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社会文化的近现代变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晓鹏 《河北学刊》2006,26(2):45-49
面对中国传统社会文化在近代的深刻危机,中国社会曾作出了种种回应,选择了种种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其中, 中西古今之争是一个重要的主题。而从“中西之争”到“古今之争”的演变是人们对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危机与中西社会文化关系的认识不断深化和推进的表现,它典型地展示了中国近现代社会文化变革的一个轨迹。同时,它也在客观上提出了由民族历史和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历史与世界文化这一新的重大时代课题。  相似文献   

2.
"文化认同"与文化产业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孔子>从一个侧面彰显出当下中国人对待自身文化传统的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文化态度——对"中国文化理想之建立"的先哲缺乏足够的尊重,对传统核心文化缺乏足够的"文化认同".如何从"符号化的孔子"、"妖魔化的孔子"中小心翼翼地剥离出"历史的孔子",至今尚是一个未完成的文化课题.而这一历史性课题的完成,不仅具有"求真"层面的学术意义,在建构"现代国家形态"上更具有现实意义.文化产业化,并不意味着文化媚俗化、商业化.如果文化产业不能在"文化认同"这一文化高度对全社会民众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有所引领(而非迎合),文化产业只会走向助纣为虐的文化自残.  相似文献   

3.
冯契先生的哲学是从现代中国的政治社会文化的冲击、变革与对其反思中提炼出来的.他的哲学思想不但具有丰富的时代精神与社会生活体验,更具有对自然与社会认识的反思与对此反思的反思的智慧,这自然形成了他的哲学思想的辩证结构与内涵,他把以下三方面的哲学课题贯串起来,组合成他的哲学三重奏或三部曲:第一,他面临的哲学课题是“古今中西”之争,深入到中国人思维方式与价值观念的检讨,此正是重建现代中国文化与社会的走向所必须面临的课题,他把这一课题直接联系到如何认识历史发展的规律问题,因之提出了人们必须认真地去把握中国文化与哲学自身的发展规律;第二,冯契先生为了理解人之为人的本质以及掌  相似文献   

4.
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很久以来这是个被人们忽略或无条件认同的问题.对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回答,牵扯到对什么是现代条件下的文学价值问题的认识.原来讲中国现代文学,一般只注重作家作品、思潮和流派等,但假如将中国现代文学纳入到中国现代社会一文化的变迁历史中来考察,人们将有新的考察视点,这就是现代文学有着自己的文化逻辑和历史逻辑.具体地说,一是呈现出多种现代影响要素,这种复杂性是传统文学所难以比拟的,二是现代文化现象的呈现,三是城市空间的作用;四是多元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本文重点从公益性文化事业于国家文化力提升的作用、任务以及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公益性文化事业提供了广阔空间这两方面进行阐述,并指出文化面向市场的战略给公益性文化事业建设提出了新的历史课题.  相似文献   

6.
纵观古今,人们对生命的探索从未停止过.其中,同时代表着东方智慧的中国和印度在生命哲学这一课题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文章将古老印度传统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瑜伽传统"三身"概念与根植于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发展起来的中医传统中的"形气神"概念的异同进行对比,并分析其原因.  相似文献   

7.
中国传统的文化性别体系和宗法制度相辅相成,以父系父权、男尊女卑为主要特征而著称于世。然而,尽管这些主要特征是准确的,它们却并不能概括中国传统文化性别体系的全部内涵。世代相传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信仰透露着人们对宇宙和自身的终极认识。中国女神崇拜中诸女神的神格、神功、神代关系及其演变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考察中国传统文化性别体系的另一个窗口,可以弥补我们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偏差。本文通过对西王母、女娲、观音、妈祖等女神崇拜的分析,试图归纳出中国女神崇拜的独特性及其与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关联,并对比西方圣母崇拜的特点及西方女性主义思潮中的相关理论,指出中国女神崇拜这一课题的人类学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期导读     
中华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创造了自成体系的民族文化,并使自己成为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国家之一.然而,由于政治上的专制主义、经济上的小农生产和文化上的封闭保守,近代以采,中国严重落后了.这使得人们对于传统文化进行了全面的批判和反思: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特点是什么?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粹思想核心是  相似文献   

9.
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儒家文化,首先必须认清儒家文化的基本精神谓何。这是一个历久常新的课题。这一课题的诠解与厘清,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弘扬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具有特殊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经济文化落后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百年不懈探索的时代课题。这一课题首先由马克思在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趋势中提出。马克思在对世界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作出分析的基础上 ,精辟地论述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世界主义”的冲击下 ,如何选择社会经济发展道路 ,如何发展经济的问题 ,为后来人们研究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问题奠定了极为重要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1.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将“弘扬祖国传统文化精华”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必须认真解决的历史性课题”之一提到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位置,江泽民总书记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也提出了“建设立足中国现实,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吸取外国文化有益成果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一跨世纪的文化纲领.  相似文献   

12.
英、汉语言中存在的性别歧视现象是性别歧视的社会观念在语言中的必然反映,它是一种文化的历史沉积.为了说明性别观念是如何成为人们的语言观念的,我们将从历史的角度透视这一文化现象.本文通过英、汉两种语言中的性别歧视现象,向人们展示这一现象所透视的文化遗迹.  相似文献   

13.
五四运动以后两次中西文化论争的当代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文化问题是中国思想文化界常盛不衰的课题,中西文化之争贯串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全部历史."五四"之后,20世纪20年代由"东方文化派"挑起了"东西文化之争",30年代由中国文化建设道路问题上的"全盘西化论"和"中国本位论"引起了"中西文化之争".这两次大论争的实质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道路问题.历史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指明经济上、政治上的中国社会变革之路以及中国文化的建设之路.  相似文献   

14.
进路与出路:中西法律文化比较论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是为因应西方的挑战和我国法制现代化而展开的 ,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其间众多的仁人志士对这一课题给予了强烈的关注。对这一课题的认识 ,不同时代的人出于不同的考虑 ,有着不同的话语。今天 ,有关这一课题的现状和意义迫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其间的问题和难题 ,以寻求新的进路和出路。其意味之深长 ,影响之久远 ,尚需细加体会。可以预言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依然是 2 1世纪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中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 ,本期安排了以下文章 ,旨在引发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5.
法官文化的意义与课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是为因应西方的挑战和我国法制现代化而展开的 ,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其间众多的仁人志士对这一课题给予了强烈的关注。对这一课题的认识 ,不同时代的人出于不同的考虑 ,有着不同的话语。今天 ,有关这一课题的现状和意义迫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其间的问题和难题 ,以寻求新的进路和出路。其意味之深长 ,影响之久远 ,尚需细加体会。可以预言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依然是 2 1世纪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中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 ,本期安排了以下文章 ,旨在引发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6.
五四成为一个爱国反帝的政治运动,人们已经作了深刻的总结。五四作为一个文化运动似乎值得人们更多的回味,因为它揭示的历史课题———传统文化的继承和革新问题,仍然是迈向现代化的中国人不可回避的时代主题。从文化的层面上对其进行历史的分析,吸取经验教训,对我们...  相似文献   

17.
鸦片战争前中国法文化对外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是为因应西方的挑战和我国法制现代化而展开的 ,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其间众多的仁人志士对这一课题给予了强烈的关注。对这一课题的认识 ,不同时代的人出于不同的考虑 ,有着不同的话语。今天 ,有关这一课题的现状和意义迫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其间的问题和难题 ,以寻求新的进路和出路。其意味之深长 ,影响之久远 ,尚需细加体会。可以预言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依然是 2 1世纪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中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 ,本期安排了以下文章 ,旨在引发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8.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是为因应西方的挑战和我国法制现代化而展开的 ,至今已有百年历史 ,其间众多的仁人志士对这一课题给予了强烈的关注。对这一课题的认识 ,不同时代的人出于不同的考虑 ,有着不同的话语。今天 ,有关这一课题的现状和意义迫使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其间的问题和难题 ,以寻求新的进路和出路。其意味之深长 ,影响之久远 ,尚需细加体会。可以预言 ,中西法律文化比较依然是 2 1世纪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中的一项重大课题。为此 ,本期安排了以下文章 ,旨在引发学术界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9.
郑德华 《学术研究》2005,(3):111-116
客家人"来自中原"一说,既曾是客家历史研究的重要课题,同时又是当代客家人心目中历史的核心.这种观念已不单纯是一种学术观念,实际已成为一种社会群体的文化意识.我们应该用超越传统的历史研究方法,即不仅着眼于文献的搜集和考据,还要认真探讨形成群体观念的各种社会历史因素,以及中国文化传递的方式,从而加深我们对客家方言群体的认识和了解.  相似文献   

20.
鲁迅先生于1918年8月20日给许寿裳的信中曾说:"前曾言中国根柢全在道教,此说近颇广行.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以迎刃而解."[1]鲁迅先生在这里用极其简洁的语言,肯定了道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这是一个科学的论断,它纠正了长期以来在国内外都流行着的一种学术偏见,即似乎儒家文化就可以代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一说到中国传统文化,大家都把注意力集中在儒家文化的身上,认为道教文化可有可无、毫无价值,甚至主张予以彻底消灭.韩愈唱之于前,朱熹和之于后,由来已久,至今还束缚着有些人的头脑.尽管如此,但这并不符合中国的历史事实.而且在学术上往往带来一些非常片面的看法,阻碍我们全面地了解中国学术文化的历史及其发展规律,因而是一种非常有害的学术偏见.由于鲁迅先生是"从旧垒中来,情形看得较为分明"[2],他对中国传统文化有极其透彻的了解,所以他能向这种传统的学术偏见挑战,提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这样一个科学论断,令人为之耳目一新.在改革开放以后,随着我们在道教文化研究领域的逐步深入,道教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认识,于是,鲁迅先生在八十多年前所说的这句至理名言,也就为愈来愈多的人们所接受,体会到它的科学性和深刻性,认为它完全符合中国学术文化的历史事实,这也就是这句至理名言现今被愈来愈多的人们所广泛引用的真实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