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不是纯粹的哲学概念之思辨 ,也不是抽象的哲学体系之建构 ,而是对现实资本主义进行批判和为无产阶级的彻底解放提供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哲学思想的发展与共产主义观的变革是统一的 ,伴随着马克思哲学思想的两次转变 ,其共产主义观也由与人的先验本质相符合的共产主义的理想生存状态转变到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符合的共产主义的科学信仰。 相似文献
2.
《孙子兵法》作为一部兵书,对中国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是民族优秀文化的典范之作。孙武在军事理论上的辉煌成就,是与他在哲学上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密切联系的。历久弥新的《孙子兵法》以其蕴涵独特的军事艺术魅力和哲学智慧的灵光而被后世奉为兵学圣典。在哲学领域内,《孙子兵法》并没有完整的哲学体系,但是,它所反映的军事哲学思想却有着丰富的内容、卓越的命题。 相似文献
3.
本文概要地探讨了马克思哲学思维方式和历史研究方法的演变,说明了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研究方法的形成和发展历程,揭示了马克思创立的哲学思维方式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基本内容及其意义.对资产阶级哲学包括后现代哲学唯心史观的哲学思维方式及形而上学唯心主义、实体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主观主义的关系主义方法进行了批判.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关于以人为本理念的理论性质及其哲学前提和历史观基础的观点分歧和理论争论,归根到底源于并归结为对马克思的人道主义思想实质、理论性质和历史地位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评价。深入探讨和深度理解马克思的价值观与其实践的人道主义之间的内在统一关系,是解决上述思想矛盾及其观点分歧和理论争论的关键所在。事实上,对马克思价值观的思想前提和哲学基础的探讨,离不开对马克思在哲学上所实现的研究范式转换、思想前提变革、思维方式转变和历史观念变革的考察与研究,其实质是深刻理解与科学评价马克思之改变世界的哲学范式、实践的人道主义之思想前提、实践观点的哲学思维方式和实践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而马克思价值观的哲学思想前提,正是马克思的以人为根本、以实践为基础、以实践观点为思维方式、以实践的唯物主义为历史观的实践的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5.
论王夫之的教育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夫之在其40余年的教育生涯中,不仅兢兢业业地躬身于教育实践,而且把教育活动与对中国古代哲学史和教育思想史的研究结合起来;从对老子“无为”的世界观到宋明理学中的唯心论都做了大量的批判工作,提出了不少闪烁着真理光芒的教育哲学思想;他以唯物论的本体论、反映论和辩证法思想为指导,不断地探索教育的发展规律,从而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内容十分丰富的、完整的教育哲学思想体系。一、“习与性成,继善成性”的教育作用论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从先秦诸子百家至宋明诸儒学派,都十分注重“人性”问题,并围绕什么是人性、人性是否可变、人… 相似文献
6.
学界对司马光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他的史学成就方面,而对其哲学成就的研究相对薄弱.《传家集》中收录了司马光大量的有关哲学方面的著作,这充分说明其在哲学方面有较深造诣.司马光逝世之后,虽然断断续续有零星的关于其哲学思想的研究,但是比较散乱.真正对司马光哲学思想进行研究是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三十年来,关于司马光哲学思想的研究走过了由研究方法的改进到研究论域的拓展再到研究深度不断深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思想体现为哲学指导经济学研究和对经济学研究作哲学提升这两方面的统一。其主要内容包括 :确立历史唯物主义为经济学研究的指导思想 ;通过把异化劳动理论发展为剩余价值理论揭示社会发展规律 ;把唯物辩证法运用于基本经济问题的分析 ;确立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为建构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科学方法 ;揭示货币 (或经济 )与人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阐述自然界与人和经济发展的同一性 ;论述社会运动形式的时空关系等。马克思的经济哲学思想 ,对于批判地吸收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 ,建构新的、完整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体系 ,正确理解“经济全球化”等当代理论和现实问题 ,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创立是哲学史上的一次伟大变革,它克服了以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缺点和不足.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是:萌芽阶段:<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阐述的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理论;真正确立阶段:<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系统提出的实践观;而实践唯物主义的核心内容则是<德意志意识形态>一文论述的实践的主要形式是物质生产.正确认识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的逻辑路径,对于我们准确地理解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用物质的自我运动解释了自然界、生命有机体以及人的产生与发展,体现出系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但是他唯一的理论兴趣在于探讨人类解放之路。人是环境的产物。马克思特有的、最有价值的哲学思想是用实践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从而也是人自身发展规律的实践唯物主义。以实践唯物主义概括他的哲学思想是恰当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实践唯物主义是从不同角度对世界的认识,前者是本体论,后者是人的解放理论,相互之间并不矛盾。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还是实践唯物主义的争论,与混淆了这两个不同的角度把实践唯物主义用于本体论领域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
康友忠 《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1999,(1)
邓小平哲学思想是邓小平理论得以形成和发展的基础,学习和研究邓小平哲学思想要着重把握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有机统一,一切从实际出发为立足点的彻底唯物主义,以生产力标准为根本原则的唯物史观,以改革为中心内容的社会主义发展动力学说,以矛盾运筹为核心和主线的社会活动辩证法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全球化作为现代经济发展的一种趋势,虽与当年马克思所说的世界经济一体化有所区别,但资本世界化的实质并未改变.面对这一现实,马克思主义哲学要发展,必须深入地研究经济全球化的二重性,正确解析世界"一体化"与"多样化"的关系,重视对现代交往哲学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创新,须走出哲学研究中的诸多误区,诸如学术化误区、体系化误区、原理化误区、注释化误区、实用主义误区等,这些长久形成的研究习惯已经成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创新的重要障碍,深刻认识并克服这些问题是当下研究工作的首要前提.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民族化,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所提出的必然要求.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民族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也就是要把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于中国的具体环境,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带有中国的特性,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使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具体化.要在新的高度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在当前和今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我们应该大力强化民族意识、世界意识和人类意识.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哲学是超越了西方历史上的以实体性哲学和主体性哲学为主的一种具有当代意义和价值的现代哲学.在对具有现代哲学特征的马克思哲学的本质属性的具体理解上,哲学界出现了"现代实践哲学"和"人学"两种各自表述的理论思路.从马克思"价值论哲学"的高度来看,两者分歧是表面的,二者在实质上是内在一致的.较之用"现代实践哲学"和"人学"来指认马克思哲学,用"价值论哲学"指认马克思哲学可能更有说服力,至少可以提供一种新的理解维度.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人的一般理论和学说,是作为主体的人对自身的一般理论形态的把握。它是一种以人为本、从人出发的为人的哲学,它以实践为基本范畴,对人的各种生存状态、活动方式和历史关系作了深刻的论述,揭示了人的存在与人的意识、人的活动与人的异化,人的自觉与人的解放等之间的现实关系,突出了人的主体地位,高扬了人的主体性。随着人的问题成为当代哲学的主题,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所处地位问题应得到切实的回答。 相似文献
16.
2 0世纪的哲学发展 ,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就西方哲学发展的进程来看 ,经历了从“上帝死了”到“人死了”的变革 ;就中国哲学发展的进程来看 ,经历了从“哲学的断裂”到“哲学无用”的变迁 ;就世界范围哲学发展的情况来看 ,社会生活的变化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契机。展望 2 1世纪 ,哲学发展将呈现如下特征 :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将从交锋到交汇 ;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将获得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对制度变迁理论两种分析思路的互补性思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由于制度变迁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因此 ,从古典经济学的鼻祖亚当·斯密到当代的许多经济学家都在致力于对制度理论的探讨 ,形成了相当完善的制度变迁理论。纵观纷繁复杂的制度变迁理论 ,归纳起来无非是沿着以哈耶克为代表的演进理性主义和以诺斯为代表的工具理性主义这样两条思路展开的。本文通过对制度变迁理论两种分析理路的互补性透视 ,力图使人们对制度变迁理论的发展现状及前景有一个清晰地认识。从而对中国经济改革思路的选择 ,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21世纪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趋势和特点是研究的当代化,体现为现实性和先进性;研究的开放化,呈现为批判性和反思性;研究的系统化,表现为整体性研究和分枝性研究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9.
哲学与“超验性”内在相关。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同样有“超验性”问题。“超验性”思想在马克思那里表现为对人的真正存在状态的理想预设和对这种理想所作的严格地逻辑推演 ,从而使其在逻辑上得以完善 ,进而找到了使作为“在者”的人通向人的“存在”的钥匙———“实践” ,从而超越并终结了近代哲学。 相似文献
20.
文明哲学是关于人类社会文明及其发展规律的哲学思考,是认识和研究文明问题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因而在整个文明学科体系中处于最高层次.马克思主义文明哲学的内容主要包括文明本质论、文明结构论、文明互动论、文明主体论四个基本层面,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贯通,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明哲学的基本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