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 毫秒
1.
王充易学思想简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涛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41-45
王充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思想家 ,同时也是易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论衡》多引《周易》以证其说 ,并借助《周易》和易学推出自己的思想主张 ,这突出表现在其天道观、人生价值观、历史发展观等方面。本于《易传》的太和、中正思想及汉代易学的中和理论 ,王充将实现社会和谐乃至天人整体和谐作为自己的最高理念。在治学宗旨和风格方面 ,王充的儒道兼综、诸子百家并治 ,则是对《易传》百虑一致、殊途同归之旨的继承和发挥。王充的易学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启示和影响了后来的魏晋玄学特别是王弼易学 相似文献
2.
吴从祥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3,(1):61-65
王充对魏晋经学产生了不少影响,这在王肃经学中得到典型的体现。王肃之父王朗在会稽任职时获得《论衡》一书,王粲将《论衡》一书带至荆州,王肃之师宋衷与王粲同为荆州学派代表人物,因此王肃接受王充思想影响是很自然的事。王肃以求“实情”的治经态度对当时盛行的郑玄经学作了辩证地批判,这种治经态度和批判精神当多得益于王充。王充是东汉时期反对谶纬的健将,王肃亦反对谶纬学说,在经注中常对感生等现象作理性化的解说。王肃经注具有平易质实、简洁精炼的特征,这种风格与王充文学主张与文章风格等的影响有不少关系。 相似文献
3.
同性恋者身份认同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性恋者认同自身的同性恋性身份,不仅意味着将生理欲望指向同性以及具有特定的性行为方式,还意味着认同与同性恋性身份相关的角色和行为规范。"同性恋身份认同"既是同性恋研究的重要内容,也是确保同性恋人群健康成长、社会稳定和谐的一个重要方面。文章对国内外近20年来关于同性恋身份认同研究的学术论文和专著进行梳理和分析,从相关概念、自我认同和社会认同角度出发,概括了同性恋身份认同研究的基本情况和特点,总结归纳了相应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指出目前研究特别是国内研究对于同性恋的社会认同部分的缺乏等问题,提出未来研究应该更多转向探讨同性恋身份的社会基础和支持手段,探讨社会认同机制以及社会认同与自我认同的互动、农村同性恋社会认同过程等方面。 相似文献
4.
陈坚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2(3):53-58
国内学界一直将东汉思想家王充界定为是唯物主义者和无神论者。但是,从王充唯一流传下来的著作《论衡》来看,我们既不能说王充是唯物主义者,因为他至少是相信为唯物主义所反对的“命定论”;也不能说王充是无神论者,因为他只是在以一种有神论来反对另一种有神论而已。确切地说,王充是一位逻辑主义者,因为他在《论衡》中主要采用了逻辑分析的方法而不是思想分析的方法来进行说理论证。总之,就《论衡》而言,王充根本无意于要在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间以及无神论和有神论之间作出抉择,他只是非常朴实和认真地对当时流行的被他认为是“虚妄不实”的言论进行逻辑上的驳斥,即揭露这些言论在逻辑上的自相矛盾。 相似文献
5.
6.
李菊花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13,(3)
《星期六》是英国当代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第九部小说,小说出版后广受评论界的关注.小说主人公贝罗安医生一方面显示出英国人身上特有的民族优越感及自豪感,英国仍然是一个崇尚理性、井然有序、等级森严的地方;另一方面其生活环境和工作环境却充满了欧洲风味和美国气息,强烈地冲击着他的传统文化身份,使他面临着“我是谁,我该成为谁”的身份认同困境.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在俄罗斯一直深受关注,中国古代杰出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其学说和思想发展,自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传入苏联之后,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具有一种“打破束缚,走向现实”的现实意义。虽然中苏关系在这七十年间不断地变化,但是基本没有影响到王充研究在俄罗斯的传播与影响。通过介绍王充思想与学说在俄罗斯的影响与传播,可以丰富中华文化“走出去”战略方针的现实意义,更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俄罗斯汉学界对中国传统古典杰作的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农民工在城市生活追求上,已从第一代农民工维持物质生活的基本动机,转向自我身份认同等方面的第二性动机。然而,新生代农民工自我身份认同模糊化倾向却日益突出,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采用多分类回归和交互分析方法,考察哪些因素会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结果发现,健康状况、心理压力、工作经验、技术级别、居住环境、社会排斥、工资和年龄显著影响新生代农民工的自我身份认同。在此基础上,从心理健康、社会资本、生活环境和社会排斥四个方面提出旨在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合理界定自我身份等的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9.
身份研究经历了从先验先知、主体内省到社会论的裂变与转型。身份认同是一个动态的社会建构过程,多重自我表征身份构建的理论有多种,其中类化、认同与比较是身份构建的基本环节。一体化叙事行为缩短了自我认知与自我身份构建之间的距离。自我身份构建的基本途径是叙事,自我叙事是自我身份构建的核心。从自我主观印象到形式化的描述不仅对叙事是必需的,而且是自我认知阐释的方式。基于社会互构论,采用质性分析的方法,从叙事、自我、身份进行三维重构,探索叙事在自我身份建构与认知过程中的效用。研究发现:社会认同影响自我身份认知,自我认知通过自我叙事、心理叙事和伦理叙事得以展现;离散的事件通过自我叙事构建完整的生活;自我身份建构通过有效的叙事系统完成。叙事视角的语言学概念将叙事的事件、行为、人物和相关情况与叙事者观点联系起来,叙事视角对深度分析事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身份认同与中国外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成付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1)
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中国国家实力有了巨大的提高,同时,西方国家越来越多的对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提出质疑。本文从认同理论出发,阐述身份认同,即中国发展中国家身份对中国外交的重要性。同时,提出适合中国的不同身份,以谋取国际社会对中国的认同。 相似文献
11.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17,(1)
个人认同通常分布在单一身份认同到叠合身份认同两端之间。不同身份认同状态决定着人们的行为选择和重大的社会后果。人们在认同行为中既能够获得一定的收益,也需要付出相应的代价。民族、宗教群体以及民族政策、宗教政策通常会改变人们在认同上的收益和代价,从而决定了不同的认同状态。中国当前的民族政策和宗教政策有一些内容不利于叠合身份认同的形成,有必要进行调整和改革。 相似文献
12.
于冬云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143-156
海明威在《老人与海》中讲述古巴渔夫圣地亚哥钓到大鱼又失去大鱼的悲壮故事。与此同时,在叙事进程中又插入他每晚都在重复的梦境——西北非海岸的和谐美景。古巴和西北非海岸两个叙事空间一实一虚,彰显出西班牙移民圣地亚哥身份认同的复杂多重性,也透视出海明威本人在前现代与现代、“美国性”与“他者性”之间的身份认同的多元复杂性。圣地亚哥梦中的西北非海岸,是海明威通过文学书写建构的审美乌托邦,借以寓托他内心深处对前现代世界的眷恋,抵制美国现代化、都市化对个体的同一性操控和异化。 相似文献
13.
王亮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9(1):104-110
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是国家建构和失地农民自我反思性建构的一个互构的过程。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身份认同大致经过三种类型。这三种类型的身份认同的变迁,折射出影响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两种因素,即国家的结构性建构和失地农民自我的反思性建构二者的演进和变化脉络。透过失地农民身份认同的演进变化,也反映出我国国家和农民关系的演进变迁。 相似文献
14.
阿来:边缘书写与文化身份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建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2):126-129
生理和文化上的双重混血造成了阿来文化身份的边缘化,给他带来了文化身份认同的危机。借助于文学这种对话方式,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文化边缘人的阿来是如何摆脱危机,建构文化身份认同历程的。 相似文献
15.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6)
身份和身份认同是一切文学中不可避免的主题,其多种表现形式常常带有不可避免的政治性。本文讨论身份与身份认同在文学中的表现,以及女性主义、后殖民主义、文化研究等当代文学批评关于身份问题的利用,从身份认同、身份危机、身份建构和身份叙事等方面探讨文学中的政治问题。结合对法侬、奈保尔等后殖民知识分子和作家对经典作品中的人物以及身份在批评理论中之挪用的分析,指出身份本身就与社会、文化、民族、种族等重大问题不可分割,与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不可分割,因此本身就具有政治性。 相似文献
16.
吴扬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5):85-87
鲁德亚德·吉卜林以自身独特的人生履历、在其文章中显著的说教风格及其跟殖民主义之间所保持的万般联系,使他逐渐成为英国文学领域里一位争议性的作家。其作品《丛林故事》作为他短篇集中有着最大影响力和流传范围的最广的动物题材小说,综合性地体现了他的创作主体与理念。从表面而言,该小说是一部既有趣又新奇的动物故事集,然而从表象之后的深层次来看,却包含作者对于两种文化影响下自身身份认同的困惑。 相似文献
17.
宋元易代之际,世家大族的文士因躲避战乱而离开根基深厚的家乡,在地方迁转与朝代更替的双重变动中,面临着如何安身立命的思考和身份的重新认同问题。宋末举家迁居湖州的陵阳牟氏是文人世家的代表之一。牟巘、牟应龙父子在由蜀地入江南、由宋入元的迁变中,对自身地域身份、政治身份与文化身份的最终选择都受家族因素影响。在地域身份上,牟氏父子坚守“蜀士”标签而扎根异乡;在政治身份上,父为遗民、子仕新朝,在持守世族政治伦理与谋求家族持续发展之间寻求平衡;入元以后,远离政治中心与家族根基的牟氏父子以兼通浙学和蜀学、融贯经史的学者与文章大家身份,成为凝聚江南文士群体的交游中心与领袖人物。故宋世家文人与异乡和新朝达成和解认同的过程,与宋元之际江南文脉、华夏文明的承传和交融进程相伴随。 相似文献
18.
<自纪篇>是<论衡>的最后一篇,也可以说是王充的自传.文章记叙了王充的籍贯、家世、成长经历、性格,以及写作<论衡>的原因、目的.从文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位孤高自傲的知识分子形象,王充对世俗的反驳反映了一名知识分子的"不平而鸣",显示了为捍卫理想不懈论争、永不妥协的精神,这对我们理解<论衡>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这种精神贯穿全书,我们亦可更感受到书中充满愤激与抗争的情感. 相似文献
19.
20.
王燮辞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22,(2):74-79
作为人民教师专业身份,民办幼儿教师感受到无尚荣光;作为民办幼儿教师,又感受到专业身份的纠结.民办幼儿教师职业地位较低、职业声望较差、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相对较差、经济收入偏低、情绪情感体验较差是其专业身份纠结的原因.通过重塑对民办幼儿教师的专业身份公共认同,提升专业能力、增强专业自信,提升教育情怀、丰富专业情感体验,规范专业行为可有效应对其专业身份纠结.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