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定罪量刑情节若干问题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定罪情节和量刑情节各有其特征。一般而言,它们性质不同,作用各异;但有些定罪情节与量刑情节功能具有交叉性和双重身分性。在同一案件中,两次适用双重身分情节,并非是对一个事实的双重评价。法定情节与酌定情节在影响刑罚裁量方面,具有一致性和功能互补性:法定情节决定量刑的基本方向,酌定情节起补充和具体化作用,能决定具体刑度。对于多功能情节以及在多种量刑情节并存时,应当根据适当的原则和科学的方法进行具体处理。  相似文献   

2.
论定罪情节     
谢慧 《南都学坛》2000,20(1):84-85
定罪情节是决定被告人的行为是否决定构成犯罪的各种情况,犯罪构成事实是定罪的重要情节,但是,还要看其他定罪情节,主要有法定情节和酌定情节。只有这样,才能正确定罪量刑。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情节理论研究进行了简单的回顾与梳理,并结合现代语境中叙事文本的发展变化分析了情节理论研究的视域及其意义,指出情节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与开放性的概念,情节分析仍然是当今叙事文本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量刑情节单复数的判断应当围绕具体案件进行,其要旨首先在于量刑情节的界定问题。派生的构成要件不应作为量刑情节;在综合性构成要件中,只能将其中之一选定为构成要件,其他剩余的要件则转换为量刑情节。当量刑情节之间呈现结合关系、包容关系或竞合关系时,应当按单一情节对待;在一人犯数罪时,行为人的一次立功只能视为一个量刑情节,而行为人的未成年人身份及累犯情节应当按复数量刑情节对待。  相似文献   

5.
无论是对于刑法总论,还是对于刑法分论,情节犯无疑都是一个"麻烦的制造者".麻烦之一是,情节犯本身的界定就是一个长期聚讼不已的理论难题;麻烦之二是,情节犯在故意的认识内容、转化犯等方面都对现有的刑法理论构成了严峻的挑战,以至于人们不得不予以正视并设法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小说和民间故事中,经常出现人与异类婚恋,特别是凡间男子与异类女子婚恋的故事情节。所谓异类,乃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在现实视野中指动物、植物等,在神话视野中则指神仙鬼怪等观念性对象。论文在结构分析的基础上,把人与异类婚恋分为人仙恋和人妖恋两种,并探讨二者的异同。  相似文献   

7.
情节加重犯是指某罪的罪行达到情节严重或在基准程度罪基础上具备某 (些 )严重情节 ,造成的客观损害和表现出的主观恶性超出基准程度罪 ,从而依法适用加重程度罪刑单位的犯罪形态。立法模式优劣评定的最终依据在于人能够最佳使用哪种模式 ,或者说哪种模式能够最适合其所对应时代的人 ,我国的司法现状决定了明列式立法模式应是情节加重犯立法模式的最佳选择。  相似文献   

8.
从我国刑法规定的情节犯立法形式上看,情节犯在立法上存在若干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完善第一,规范法律用语,保持法律条文的统一性;第二,在刑法附则中对"情节严重"等概念加以解释;第三,加强立法解释,限制司法解释.  相似文献   

9.
论定罪情节     
定罪情节是指体现行为的客观危害和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及其程度,从而决定行为的犯罪性质以及罪行轻重的犯罪构成事实。根据其在定罪中的作用,定罪情节可以分为区分罪与非罪、此罪与彼罪、基本罪与轻罪(重罪)、共犯形态、停止形态和罪数形态六种类型。定罪情节与犯罪构成、量刑情节之间既有密切联系,也存在明显区别。厘清这些基本关系,对于准确定罪和公正量刑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0.
微篇小说情节密度的安排可浓可淡.情节"浓"的表现主要在三个方面完整性;曲折性;紧凑性.情节"淡化"的主要有三种情况一是选材不局限于情节完整的故事;二是采用跳跃省略、计白当黑的表现手法;三是叙写中穿插的非情节因素.相对而言,强化情节的小说更受欢迎.但情节的浓淡本身并无高低之分.  相似文献   

11.
情节的构成     
亚里士多德认为,悲剧的情节由开头、中间和结尾三个部分组成。但亚里士多德的情节观受到了现代小说实践的挑战。现代小说(如意识流小说)的开头、中间和结尾再也不是一个事件的开头、中间和结尾,也就是说,文本中的话语情节再也不是故事的情节。故叙事文本中的情节是叙事元素,以及由叙事元素构成的叙事序列的组合;不过,这种组合一定要排列有序,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相似文献   

12.
情节的定义     
"情节"是刑法学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但目前理论界尚未对刑法中的"情节"概念达成共识。本文立足于刑法学的研究语境,对具有代表性的各种"情节"概念进行了比较分析,指出了通说的弊端,在此基础上,提出并论证了恰当的"情节"概念:情节是体现行为人对刑法所保护价值否定意志程度的事实。  相似文献   

13.
莎士比亚在《李尔王》中使用了双情节的发展形式,这种多层次、多线索展开情节的艺术手法,使剧情更加紧张生动,扣人心弦,同时情节的多样化增加了该剧的悲剧色彩和感染力。剧中两条平行线索相互交织、互为补充,对表达主题也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大量自然情节的使用拓宽了文本的视域,使悲剧主题更具普遍性。本文旨在探讨这种独特的情节结构,...  相似文献   

14.
钢铁工业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本国面临的能源供应和环境污染等方面的压力,世界主要钢铁工业国家在节能环保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综合媒体6月21日报道,与世界主要产钢国钢铁工业的能源结构相比,中国煤炭所占比例高于其它国家,而天然气和燃料油的比重明显低于发达国家.  相似文献   

15.
将情节视为人物的事迹、历史和附属,这是"十七年"文学的基本观念。形成这种观念的主要原因有"五四"人文主义文学传统、高尔基的情节观、恩格斯的"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说和描写新的英雄人物的需要。这种情节观念影响了"十七年"文学的创作实践,也延伸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发展到极端就是将人物内涵极力紧缩的"三突出"和将人物功能无限扩展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20世纪30、40年代,西方文学领域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对古代神话故事、戏剧情节的大量借用.本文以<奥瑞斯忒亚>与<苍蝇>作为典型范例加以比较分析,再由神话原型的意蕴谈起,探讨这类借用古代神话情节的剧作出现的主客观因素,进而揭示出情节借用作为一种创作思路在当代文学创作领域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对认同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儿童对于父亲及具有父亲一样身份的权威的认同。本文拟从弗氏之认同的角度对莎士比亚的悲剧《李尔王〉进行一种心理学上的解读,以期揭示李尔的女儿们和葛罗斯特伯爵的儿子们所表现出的忠诚与背叛等行为背后的心理流动的机制(在心理学上,个体的每一种现实活动背后都有一种相应的意识活动与之相伴随)。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两个方面探讨《西厢记》和《牡丹亭》的情节结构问题:一、从戏剧体制上:着重谈了《西厢记》对元杂剧的两个突破。二、从情节结构上:比较了《西厢记》和《牡丹亭》的特点。  相似文献   

19.
当代广告情节中存在着一个悖论:要更好地介绍商品,最好直接明了说清楚;要让更多的接收者阅读文本,则要少说商品,强化情节的趣味性.要解决这“既要凸显又想隐藏商品信息”的矛盾,必须合理地安排商品在广告情节中的位置.符号叙述学为研究此论题提供了适切的工具.根据商品是否直接进入情节,广告可分为悬念叙述型和表演叙述型.悬念叙述型广告把商品放在尾题中,创造了巨大的表达张力.依据商品对情节发展承担的不同角色,表演叙述型广告又可区分为动力叙述型和静力叙述型.这三种广告类型往往服务于不同的广告目标.  相似文献   

20.
现行刑法采取的刑事处罚情节与行政处罚情节的区分方法有较大的模糊性。只有对构成要件进行实质解释,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刑事处罚情节与行政处罚情节的区分问题。构成要件的实质解释包括三个步骤:排除根本不侵害法益或者具有社会相当性的行为,排除情节轻微、社会危害性尚未达到值得科处刑罚程度的行为,判断有关行为是否值得处以所涉嫌罪名的法定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