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3 毫秒
1.
考问“人的存在”是哲学的永恒议题。历史唯物主义正是对人的本质作出正确阐述才彰显出它的科学性内涵。马克思从现实性、本质性及发展性等角度对人的存在样态进行了理论思索,全面立体展现出“人”的内容。“现实的人”概念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生长点,对这一概念有效展开所形成的对社会结构性和历史性问题的审视,又是批判理论的旨趣所在。基于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视角,可概括出马克思“现实的人”具有三重内蕴:劳动(实践)构成了人的现实存在;社会关系确证了人的本质存在;自由时间发展出人的积极存在。梳理“现实的人”在不同语境所表达的问题关切,有助于深化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及资本批判理论的研究。  相似文献   

2.
历史唯物主义的壮阔画卷──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新编本)杨耕北大哲学系教授赵家祥、李清昆、李士坤主编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新编本)》(以下简称“新编本”,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是近年来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的丰硕成果。该书有如下三个鲜明特点。一、科学实践...  相似文献   

3.
本文涉及史学理论中的几个相关的基本问题,历史唯物主义的阐述是本文的核心,其目的是通过与前两个问题(历史科学、历史哲学)的联系,说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意义,以此辩误“历史唯物主义”等于史学理论或历史哲学;同时说明它的科学价值及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卷后期的创作中使用了“现实的个人”这个概念,这一概念直接牵涉对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则的不同理解:有观点认为历史唯物主义正是从“现实的人”出发,历史是围绕“人”而展开的;亦有学者坚持历史唯物主义是从生产实践出发,并由此超越了人本主义.从文本的原初语境来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现实的个人”的论述,既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新世界观的重申,同时也是对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逻辑导引.“现实的个人”的提出并非聚焦于“人”本身,而是直接指向新世界观的“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5.
国内长期以来形成的把“历史唯物主义”或“唯物主义历史观”当作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或说成是马克思学说的哲学灵魂,这其实是对马克思学说的误解。所谓“历史唯物主义”根本不是马克思的哲学理想,也不是社会历史的普遍规律的理论即“历史哲学”。它仅仅是揭示“史前社会”人被“物化”方面的事实之科学方法,主要是研究资本剥削所形成的总的科学观点,根本就不是哲学。马克思的哲学理想只能是“以人为本”的“实践人道主义”和“以实践为基础”的“实践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6.
青年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当中专门提到了历史唯物主义,而他所强调的,恰恰不是作为一种科学理论的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说,那种仅仅被当作一种认识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论而存在的历史唯物主义。卢卡奇明确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功能变化”的命题,其意义在于:历史唯物主义不仅仅是一种认识社会历史的“科学方法论”,而且更重要的是批判资本主义、通过暴力革命来实现共产主义的意识形态“武器”。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在讨论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的过程中,有些同志指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只讲“物”,不讲“人”,“见物不见人”。为了“弥补”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这个“缺陷”,他们提出要用“人”来“重新说明”和“补充”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的本质的异化和复归的问题,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在这些同志看来,在原始社  相似文献   

8.
法兰克福学派对历史唯物主义的“新解”,固然不乏深刻有益之处,然而由于该学派盲目推崇人本主义思潮,不顾理论基础和思想倾向上的根本区别,把它生搬硬套到马克思主义中来,作为“发展”历史唯物主义的“有效”途径,因而最终还是曲解了历史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学说可以称为社会主义人道主义,它是从人的角度对世界发展规律的反映和概括。它与从社会角度对世界发展规律概括和反映的历史唯物主义具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在理论界存在着两种相反的倾向:要么坚持历史唯物主义而否定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要么用打着社会主义招牌的抽象人道主义否定历史唯物主义。只有同时高举历史唯物主义和社会主义人道主义这两面旗帜,进行“左”、右两个方面的斗争,才能促使社会主义事业在全世界走向胜利  相似文献   

10.
对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理解以“解剖”的方式进行,这固然能够深入掌握它们在具体原理,但容易陷入机械的、零碎的和公式化的解读歧途。历史过程是整体的、连贯的,因而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辨证法也应当是整体的、连贯的。所以要从整体和总体的角度出发,才能更加深刻、生动地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真谛。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语境中的“历史唯物主义”概念为我们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打开了思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的内涵应该包括本体论追求、认识论、方法论三者的统一。邓小平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的准确把握,表明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把“现实的人”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出发点,恩格斯把历史唯物主义称为“关于现实的人及其历史发展的科学”。因此,正确理解“现实的人”这个概念,对于说明人和社会的关系至关重要。那末,如何正确理解“现实的人”这个概念呢?我认为,关键是不要把它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割裂开来、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13.
本文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基本方法对青年确立科学人生观的意义。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分析了“人都是自私的”、“人的价值就在于人自身”、“共产主义理想渺茫”等错误的人生观念。  相似文献   

14.
讨论“以人为本”的目标取向和当代价值,应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在历史唯物主义视野中对“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进行理论阐述。人的全面发展是“以人为本”的目标取向,人的和谐发展是“以人为本”在社会主义阶段的当代价值。  相似文献   

15.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恩格斯指出,关于历史唯物主义本身的问题,从分工的观点来看最容易理解。这一富有深意的启发性论断为拓展和深化历史唯物主义研究,开掘并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的当代价值指明了一个重要视角即分工的视角。在“国民经济学批判”和“蒲鲁东批判”的基础上,马克思揭示了分工的本质并彰显出分工的社会关系内涵,从而赋予分工以透视现代人的生存与现代社会变迁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证了社会主义制度作为手段是由目的一手段本身的性质所决定的,也是由历史唯物主义的原理所决定的。针对“社会主义制度目的论”者的责难,认为强调社会制度作为手段具有可选择性,与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并不冲突;这不仅不会动摇人们的社会主义信念,相反更有利于坚定人们的社会主义信仰。  相似文献   

17.
一、人的“活动”及其方式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课题 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之时,特别重视人的“活动”、人的活动方式问题。他们讲:“我们的出发点是从事实际活动的人。”①因为人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衣食住等)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②,所以,马克思恩格斯将“现实的个人、他们的活动和他们的物质生活条件”看作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也看作历史唯物主义的,“第一个前提”③。  相似文献   

18.
人民至上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成果,是历史唯物主义发展的新的里程碑。人民至上是对马克思“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思想的践行和发展。“每个人的自由发展”贯穿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始终,是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最高价值诉求。“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具体体现是人民至上。人民至上是“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思想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相结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结晶,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内涵。人民至上具有实践性、历史性和超越性的特征,彰显历史唯物主义的本真和创新精神。  相似文献   

19.
“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思想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出发,论述了先进文化的本质内涵和前进方向,指出,加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要做好四个方面的工作。  相似文献   

20.
社会精神生产的基本涵义和主要特点万光侠社会精神生产是社会实践的一个重要方面,是马克思阐明的“全面生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生产问题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重要问题。然而迄今为止国内绝大多数哲学教材,都没有把精神生产作为独立的范畴纳入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