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常的社会秩序、协调稳定的社会关系是社会生存和发展的需要,而这种正常社会秩序和关系的建立,则需要由社会规范对之加以调整和控制。社会规范是人类活动的规则、标准,是在人们共同生活的需要基础上,在长期沟通协调人们之间关系的过程中引伸概括出来的行为模式,它是社会控制的主要方式。社会规范主要包括习俗、道德、宗教、法律、纪律等规范,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社会规范体系。社会规范体系有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这些规范是依次按历史发展顺序先后产生出来的。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发展,满足人们不同需要  相似文献   

2.
集群行为是一种在激烈的互动中自发产生的、无指导、无明确目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制约的众多人的狂热行为。为及时预防、控制大学生集群行为的不良发展,在大学生集群行为的心理机制分析研究的基础上,探讨对大学生集群行为的控制与引导,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舆论在社会中的作用主要有四个方面。一、中介作用。社会舆论和社会心理一起构成社会规范与规范行为之间的中间地带,而社会舆论又处于社会规范与社会心理的中间位置,所以社会舆论在社会生活运行中具有明显的中介作用。社会组织通过舆论宣传自己所建的经济,政治、法律制度的合理性,引导人们自愿地遵守社会规范;而社会公众通过舆论反映自己的意见,影响社会道德、风俗、信仰,使社会规范成为自己所能接受的东西。二、摸拟作用。  相似文献   

4.
以往研究大多发现公平感来自于社会地位或社会比较。与此不同,本文认为人们对于不平等的理解塑造了公平感,互联网可以改变使用者对于不平等的归因进而影响其公平感。基于中国社会状况综合调查2019(CSS2019)的数据分析,发现人们的公平感并不完全由客观不平等状况决定。人们对财富分配不平等的归因方式同样塑造着个人的公平感。相对于不上网的群体,使用互联网的人公平感更低,一方面因为互联网上负面信息更多,让使用者产生不公平的感觉;另一方面互联网使个人更倾向于对社会成就做外向归因。对于上网群体内部而言,使用互联网进行娱乐、工作学习无法提升公平感,但如果把网络作为信息获取的渠道则会降低公平感,大多数人上网都是为了娱乐与获取信息。  相似文献   

5.
当下的中国政治、经济、文化各个领域都在发生转变。道德观念和道德运作方式也有新的变化。道德观念的变化已引起了人们足够的注意,而人们对道德运作方式的变化却关注甚少。至于从道德运作方式的角度去看待道德现状的就更少。道德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社会规范,如果只抽象地考察道德观念而不着重道德运作方式的状况,我们便很难对道德有一个正  相似文献   

6.
儒家经济伦理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济伦理是人们在现实的社会经济中产生,并对社会经济活动进行评价和制约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规范.它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指直接产生于人们的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中的道德观念,如中国古代商业活动中的“勤劳节俭”的观念.现代市场经济中的“公平与效率”的观念;二是指人们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的道德评价.各个时期,各派思想家对经济活动和经济行为有各种不同的伦理评  相似文献   

7.
<正> 改革的洪流正在冲击着我们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汹涌的浪潮正以前所未有的气势,拍打着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堤岸。源远流长的文化,世代相传的人伦之理,积淀在人们的心灵深处,形成了中华民族传统的道德观念。毫无疑问,这些传统的道德观念,至今仍然影响极深。但目前,传统道德观念在改革的大潮中,已不可避免地面临着新的道德观念的严重挑战。笔者认为,这种挑战,就其广度和深度来说,主要表现在以下十个方面: 一,在传统的道德观念看来,道德的作用或社会功能就在于规范人、约束人。伦理学教科书中,也把道德定义为“按照一定社会、一定阶级的要求来约束人们相互关系和个人行为的原则和规范的总和”。在这种传统的观念之下,对于个人来说,体现为约束自已、禁锢自己的行为,如节制、忍耐、谦卑等被视为美德,而自信、自尊、顽强、独立感和进取精神等方面的品质,却往往不能受到道德上的褒奖和鼓励。近年来,随着人们认识的发展,这种传统的道德观念已明显地受到来自新的道德观念的冲击。  相似文献   

8.
从众是人类社会的普遍现象,是社会成员的观念、行为之相似性和一致性的基础和表现形式,是社会规范与社会秩序得以形成和维持的重要前提,是社会生活正常运转的重要机制之一。在社会心理学中,“从众”一词通常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放弃自己的本来主张,改变自身的态度或行为,而与大多数人保持一致。一、从众的类型、性质和功能  相似文献   

9.
所谓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内大多数人在观念、道德和行为规则三方面彼此形成的共识.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养医院职工建立起一种新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医院精神,把职工的发展前途与医院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0.
所谓医院文化是指医院内大多数人在观念、道德和行为规则三方面彼此形成的共识。加强医院文化建设,就是要通过树立“以人为本”“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培养医院职工建立起一种新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和医院精神,把职工的发展前途与医院的建设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11.
非理性主义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评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源于西方的非理性主义对处于社会转型期的中国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着复杂的影响.非理性主义打破了传统理性主义的主客心物的思维方式,以人的存在为出发点,确立人在世界中的独特地位和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但它过分强调人的感性欲望,贬低人的社会性,必然导致个人行为和社会规范相抵触.因此,对非理性主义进行客观的价值评析就显得十分迫切且重要.  相似文献   

12.
纵观我国的社会,大多数的家庭都能够遵守法纪,崇尚道德,因而尊老爱幼、夫妻和睦。但也有不少家庭,由于缺乏法制观念和道德观念,在家庭关系的处理上常常出现违法的或不道德的行为。有些人更是十足的法盲和德盲,根本不懂得任何一种家庭关系都毫无例外地要受社会主义法制的约束;也不知道家庭中的一切行为,必须以社会主义道德  相似文献   

13.
阴律即阴间律法或因果报应规律,在中国民间存在于民众的观念之中,有着较为广泛的信仰。从法社会学的角度看,阴律具有法的性质,并对人的行为有着重要的指引、预测、威慑和教育等规范作用。阴律规范的构成是非常明确的因果模式,由行为模式和法(阴律)后果构成。和其他社会规范相比,阴律规范的特点显著,激励效果独特,可以有效地弥补国家法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行为冲突只是社会冲突的表面现象,而行为各方所依据的社会规范之间的冲突.以及由不同社会规范所保障的利益冲突才是纠纷发生的根本原因.正因为规范多元和利益多元,人们用以解决纠纷的相关途径和方法,均不过是在寻求不同规范之间、不同利益之间的协调与平衡.故而人们在社会纠纷解决中最终所能实现的也只是纠纷双方大致能够接受的结果.  相似文献   

15.
将共同危险行为向共同侵权行为看齐的旧定位并不妥当,因为共同危险行为人之间没有意思联络,对其妥当定位应是分别侵权行为。共同危险行为的定位革新能够理顺数人侵权行为的内部逻辑体系,脱绑共同侵权行为与连带责任的必然关联性,并区分逻辑意义上的连带责任与技术意义上的连带责任。共同危险行为的定位革新具有重要的立法价值,不仅可以弥补《侵权责任法》第10条的不足,对我国司法实践也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6.
<正> 社会规范是调整人们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是一定社会对社会关系和人际互动规律性的认识和概括.它包括习俗、道德、宗教、法律、纪律等规范.人的行为除了受制予自然、物质条件,还要受到文化规范的制约,社会规范是社会对个人行为和思想发生规定和影响(亦称社会控制)的重要手段.所谓契机是指事物发挥作用的关键.社会规范对人们行为如何发生规定和影响?其发挥作用的内在契机又是什么?本文试图通过对社会规范的逐层剖析,说明其发挥社会控制作用的内在契机是隐含其内的价值规范. 、  相似文献   

17.
"经济学帝国主义"是上世纪60年代以来出现的重要趋势,法经济学是法学和经济学联姻的结果。传统法经济学存在"法律中心主义"的色彩,只关注了国家立法,没有关注对社会秩序形成具有更大意义的社会规范。近二十年来,社会规范研究成为法经济学者关注的热点。社会规范是人们行为的规律性,违反就要受到社会制裁。理性选择理论仍然可以作为解释社会规范的分析范式,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的信号传递模型可以恰当地解释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18.
实在是指实存的与可能存在的东西,社会实在指人赋予对象某种功能的社会实在部分。社会实在一经形成就具有社会意义并能共享,但社会共享意义存在差异,人们在求同存异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帮助人们理解社会规范。社会规范在个人与社会共生过程中形成,社会规范形成后便以整体与结构的形式存在且独立于个体并强加于个体,而个体通过反思可以建构社会实在,并完善社会规范。个人习得社会规范依循强制遵从、自觉遵从和自愿遵从三个阶段,达到习与性成。  相似文献   

19.
杨道宇 《中州学刊》2013,(1):127-131
"实践智慧"在其发展过程中显现出自身的多面孔,这些面孔共同建构了实践智慧的真实意义。规范取向的实践智慧认为,人的行为是否明智取决于它是否符合内在的道德德性或外在的社会规范;技术取向的实践智慧认为,人的行为是否明智取决于它是否能够有效地达到既定的行动目标、能否有效地控制自然和社会;生命意义取向的实践智慧认为,人的行为是否明智取决于它是否能够帮人找到生命存在的意义,不仅包括行动者的生命意义,而且包括周遭生态的生命意义。以上三种取向的实践智慧再现了西方实践智慧的七张脸孔:道德德性取向的实践智慧、契约论取向的实践智慧、政治技术取向的实践智慧、科学技术取向的实践智慧、修辞术取向的实践智慧、存在主义取向的实践智慧、生态学取向的实践智慧,它们共同构筑了实践智慧的历史和理论。  相似文献   

20.
民间“私了”现象的法理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私了”是广泛存在于民间社会的一种纠纷解决机制,这主要归根于民间社会规范的大量存在。在民间社会中,民间社会规范所起的作用,是国家制定法无法替代的,因此出现了法律一元主义和法律多元主义的分歧,二者基于不同的立场对民间社会规范采取了不同的态度。经验表明,国家法和民间社会规范遵循着各自不同的逻辑,民间社会规范的“地方性”特点更为突出,在乡土社会和少数民族地区尤甚。因此,一味对“私了”现象强行打压和限缩是无效的,必须对其进行合理的规制。司法过程便成为合理规制“私了”现象的最佳通道,经由这一通道,国家法和民间社会规范才有可能实现良性互动和重塑,才有可能共同实现法的应然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