向相同目标的斗争和交流过程中实现了同化。华夏族最终形成于春秋末年,主要标志是夷狄诸侯与诸夏实现了同化。  相似文献   

17.
楚文化在我国先秦时代南方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从"楚凤"艺术形象的历史意义研究入手,探悉楚艺术的审美价值存在,对现代艺术设计理念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关于早期楚文化的认识,学术界长期不甚明晰统一.在对早期楚文化的概念、特征、渊源及其与相邻的别国异族文化的关系的理解和阐发,学者见仁见智、众说不一.早期楚文化问题不能得以解决,也就无法全面系统地阐明楚文化的历史发展.实现早期楚文化研究的突破,一是需要加强薄弱地区考古勘探发掘的田野工作;二是需要汇集整理相关考古资料,深入探索楚文化的渊源,细致辨析早期楚文化的特征,建立较为完整的汉水后段流域(陕东南、豫西南、鄂西北及江汉地区)史前-夏商-两周的考古学文化谱系;三是需要深入开展部族、地域的文化比较研究,阐发相关相邻文化的交流互动关系,全面、准确和深刻地认识楚文化发展的动因和历程、本体的特征和构成、取得的成就和产生的影响等.  相似文献   

19.
由于频繁的人群流动,夏代的东部地区很早就形成夷、夏杂居的局面。太康至少康时期和夷人的斗争、杼征东海、桀伐岷山等一系列军事活动,客观上促进了中原地区和山东半岛两大区域之间的文化交流,加速了不同族群之间的渗透、混融及山东半岛的开发和两大区域文明的一体化进程。在军事征服基础上夷夏之间建立的朝聘会盟制度和早期贡赋制度,同时具有政治和经济意义,对于加强和调整夏代夷夏之间的民族关系,逐步确立初级的等级从属关系,构建和平相处的和谐族群关系,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20.
中国“五帝时代”进入图腾社会晚期,尧杀蚩尤、尧禅舜、禹放舜等重大事件反映了熊、蛇、鸟三大族团此长彼消的斗争史.防风氏以凤凰为图腾,不仅属于东夷鸟族,而且很可能是舜族后裔中的一支.夏商周三代主要就是一部夷夏关系史,其中也包括防风氏与夏人的抗衡.浙江地区尤其是德清的传说与民俗活动,反映出防风氏是集创世神、始祖神、治水英雄、农业文明缔造者等于一身的大神,而且其起源远早于史册记载.防风氏早期活动于山东,后来主体部分转移,但是北方仍有遗裔,在南方其文化分布和影响也不限于浙江,如江苏、安徽、江西乃至云贵都有防风氏传说,因此研究防风文化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