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中美关系决定着21世纪国际政治走向和全球体系的和平与稳定,妥善处置中美关系对中美两国乃至世界而言均有重要意义。以2017—2018年中美两国民众世界观调查为主要依据,详细分析中美两国民众心目中的两国国家形象以及对彼此国家的认知状况,发现两国民众在对彼此国家的关注和了解程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对彼此国家的认知途径与报道满意度方面趋同。此外,在认同彼此国家大国形象的基础上在国家好感度、国家领导人好感度以及两国政治与公共外交形象等细分领域也存在明显分歧。而民众对一国是否感兴趣、是否了解以及民众受教育程度、收入水平和国际新闻接触率是影响民众国家形象认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3.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中国“他者”形象的塑造,是随着自身的需要而不断变化的。随着中国的崛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在采用“和平演变”方式把中国变为“我者”的企图失败后,为了遏止中国的崛起与发展,把中国变为“他者”,采用贸易战的方式进行打压。受挫后,竟罔顾事实,指使郑国恩(Adrian Zenz)之类的所谓“学者”,杜撰所谓中国新疆存在民族灭绝、强迫劳动等侵犯“人权”问题,其实质就是借打新疆牌,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并最终达到遏制中国崛起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移民作为一种“非常态”的历练,成为70后新移民女作家成长的重要契机.细读70后新移民女作家的网络散文,发现其有着鲜明的代际特点和自觉的性别意识,它反映了移民在异国他乡飘零、精神无所可依、文化断裂又重组、人性分裂的生存状态,从多层面解读了70后新移民女作家作为被时代裹挟的个体的人、多时空坐标上跨“边界”的人是怎样在历史的必然与生命的偶然间完成自己的精神成长的.  相似文献   

5.
侵华战争时期,日本军部派出的"笔部队"作家创作了"他者"这一歪曲和丑化中国人的形象,妄想以此掩盖其侵略战争的罪行和美化日本军队."他者"是法西斯军国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日本作家干预和渗透的社会集体想象物,有深刻的文化根源.其时,日本国内的女权主义者,在整个民族疯狂于国家主义的时空下变节、转向,以此获得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的畸形提升,建立在狭隘的民族主义意念内的妇女解放观与军国主义达成了共谋.日本近代著名女作家林芙美子的人生经历代表了日本女权主义变异的缩影.侵华战争时期,林芙美子放弃了自由主义个人奋斗的思想转投军国主义,多次身负官方使命前往中国战场采访报导,成为侵华战争的积极协力者.文章以林芙美子寓华期间创作的描写南京沦陷的小说<运命之旅>为例,分析了侵华文学中"他者"形象的成因及日本女作家的战争观.  相似文献   

6.
新移民如何顺利融入主流社会始终是加拿大致力解决的问题.布迪厄尔的文化资本理论认为,人们在教育领域的投资与其在劳动力市场的地位息息相关.尤其在加拿大这样的移民国家,文化资本实质上成为衡量新移民社会地位的直接标志.加拿大华人新移民的遭遇却反映出一种文化资本维度下的排斥理论.该理论在华人新移民身上主要有三种表现方式:自我淘汰、过度筛选和贬值废黜.无论何种方式都对华人新移民同主流社会的融合造成障碍.  相似文献   

7.
本文从对话的视角考察李绍明的学术特征,通过补充圜局的方式,彰显他与不同时代他者的对话关系.文章提出,李氏的学术观点处在中国天下式国家转型的时代思想之流中.  相似文献   

8.
9.
简·奥斯丁小说两性之爱的描写,实际上体现着对自我的理解。自我是在关注"他者"需求基础上的理性选择。女性长期以来的"他者"地位的矫正,应是在尊重现实和历史的基础上的自我实现。女性的自我,一位女作家的自我,是在坚定地捍卫自我意识的前提下,与周围的"在者"进行精神情感交流而实现的。这正是奥斯丁小说的女性话语的人文道德性和优雅。  相似文献   

10.
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云南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为族群关系研究提供了典型的案例。本文以当地普米族、藏族家庭庆祝火把节、春节等节庆的场景为材料来说明当地族群之间存在若有若无的边界。田野经验表明,香格里拉地区的族群关系具有两面性,一面是他们彼此之间在社会生活中表现出的混融,另一面则是不同族群在某些特殊情况下展现"自我"与"他者"的区分,而在更大的仪式场景下会整体呈现族群之间这种辩证的关联。总体而言,本文试图以香格里拉的族群关系为例来审视既有的族群理论以及族群性讨论。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小说中始终存在着“自我”与“他者”的二元对立结构,因受到他人的制约,其笔下的人物难以完成自我建构,个体甚至因他者的入侵而走向异化或毁灭,这与拉康哲学中关于自我与他者关系的论述相契合.借助拉康镜像论、凝视论、他者论来解读张爱玲小说中自我与他者的关系,可深入发掘其笔下人物的自我建构过程,细致辨析张爱玲运用的“窥视”笔法,通过《传奇》增订版等具体个案分析他者欺凌与自我毁灭的二元构成.从拉康式精神分析的视角观照张爱玲创作,有利于多角度地深入思考张爱玲小说的精神内涵.  相似文献   

12.
从凌叔华的《古韵》、虹影的《饥饿的女儿》,跨越了20世纪从三四十年代到八九十年代的历史。海外华人女性作家创造的家族传奇在东西方经久不衰,西方人借此看陌生神秘的东方世界,东方人借此回顾历史和文化。这两位作家的自传体小说所呈现的家庭状态、异国情调以及书写技巧,既来源于自身独特的经历,也迎合了西方读者的阅读期望所创造的"中国想象"。两者的写作探讨了海外华人女作家写作家族传奇的规律,以及随着时代的演进,隐含在文本中的文化心态和文学传播技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3.
卡夫卡在《地洞》中描写了小动物因内在理性的不断思考与外在地洞的无从把握而时刻焦虑着,展示了自我的迷失与他者的注视这一矛盾交织的生命体验。小动物所处的主体性丧失与外物强力的生存迷宫这一生存困境颇似现代人受技术控制丧失主体性、心无所依的悖谬现实,两者有着同质的精神焦虑。因此现代人欲走出当下技术统治的异化现实,就必须厘清临界者的存在,认识到自我与他者存在的互为统摄性。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大量少数民族人口迁入城市,城市日愈面临多民族共处的问题。生活在城市中的各民族由于文化差异、利益矛盾发生着较为频繁的社会互动。我们可以努力促进积极互动,引导过激互动,化解消极互动,并通过政策和心理调适促进民族关系的良性发展及多元文化的形成。  相似文献   

15.
作为当代欲望主体理论的代表人物,萨特与拉康在构建和阐发各自欲望学说的过程中存在不少值得重视的相似之处。二人理论最重要的共性便体现为对欲望主体及其伦理地位的确立和彰显。而在正式引入欲望主体之前,萨特与拉康还不约而同地对自我进行了深入的批判性研究,由此澄清了自我相对于真正的主体即欲望主体的对象身份。此外,二人都认为主体问题不可避免地牵涉他者问题,欲望主体的地位只有在与他者的关系中才能真正得到奠定。另一方面,萨特与拉康在相关问题的论述思路与立场观点上所存在的微妙而关键的差异,由于恰恰体现了两套欲望学说各自的理论特色,因此同样值得关注。通过对拉康与萨特欲望学说语境下关于自我、主体与他者问题的探讨进行梳理、比较与反思,当代欲望主体的基本哲学处境将得以被勾勒。  相似文献   

16.
"五四"时期,乡土小说的产生、繁荣,是在西方文明这个"他者"的介入下,作家借用了"他者的眼光"来观照自身的乡土文化并诉诸文字的结果。乡土小说中普遍的"反叛与眷恋"的二重主题,反映出文化变迁中主体的矛盾冲突与调适过程。"他者眼光"实际上是一种借鉴异质文化以批判、完善本民族文化的启蒙视角。  相似文献   

17.
老舍用40余年的创作生动描绘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社会巨变,他塑造的妇女群像更是令人惊叹。考察老舍创作中的女性形象,既可以跟踪现代中国的发展轨迹,又可以透析出现代中国妇女的解放历程——个体成长与群体成长状态。从她们的成长轨迹看,妇女经历了"无我""小我""大我"三个阶段,每个阶段都有相应的自我认知以及由此引发的他者效应。探究老舍,就是探究一部现代中国文学史,也是探究一部现代中国妇女的成长史和解放史,甚至是一部中国社会的心灵史和革命史。  相似文献   

18.
以女性为对象的词话缘起于清代,至民国蔚为风气,成为新兴的词学批评分支。民国女性词话在当下尚未引起应有的关注,缺乏总体性考察与认知。作为批评主体的词话作者,其性别从属直接关系到词话的立场、批评方法、审美观念等诸多方面。从他者的角度切入民国女性词话,可以看到男性作者在词史文献方面的贡献,但他们并没有进行正统观念下的美学批评,仅以闺秀词视之。女性作者则体现出主体性的张扬,自我意识的高涨使得女性词话呈现出强烈的个人特征,同时开拓了女性词学的格局与视野。殊途同归,双源合流,民国女性词话的繁荣是两性批评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20.
将儒家伦理化约为差序格局,认为儒家伦理不能适应陌生人社会,这种判断只是关注了儒家的血缘亲情伦理和礼的差别性待遇,而没有认识到儒家伦理的多重维度。事实上,儒家在人与人之间、在自我与他者之间还建立了普遍性的关系伦理、交往价值理性和相与之道,这种伦理不仅对中国古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效,而且对中国现代陌生社会和陌生人处理自我与他者的关系也是有效的。通过儒家关系伦理和相与之道的多重图像就可以证明这一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