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据苏联《历史问题》杂志1987年第12期报道,1987年9月22日至24日,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委员会机关刊物《新路》月刊编辑部为纪念苏联十月革命70周年组织召开了题为“争取创造性地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国际理论会议。参加会议的有13个国家理论刊物的代表,其中包括《和平与社会主义问题》杂志编辑部的成员。  相似文献   

2.
巴基斯坦著名诗人、哲学家伊克巴尔(1877~1938),同时又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宗教思想家,他的《伊斯兰宗教思想之重建》被誉为伊斯兰现代主义的代表作。他在融合传统的东方宗教思想与现代西方哲学的基础上,构建起一个以“自我”为核心概念的、神秘、独特的宗教哲学体系。本文仅以他的上述代表作为据,对他的宗教哲学思想略予评述。  相似文献   

3.
问题的提出 许多学者都认为,日本人的集团归属感和内聚心理,是日本民族的显著特性之一,是日本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重要原因,并认为它在日本的现化化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 的确,日本人的群体意识是日本国民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已成为日本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至今,仍作为一种民族特性和  相似文献   

4.
人们往往仅限于笛卡尔、康德哲学来认识近代西方哲学的“自我”问题,而忽视了经验主义“自我”观的历史作用。本文试图揭示经验主义“自我”观在从笛卡尔“我思”发展到康德“先验自我”的历史过程中的否定性作用,即洛克承继,发挥了笛卡尔“我思”经验的一面,经贝克莱这一中间环节,至休谟而推向极至。由此,“经验自我”完成了自身的否定,为康德重新确立先验“自我”开辟了道路。作者认为,我们今天在认识“自我”中重新陷入经验和理性的矛盾和困惑时,反思这段历史是不无益处的。  相似文献   

5.
论自我     
1哲学研究存在。无论是相对于物质世界还是相对于生物界,人类都是一个特殊的存在。作为区别物质世界的人类,她则是能够领悟自己存在的存在和以不断深化的现象来规定其他存在的存在;作为区别生物界的人类,她则是能够设计自己存在的存在和发展自己存在的存在。因此,领悟自己的存在、发展自己的存在、设计自己的存在和规定其他存在则是人类的本质特征。领悟自己的存在绝不是指整个人类的存在。因为从来都没有过也永远不会产生集中一切人的意识的类型的意识,这无非是把人类想象为一个具有意识功能的有机体,这是上帝的职能,而不是凡夫俗…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视域中的自我(self)问题是当代西方哲学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议题,也是后现代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构成。在解构现代自我,罢黜现在自我的中心地位和实体地位方面,解构性后现代主义发挥了摧枯拉朽的作用。然而在现代自我退场后,我们应该用一种什么样的自我观来代替现代自我观?时代需要一种什么样的自我观?这方面解构性后现代主义鲜有建树,留下的仅仅是个破碎的自我。时代呼唤一种新的建设性的自我观。建设性后现代的有机自我或曰过程自我就是对这样一种新自我观的探索,所反映的是后现代主义在自我研究问题上的最新进展。与现代封闭的独立自足的实体自我不同,有机自我是一种开放的生成中的过程自我、一种关系自我和创造性的自我。这是一种有根的自我、一种为了共同福祉的自我。它与中国人对自我的理解存在着深度契合,值得我们深入探索。  相似文献   

7.
论道德自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认为道德自我以感性生命为存在的前提 ,又包含意识与人格的综合统一 ,在总体上表现为身与心、天与人、个体性与社会性的互融 ,并内含着时间中的绵延同一。道德自我所具有的个体性与社会性规定 ,在社会历史的现实结构中进一步展开为自我之间及自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文章指出 ,道德自我在道德实践中往往以自律为存在方式。就道德意识的层面而言 ,道德自律的过程展开为意志选择、理性评价、情感认同等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这里 ,意识的综合统一构成了道德自律所以可能的条件。  相似文献   

8.
论自我呈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们并不是被动地对他们的社会环境做出反应的。秘们总是企图影响他们的环境,以便建立有利于自己的氛围,实现自己的目标,而对环境的操纵往往是从操纵目D已开始的。他们不断地调节、控制呈现给观众的信息,特剧是有关他们自己的信息。这种对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有时是有意识的,有时是无意识的。对社会信息和个人信息进行调节和控制的概念可以追溯到早期的信号交互作用I理论(cooley,1902;Mead,1934)。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交往中的人会想象自己处于他人的角色位置时可能的情况,会设想他人对各种行为的可能反应,从而选择相应的行为,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当前青年自我意识扩大的实际出发,对如何正确认识“自我”进行了理论探索,分析了“自我”在哲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研究中的不同含义,井对“自我”进行了界定。作者指出把“自我”简单地等同于自私,这是理论研究上的一个失误,也是部分青年产生逆反心理的一个重要原因。作者认为,“自我意识”、个人奋斗作为一种动力是双向的,理性地认识科学意义上的“自我”,是青年社会化的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自我”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都市化社会中的“自我形象”与传统社会中的“自我角色”是有区别的。传统社会里的自我,具有极稳定的文化——心理结构。这是由这一社会的村落共同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慢节奏的社会速率、大环境的充分封闭以及信息量的微弱等所决定的。都市化社会则不同。都市化社会的特点主要有: 科技革命的进展对人的心理活动的效率、主动  相似文献   

11.
论“徐学”研究及其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3年春,全国纪念徐霞客诞辰四百周年筹委会在无锡举行,我忝为委员之一,出席了这个会议。我在这次会议的发言中,首先使用了“徐学”这个词汇。我记得,在这以前,似乎还没有人使用过这个词汇。1986年1月,徐霞客的故乡,江苏省江阴市各界举行徐霞客诞辰四百周年纪念会,我承邀与会,在参观徐氏故居时,忽然遇到了一个要参观者题词的节目,我  相似文献   

12.
柴琳 《浙江学刊》2015,(1):21-26
在叔本华自我救赎的三种途径中,意志经由审美静观中的暂时解脱,到践行美德,从而打破个体化原理,最后意志通过禁欲达到对自身的扬弃,使主体完成从自然生命向道德生命的转换。人并非由于上帝、理性而践行美德,更与尊严、价值无关,只是为了人自己可以摆脱不幸与苦难。叔本华的宗教思想突出了自我在救赎途径中的重要性,人只有通过践行美德才有希望从痛苦之中解脱出来。  相似文献   

13.
自人类诞生之日起就非常关注自我的问题,哲学、心理学以及其他社会科学对自我从不同角度进行了探讨。由于中西方的文化差异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其自我观也不尽相同。研究中西方的自我观对于更合理更全面的理解自我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人们每每论及内耗对社会文明之危害,总是深恶痛绝,或揭露、或鞭挞,然内耗总如瘟疫一样,顽固地生存着,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张牙舞爪。这里除历史、社会原因外,更有人们往往不愿正视或不愿接受的源于自身的“内”耗。君不见:一些“有抱负”者,当幻想的泡沫被生活的礁石撞得粉碎时,就消极遁世,崇尚“不为人先,不为人后”的“中庸之道”,在时间的流逝中敷衍、逍遥、  相似文献   

15.
<正>自我认知是领导者必须具备的素质。领导者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是顺利开展工作的基本前提。自我认知影响着领导工作的方方面面,一个成熟稳重的领导者总是对自己具有清晰明确的自我认识,通过自我观察、自我体验、自我控制、自我提升,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素质,增强自信心,发挥领导影响力。GE公司认为,一个领导者必须包含以下四种基本素质:一是自我意识。  相似文献   

16.
《求是学刊》2019,(1):53-61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制度批判的基本原理,是从黑格尔那里继承下来的"辩证法"原理。通过对黑格尔的作为"一般运动形式"辩证法原理的唯物主义"颠倒",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论证了资本主义"自我毁灭"的三个历史辩证法原理:"阶级自否定"的辩证逻辑;"生产力自否定"的辩证逻辑;"必然王国自否定"的辩证逻辑。正是通过这三个层面的"自否定"的辩证逻辑原理,马克思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  相似文献   

17.
刘磊 《社科纵横》2010,25(4):114-115,118
文章论述了从原始道教到魏音玄学,道家思想从"道生"到""贵无"、"独化"的逻辑发展。  相似文献   

18.
论感情是人对其生命非常态的自我感知──兼论生命即“自为”叶知秋1.正如一位对感情问题“研究、思考了许多年”的学者所说的“人类的感情,云谲波诡,瞬息万变,是一个最难进行科学把握的领域”,①感情作为一个认识对象确曾苦恼了一代又一代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即是...  相似文献   

19.
“契机论”论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契机”原由德文Moment翻译而来,本义指事物转化的关键。近年来,学术领域和各项工作中,契机一词使用日多。因此,有必要对这一概念及其相关问题作进一步的研究分析,以在正确确立契机概念的基础上,将其更广泛地运用到领导科学和各项工作实践中去。  相似文献   

20.
论“官倒”     
近年来,各种倒买倒卖现象犹如洪水泛滥,特别是的“官倒”这种寄生性的经济现象出现,已经危及改革的深化和正常的经济秩序。人们骂“官倒”、恨“官倒”,各界人士发出了“官倒不消,国无宁日,民心不容”的呼声。报刊上发表了不少剖视“官倒”的文章。党中央和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有关措施。这些都对抑制“官倒经济”和打击“官倒爷”有一定的作用。“官倒”是一种经济现象。对于经济现象如果只停留在抨击上,单靠行政手段的干预,就会对它缺乏本质的认识,很难对症下药地根治它。因此,要充分运用理论武器进行深度的理论剖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