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聂宏光 《理论界》2010,(11):59-62
如何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促进本国法律的发展,一直是人们热衷讨论的问题。本文着重讨论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机遇和影响。认为,中国的法律发展离不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要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基础上实现中国法律的真正发展。  相似文献   

2.
“公法禁忌”使国际竞争关系被冲突法拒之门外,有欠妥当;应基于法律关系的性质重构冲突法调整国际竞争关系的理论基础.竞争法私人执行中的国际竞争关系属于私法性质的法律关系,其法律适用应受冲突法调整.我国《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应对国际竞争关系的法律适用加以明确规定,以完善其体系并适应经济全球化趋势下我国司法实践之需要.  相似文献   

3.
自1895年天津中西学堂首设律例科,延请美国教育家丁家立博士为总教习,仿效哈佛、耶鲁法学院教学模式,开启了中国近代正规高等法律教育之先河。屈指算来,中国新式高等法律教育,在先学美国,次又随德、日,及至后来模仿前苏联的不断拜师换师中,走过了风雨百年。直至今天,随着法律全球化的进程的加快,我们的法律教育应该抓住这个机遇,迎接时代的挑战,实现法律教育的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本文将在法律全球化视野下对我国法律教育的定位以及法律教育的目标展开论述。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首先是经济的全球化,然后逐步延伸到政治、文化、法律等各个方面。当代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地受到全球化的冲击,中国法律文化面对法律全球化的挑战,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深入研究这些新特征,分析新问题,将有助于我国法律文化与国外先进法律文化的接轨,找到差距,弥补不足,进一步推进我国法制现代化进程。但与此同时,在发展中,法律制度文化与法律意识文化的结构性失衡问题也越来越突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法制现代化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在实现法律文化现代化的同时保持并发扬传统法律文化的积极因素,实现法律文化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结合,不仅是法律工作者面临的理论与实践课题,更是摆在全体国人面前的重大课题,需要几代人不懈的探索与实践。  相似文献   

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是一个开放的法律体系.面对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元化的挑战、影响和冲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如何做出应有的回应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30年来,我国在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过程中,始终坚持立足中国国情、科学借鉴、辩证取舍,在处理国际法与国内法关系上则遵循了“并入”为主、转化为辅的原则,从而使这一法律体系既体现鲜明的中国特色,又反映人类法治文明的优秀成果,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  相似文献   

6.
法律全球化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全球化是全球化在法律领域的体现。它是指各国、各地区以经济交往和科技进步为先导,在经济交往过程中法律制度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融合而形成的共性与个性并存且共性不断增多的过程。法律全球化已在许多领域全面展开,它将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而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7.
杨解君 《学术研究》2012,(11):41-45
全球化推动了中国的行政改革,对中国行政法的形成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是,中国行政法的发展并未能跟上全球化的步伐。面对公共行政领域的全球化,中国行政及其行政法必须进行改革,而且必须转变改革的思路和路径,就改革预先做出法律上的安排,确立行政民主、透明、分权和违宪审查等基本制度,顺应全球化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8.
刘志 《青海社会科学》2010,(4):177-180,190
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法律发展的基本态势。尽管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范式在全球化过程中占尽先机,但法律的文化属性决定了其全球化并不应当是西方化。本文力图从冲突的角度来思考法律全球化,即从法律规则、制度层面上本国法与别国法的冲突,法律文化层面上本土法与外来法的冲突,以及国际法与国内法的冲突三类冲突中寻求冲突的可能解决路径,以实现全球法律的和谐。  相似文献   

9.
宪政中国及其当下法学任务——基于历史考察的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法律和法学建立于中国的社会现实和民族法制发展的实践基础之上,同时呼应全球化、现代化的时代主题.事实上,传统中国法律文化的儒家传统中不仅具有民主的种子和胚芽,而且宪政民主是中国文化中道德精神内在发展的本质要求;而形成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当下中国法的历史曾一度在理念与制度建构上谱写了宪政民主的新篇章.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中国法的上述传统及其当下历史在中国法学主体性重建中的重要意义,同时在全球化大背景中深入探究"中国"的真正意涵,从而准确把握当下中国法学研究的历史任务和中国法的时代主题.  相似文献   

10.
随着人类公共交往的场域日益超越国家的边界,法律全球化亦成为当今世界法律发展的基本态势。尽管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范式和法律治理结构在全球化过程中占尽先机,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话语霸权,但法律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法律全球化并不应当是法律的西方化。哈贝马斯把其对话理论作为解决文化冲突的基本方式,这对于如何推进法律全球化极具参考价值。对话,亦应当做为法律全球化的路径倚赖。我国参与全球化对话,要克服法律“失语”现象,从传统中寻找“谈资”,并注重解决当下中国的问题。如何借助法律全球化的“东风”推进我国的法治化进程,同样需要各个层面的对话。  相似文献   

11.
朱良好 《北方论丛》2006,(6):135-139
随着人类公共交往的场域日益超越国家的边界,法律全球化亦成为当今世界法律发展的基本态势。尽管西方国家的现代化范式和法律治理结构在全球化过程中占尽先机,甚或一定程度上掌握了话语霸权,但法律的文化属性决定了法律全球化并不应当是法律的西方化。哈贝马斯把其对话理论作为解决文化冲突的基本方式,这对于如何推进法律全球化极具参考价值。对话,亦应当作为法律全球化的路径倚赖。我国参与全球化对话,要克服法律“失语”现象,从传统中寻找“谈资”,并注重解决当下中国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全球治理语境下的国际行政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全球化的进一步深入,全球公共问题也日渐凸显,全球治理应运而生。但是全球治理也带来一系列从规则层面到实践的难题。一个层次、主体非常繁杂的多维度国际行政空间已经逐渐成型,作为一个独立法域的国际行政法日趋凸现。历史上中外众多的学者从自己的立场和研究视角来看国际行政法问题,但基本很少认为国际行政法是一个独立的部门法。在全球治理的宏观背景下,国际行政法作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有逐渐有了较为清晰的理论基础,包括调整对象、主体、法律渊源等。但是还有一系列具体、微观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推究。  相似文献   

13.
梁漱溟的法治思想是籍由如何使西式的法制法意与中国的人生人心相沟通基础上产生的,其宗旨是挖掘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内涵,建立一种符合国人人心和人生的法治文化。随着国民构建和谐社会意识的日渐强烈,法的人文关怀呼声愈来愈响,梁漱溟法治思想的现代性日渐彰显。全球化语境下,中国面临的任务是重塑法的灵魂,使法律同道德精神一起成为全社会的价值观念,最终使中国融入世界性现代文明体系。为此须跳出法治思想的常规概念及通行逻辑,将梁漱溟法治思虑中隐含的人文关怀精神重新置入当代世界文化视野中予以再分析,从而探索出一条既符合国情又能与国际接轨的法治新路径。  相似文献   

14.
李綦通 《北方论丛》2010,(5):131-135
全球化给人类生活带来巨大变化的同时,也给国际社会带来诸多全球性问题.这些全球性问题的解决需要全球性的法律.当前,国际社会以主权国家为思考单位,以国际主义理念为基础的国际法律制度一方面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全球性法律;另一方面,也无法有效地解决这些全球性问题,因而不能作为全球性法律的基础理念.  相似文献   

15.
从国际角度看 ,良好的国际环境与周边环境 ,经济全球化的加速推进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给中国带来重要战略机遇期。在新世纪外交中 ,积极融入国际社会 ,正确对待自我身份 ,重点开展大国外交和周边外交 ,妥当处理中美关系 ,将有助于中国紧紧抓住战略机遇 ,实现大有所为。  相似文献   

1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深入,我国的畜牧兽医事业进入了迅速发展的新时期。建立健全动物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实现动物卫生行政管理现代化和法制化,并且与国际接轨已经是大势所趋。动物卫生行政管理人员和兽医从业人员必须掌握我国动物卫生方面的法律、法规和相关的国际公约、条例,才能做到依法行政、依法从业,确保我国的畜牧兽医事业健康有序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在当前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国际环境保护法律制度呈现出趋同的态势。我国应改变现行环境保护立法理念,明确规范多元化的环境保护法律主体,合理进行环境保护公权力的分配,设置适当的环境行政职权,切实保证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实施。  相似文献   

18.
全球化时代的中国法治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以经济全球化、公共事务全球化、人权全球化、环境全球化、法律全球化为主要内容的全球化, 表征当今人类社会的综合性发展趋势, 从各个方面推动着中国法制的第三次变革。中国在加入世贸组织前后进行的大规模法律法规规章清理、修改及中国加速融入全球治理结构, 标志着这次法制变革的开始。这次变革包括: 政治法律体制改革、法律体系重构及法的精神的转换。这表明, 在未来的法律发展进程中, 我国法律的现代精神、全球精神、人类文明普适精神、法律的职业共同体的职业精神等将更加鲜明, 更进一步贯通整个法律体系和法律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9.
周后春 《兰州学刊》2007,(12):67-69
2007年3月16日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在物权变动问题上明确采纳了区分原则,这一区分原则必然会突破传统物权法律适用中的物之所在地法原则,对国际私法上的涉外物权法律适用问题产生影响。在国际私法上,涉外物权变动法律适用的原因行为与结果行为也应当分开,涉外物权变动的原因行为可以适用当事人所选择的法律,而涉外物权变动的结果行为则适用物之所在地法。  相似文献   

20.
国际私法的性质问题,尤其是其属于国际法还是国内法,在国内外长久以来持续成为各学者论争的焦点,引发了深刻广泛的讨论。毋庸置疑,这个问题有着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本文建立在对传统学说的梳理基础上,分析了传统学说论争中的两个概念上的误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由国际私法调整对象的性质入手,证明了国际私法的国际法性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