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国心理学界对于"认知"和"认识"术语的涵义、关系及运用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文章尝试从语义学角度对这两个术语进行分析,认为"认知"和"认识"术语都可以用于表征个体的感性反映活动和感性反映活动结果,"认知"概念不适宜于表征个体的理性反映活动和理性反映活动结果,而"认识"概念则适宜于表征个体的理性反映活动和理性反映活动结果.所以这两个概念术语在运用中存在着相同性和差别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汉语中"虎"字组成的相关短语和句子的归纳,对有关"虎"的隐喻加以简单分析,从认知角度分析其隐喻义的成因,从而对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概念做进一步理解.  相似文献   

3.
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分析,歌唱的感性认识阶段与理性认识阶段,即感知和认知两个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要提高歌唱表演水平或声乐科研水平必须正确认识两个阶段的关系,既要重视实践,又要强调理论认识.  相似文献   

4.
5.
英语"花园小径句"是一种局部的语言歧义现象,涉及多方面的因素.国内外许多学者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现象的成因作了种种讨论.本文拟从语义、句法、语用和认知等多方面的因素着手,结合认知和心理语言学对"花园小径现象"的研究成果进行归因分析,并尝试对这一有趣而复杂的心理现象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6.
鲁迅对于"革命文学"态度的转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在其倡导初期,鲁迅对之表现出极大的踟蹰,并同倡导者的围攻进行论争。但随着倡导者"挤"他看了几种科学的文艺论著以后,他终于对其有了正确的认识并给予高度评价。文章对鲁迅思想的这一转变及如何评价这一转变加以论述。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汉语"杀"和英语"kill"的意义领域比较,以期揭示它们众多义项的隐喻拓展轨迹和隐藏在语义转移现象背后的人类心理和认知规律.比较结果发现,这一组对应词实际上存在诸多的不对应.  相似文献   

8.
认知方式是一个心理学的述语,用来描述一个人观察、感知、组织、分析、回忆其经验或信息时所表现出来的特殊方式.认知方式可分为场独立和场依存两种.场独立使人具有重建结构的能力,场依存使人具有社交能力,二者以不同的方式促进外语习得.外语习得不仅涉及到语言分析能力和重建结构能力,而且涉及在实际交往中的语言交际能力,因此学好一种外语必须两种能力都具备.  相似文献   

9.
“差不多”与“差点儿”是现代汉语的常用词,沈家煊从语用学的角度解释了两者在分布和语义结构上的差别,但没有揭示两者语用差异的根源。两者概念结构的对比以及认知过程的格式塔策略可以解释,为什么“差不多”不可以用于否定句,而“差点儿”则可以;为什么“差不多”的被修饰成分可以是名词类,也可以是动词类,而“差点儿”后面却不能接名词类成分;为什么“差不多”的被修饰成分可以是人们所期待的,也可以不是人们所期待的,而在中性语境下,“差点儿”所修饰的一般是人们所不愿看到的。  相似文献   

10.
隐喻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而且是一种思维方式,是一种重要的、帮助人类更好、更清晰地了解外部世界和内心世界的认知工具。在英、汉语言中,采用隐喻、特别是概念隐喻表达“爱情”的语言形式比比皆是。英、汉“爱情”概念隐喻的异同是由人类相同的身体、相似的物质经验以及英、汉文化差异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她爱做针线活”及相关句式的认知语义分析,试图找出可以充当两个动词紧密相连的连动式中的前一个动词可能具有的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2.
在翻译活动中,原作历经第一读者(即译者)和第二读者(即普通读者)的两次阐释和解读,尽管都是读者对作品的解读,但是第一读者和第二读者的解读是不同的。本文从三个方面(个人风格、社会因素和读者对译者的约束)论述了这种不同,认为正是在这种阐释和解读中,文学作品的意义才得以挖掘,文学作品才具有永恒的魅力。  相似文献   

13.
在英汉或汉英翻译中,常常注意到的是差异比较明显的词汇或语句,而一些看似熟悉的词往往被先入为主的印象误导,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成为翻译中的陷阱.结果在不考虑文化差异、上下文关系和词汇色彩细微差别时被错误的理解与翻译,影响了译文的质量.本文从认知心理学和完形心理学的角度出发,强调整体把握原文精神,再对细节,特别是涉及文化、上下文、词色等细微之处仔细推敲,努力使译文贴近原文,反映出原作的风貌.  相似文献   

14.
15.
16.
英语"UP"和汉语"上"的空间隐喻对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认知语言学认为,空间隐喻是一种意象图式隐喻,它将作为源域的空间概念投射到抽象的目标域,是给一个概念空间意义。在所有隐喻中,空间隐喻对人类的概念形成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许多抽象概念都必须通过空间隐喻来构建。因此,空间隐喻在帮助人们理解许多非空间概念上起着重要的作用,常被用来构建范围、状态、数量、感观、时间和社会等级等抽象概念。  相似文献   

17.
18.
面对个体数量众多、情况极度复杂的古汉语词汇系统,根据语言事实调查和认知语言学理论,从“以人为本”的研究思路出发进行汉语历史词汇学研究,首先对围绕人体部位及其各种重要经验而形成的概念基础之上的词汇加以研究,进一步研究这些词汇指称功能的扩展情况,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研究工作。  相似文献   

19.
"定冠词+名词"的认知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指出“定冠词 名词”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介绍了认知语法和心智空间理论对这一结构的研究。指出这一结构的形成源于交际双方的互动,并且在听话者的大脑中有较高的可及性,使其付出较小的认知努力就可以获得较多的信息,同时,这种可及性的程度是不同的,并构成一个连续体。  相似文献   

20.
仅仅关注知识及其结构的获得,而忽视智力技能获得和认知态度学习的接受式的认知,本身不是认知活动的内涵.那种单向知识传递的传统的学科课程论在20世纪面临激烈批判的根本原因,在于它忽视了教学过程中的智力技能的获得和认知态度的学习.本文从实践中碰到的一个小例子谈出了关于目前课改的大道理,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