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的回顾告诉我们学术的繁荣需排除非学术的干扰,培养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特别是要防止学术的政治化、功利化;学术研究的深化以自由的论辩为前提,学术贵在“无私”与容物;寻求真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以为真理可以为人所垄断,过高估计某种学术理论的社会功效,只能使学术理论失去其对大众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学科已经有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史 ,几代学人为建立和发展这一富有生命力的学科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乃至毕生心血。特别是新时期以来 ,这一学科得思想解放、拨乱反正风气之先 ,学术开拓异常活跃 ,成就卓然 ,成为我国文学研究之翘楚。随着新世纪的到来 ,以“五四”为精神内核的中国现代文学再一次面临着“退出当代”、“剥离于当代”的运作 ,这种情形逼使我们不得不对中国现代文学概念和外延的模糊性 (例如 ,与“当代文学”概念之间的模糊性 )作更进一步的学术思考。此前 ,曾有围绕着中国近、现、当代文学关系展开的讨…  相似文献   

3.
我刊1999年第1期所载曹树基先生撰《中国村落研究的东西方对话》一文在学术界引起了一定的反响。不少学者认为,该文引出了这样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题:在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迅速发展、各学科交叉融会的趋势日益明显的今天,如何在不同学科之间和中西之间进行学术对话?应当遵循怎样的学术规范?有鉴于此,《中国社会科学》编辑部、《历史研究》编辑部于1999年3月14日在京召开了以“学术对话与学术规范”为题的学术讨论会,来自上海、山东、北京的学者就以上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会后,我们约请部分学者撰写了下面一组文章,希望能引起大家的思考  相似文献   

4.
<正> 曲阜师范学院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室及中文系、齐鲁学刊编辑部联合举办的中国现代文学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年十二月三日至八日在曲阜召开。出席会议的有十八个省、市、自治区的三十五个单位五十多名同志,提供论文二十余篇。会议就鲁迅、郭沫若、柳青等作家研究及有关理论问题进行了讨论。会议对郭沫若在新文学史上的地位问题、《创业史》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于今年五月在海南岛召开第二次学术讨论会,讨论重点有两个,一是《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是我国现代文学的思潮和流派。各省、市出席代表共227人。其中有全国知名的老学者,年事最高的是许杰、李何林、王瑶、唐弢等。  相似文献   

6.
朱寿桐 《学术研究》2022,(6):164-170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具有两方面的学术基础,第一是中国文学的学术基础,第二是西方文学史和文学理论的学术基础。鲁迅是将西方的文学研究传统引入中国文学研究的最重要的学术开拓者。他的《中国小说史略》开辟了以西方文学学术体制的文体研究为主导的研究方法,他还是比较文学研究和勃兰兑斯式文学批评的首倡者和卓越的实践者。鲁迅自己的文学实践也为瞿秋白开创社会政治学研究的学术传统准备了基础。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新文学发生十数年后,在鲁迅等文学家和文学研究者的开辟下形成了自己的学术传统,创建了自己的学术基础,只有在全面继承和发展新文学研究学术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创新,才有可能建立起这个学科的学术辉煌。  相似文献   

7.
世纪之交的现代文学研究笔谈世纪末的沉寂中山大学中文系教授黄修己20世纪是中国新文学诞生的时期。虽然按照孔夫子的算法,新文学至今已过了古稀之年;但若从长远的历史进程来看,它其实还只能说是在幼儿园里活蹦乱跳哩!这活蹦乱跳的表现之一,就是争论多。自有新文学...  相似文献   

8.
2003年8月12日至18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文学评论》编辑部、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等单位联合发起主办的“中国现代文学创新专家学术座谈会”于北方名城哈尔滨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知名专家学者有许志英教授(南京大学)、朱德发教授(山东师范大学)、范培松教授(苏州大学)、王保生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范智红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等。座谈会由王保生研究员主持,在反思、总结、创新的总主题下,专家们就如何摆脱现代文学研究的困境,发掘新的学术增长点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  相似文献   

9.
由南京大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现代文学传统”国际学术研讨会 ,于 2 0 0 1年 7月10日至 14日在南京召开 ,来自日本、韩国、新加坡及中国台湾、香港和大陆等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名专家参加了这次学术盛会。与会代表们围绕“中国现代文学传统”这一总议题 ,分别就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范畴、内涵与形成 ,中国现代文学传统的诸多分支等论题 ,进行了深入而富有建设意义的探讨。中国现代文学迄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 ,它是否已形成自身的传统 ?这是与会学者首先关注的问题。朱寿桐 (南京大学 )在题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传统》的开篇发言…  相似文献   

10.
邓新文 《中州学刊》2005,(3):156-160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既是对现代学术进行检讨,就不能不站在现代学术之外,从更广泛、更悠久的学术背景着眼.如此一来,就不能仅仅检讨现代学术的规范,更为重要的是要检讨学术这一理念本身.  相似文献   

11.
<正> 山东省中国现代文学学会和山东省郭沫若学会于1989年10月下旬在烟台共同召开年会。来自山东、江苏、安徽等地的专家近百人参加了会议。现将讨论情况综述如下: 对于民族化的理解。有人认为,民族化是一个发展的概念。它泛指对于原来并非为这一民族所独具、却又为这一民族的发展所必不可少的外在文化的转化、吸收和创造,从而使外在文化转化为民族的内在文化。民族化具有两大基本特征,其一是转化吸收特征。它指两种文化交汇时某一文化对另一文化的吸收与转化,此又可称为外补性特征;其二,它又具有创造性特征,这是指该民族对于文化的创造和发扬,可简称为内造性特征。这两大特征决定了民族化的过程是一个  相似文献   

12.
我们讨论中国文学“转型”的问题,主要是探讨中国现代文学是怎样成为“现代”的,在什么意义上是“现代”的,即是说要研究并确证其区别于中国传统文学的现代性质及其所具有的现代品格。  相似文献   

13.
刘士林 《河北学刊》2005,25(1):117-118
大约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语言学转向"这个概念开始进入中国学术界。当时人们的理解是,它意味着当代西方哲学在研究对象上发生了重大变化,从存在哲学关注的"生命经验"转向了语言符号本身。但由于种种历史的与学理的原因,对它的批判与否定是远远大于阐释与接受的。如果说它有所收获,那也主要局限在对此半通不通的文学界,如当时的先锋派作家就是从这里获得了进行语言试验与虚构游戏的理论基础。在时光流逝了近二十年以后,重温"语言学转向"是意味深长的。它决不仅仅是哲学研究对象的一种变化,更意味着西方哲学在现代语境中一个基础性的迁移。西方哲学最重要的传统学术对象有二:一是唯物论看重的客观世界,二是唯心论看重的主观世界。前者的理念是"存在决定意识",后者的深层结构是"意识决定存在"。哲学史上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讲得就是这两个基础之间的一次转换。从此以后,哲学研究不再围绕着传统的客观世界、而是开始围绕着主体自身旋转。这个旋转一直延续到西方现代哲学史,它的关键词也由康德的意识-心理机能转变为人的潜意识、无意识、原始本能,等等。"语言学转向"与此不同,它在存在与意识之外提出了另一个具有本体论性质的范畴,这就是既不同于客观物质也不同于主体机能的文化符号。以人类创造的文化  相似文献   

14.
杨海文 《河北学刊》2005,25(2):49-49
包括《中国社会科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河北学刊》、《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和《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 摘》、《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在内的一系列重要报刊,在过去的两三年里,曾经对中国哲学的"合法性危机"和"超越之路"进行 过卓有成效的研讨。这些努力,为人们在清理西方叙事的基础上如何重建中国哲学的现代性话语作出了积极的贡献。但是,从 2004年的几个具有影响性的事件看,这一切并未尘埃落定。  相似文献   

15.
中央电视台推出的《百家讲坛》,以其深入浅出、浅显生动的独特风格,深受大家欢迎。因此,如何看待学术的大众化现象、如何搭建学术的传播平台,也成为学术界、传媒界的一个热门话题。有人说,目前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期,现代社会物质生活是进步了,比较富裕了,但是心灵上的苦恼不但没有减  相似文献   

16.
中国经济学期刊学术规范指标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2004-2006年经济学期刊为研究对象,从文献计量学的角度对经济学期刊各项计量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从期刊论文的篇均引用文献数、期刊基金论文占有比例、期刊作者地区分布以及期刊标注有作者机构的论文比例这四个方面,分析经济学期刊的学术规范和学术含量的状况,以期客观反映经济学期刊的编辑状况、学术规范程度和学术水平。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学术规范化运动, 所带来的不仅仅是规制学术活动应遵循的基本规则, 更寻求学术道德和学术精神的彰显, 学术传统与学术风气的生成, 学术自由与学术民主的促进。自上世纪90年代起, 关于学术规范化的问题研讨已如春风化雨, 渐起蓬勃之势。以推动学术规范化、学术繁荣为目的, 以建构学术研究范式为指向, 以国内著名学者———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邓正来先生主编的《中国学术规范化讨论文选》出版为契机, 吉林大学邀请人文社会科学各领域的专家学者,于 2004年 9月 15日召开了“中国学术规范化研讨会”。吉林大学党委书记、法学院教授张文显主持会议并发言。会议就中国学术规范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回顾与反思, 共同探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的学术规范化问题, 以期推动中国学术界学术意识的培养, 努力建构中国社会科学学术传统。本期, 特将与会部分学者的观点挹其精要, 整理成文, 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8.
李光荣 《学术探索》2001,1(4):94-96
社团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极为密切,甚至可以说社团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但过去学术界对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没有给予应有的评价,中国现代文学的社团特点也就得不到显示.本文从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的现象、成因、贡献和特点四个方面论述社团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关系,以期引起文学史家的注意.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公共学术话语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呈现出异常复杂、歧义的状态.重建学术的公共话语是目前中国学术界面临的一个难题.个人在语言上的不规范,主要表现为词语意义的私人化、非词典化.知识在学科的自说自话中越来越走向自我封闭的内部循环.学术话语规范作为人的主体性行为,它首先是伦理的,其次才是科学的.我们应该提倡语言道德,强调学术责任.  相似文献   

20.
本文主要讨论全球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资源问题,检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学术进程和资源构成.文章认为现代性和全球性作为西方话语可以开拓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思维视野,但不能取代中国现代文学的对象本体和研究主体的独立性和创造性.我们需要在厘定西方理论的背景、内涵和边界的前提下,洞察中国现代文学问题的实质和特殊性,在坚持个体和历史真实性的基础上,破除悬置在主体或客体之上的形而上学理念,回到历史本身,回到现实自我,在对象、时代与自我之间实现历史的还原和思想的创造,推动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