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战后日本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形成了一种被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查墨斯·约翰逊称为“发展导向型模式”的经济体制 ,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后发展国家为实现超常的大跨度工业化而进行的制度选择的后果。在这种发展导向型经济体制的运行下 ,战后日本以发展为国家的最高目标 ,不仅仅依赖市场价格机制进行资源配置 ,政府的作用也不仅仅局限于对市场失灵的矫正 ,而是通过更多的介入市场进行工业化的组织、动员 ,从而实现了一种世界经济发展史上少见的超常的大跨度工业化 ,并在 70年代中期完成了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  相似文献   

2.
莽景石 《日本学刊》2006,46(4):73-86
本文考察了日本近代以来工业化过程中的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的长期变动趋势,以日本为案例分析了经济增长、制度变迁、收入分配三个变量之间的关系,论述了日本在完成了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变的同时最终也完成了收入分配由不平等向平等转变的制度性原因,特别强调了其中宪政转轨的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3.
日本的经济发展与金融制度变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红 《日本学刊》2006,(6):94-104
金融制度主要分为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两种类型。后发展国家日本实行的是典型的银行主导型金融制度,这一制度安排对于有效配置稀缺金融资源、促进战后日本工业化赶超发挥了巨大作用。但是,随着日本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变的完成,其金融制度也面临着由银行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的问题。因为在经济赶超阶段有发达国家为样板,政府在制定引导经济符合政府战略意图的特定政策方面,拥有信息上的比较优势。通过对金融业的一系列管制,使以银行为中心的金融制度能够比市场更高效率地配置金融资源。而在实现经济赶超后,政府虽然逐渐丧失了这种比较信息优势,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拥有更高的效率,由此引致日本金融制度的变迁。  相似文献   

4.
战后,日本跨国公司随着国内外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下,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其各时期不同的发展、变化运动,匀勒了它战后发展的轨迹。本文拟就这一问题做一剖析。一、摇篮时期(1951——1965年) 这一时期,正值日本经济恢复和高速发展之际,经济恢复和发展需要大量资金,国内还未形成较大规模的“过剩资本”,日本跨国公司的发展还处于摇篮期。主要表现为规模小,对外直接投资额少,投资的部门结构技术水平低,日本跨国公司的主体是综合商社。  相似文献   

5.
《社科纵横》2016,(8):104-107
甲午战争后,在朝鲜出现了日俄争夺的局面,相继发生了乙未事变和俄馆播迁等重大事件。期间,福泽谕吉阐述了对朝鲜的认识,并为日本"改革"朝鲜积极地出谋划策。乙未事变发生后,其极力为日本在事件中的罪行进行辩解,并劝说日本贷款给朝鲜,希望以经济手段达到控制朝鲜的目的。俄馆播迁的发生则使俄国在朝势力进一步膨胀,面对这种形势其主张由此前日本单独"改革"朝鲜转变为可以同其他国家共同进行,并暗示日本不会放弃既定的朝鲜政略。此后,为达到缓和日朝关系、增强日本在朝影响力的目的,其又提出了向朝鲜移居日本人的"移民论"。这一时期,福泽谕吉的朝鲜观几乎自觉地追随了日本的对朝政策,对朝鲜表现出极端的蔑视。  相似文献   

6.
明治早期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国家的作用及其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从1868年的明治维新到19世纪80年代中叶开始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历经了一个大约20年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是日本建立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并为今后的发展奠定其政治基础的时期,同时也是日本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并为今后产业革命奠定其物质基础的时期。由...  相似文献   

7.
刘红 《日本研究》2004,(2):32-38
世界各国在工业化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一批老工业区,如德国的鲁尔区、法国的洛林地区、美国的五大湖、意大利的西北工业三角区等。日本在其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变过程中,主要形成了京滨、阪神、中京、北九州四个主要的工业区。以工业区为载体的重化工业战略的实施,对日本实现工业化、缩短赶超欧美的进程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作为“工业区建设和重工业化目标的实现——中(辽)日比较”课题的研究成果之一1 ,本文侧重于从微观的角度研究日本工业区建设中以银行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在日本企业制度建设和企业发展中所发挥的作用,以期对振兴辽宁…  相似文献   

8.
一、划时代的思想先驱今天,正当世界格局变动之际,回顾本世纪以来日本对外政策的展开,人们可以发现,实际上早在近代初期日本思想界就已经进行过国际政治战略的思考,19世纪初期到1868年明治维新为止的半个多世纪,是日本历史上关于日本未来发展战略争论最为激烈的时期。正是在这一时期,日本面临西方列强叩关的强大压力。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日本所处的国际环境从中世纪的东亚国际社会转变为全球性的世界环境,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外部环境的巨大变化,日本朝野在思想上都或早或迟地作出反应,研讨日本面对西方列强应予采取的措施,设计…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中国的高速经济增长是在农村工业化过程和已工业化地区二元结构中展开的。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将有2~3亿的劳动力要从农业中转移出来。而在已工业化地区,消费结构的转变给产业结构转变提供了强劲的动力。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产生了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和引进外来技术的强大需求,推动对外经济关系不断发展;同时,也对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表现在中国的经济体制、法制规范和人们在经济中的行为规范必须与世界经济接轨,中国的战略性资源将在更大程度上依赖于国际市场,从而给中国独立地实施产业政策也带来了挑战。  相似文献   

10.
徐飞 《日本研究》2014,(4):18-24
二战后日本的经济体制是以市场经济为基础的,同时辅之以政府利用规制手段干预经济、扶持产业发展。20世纪80年代后,受新自由主义思潮的影响,日本政府实施了放松规制改革,这一改革在小泉政府时期达到了高潮。然而,以美国为中心发生的国际金融危机,使日本开始反思新自由主义思潮影响下的规制改革,并在后危机时代对规制改革的目标进行了重新审视,谋求人民生活的安心和安全成为规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日本规制政策的转向说明:规制改革从制度供给向制度需求转变。另外,经济危机、地震等外部因素也影响了制度的动态变化,改变了制度变迁的轨迹。  相似文献   

11.
1955年至1973年的20年,是日本经济的高度增长期。在这一时期,无论是从国内情况看,或从它同世界经济的关系看,日本经济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这是日本经济经过战后恢复,登上世界舞台,获得史无前例的飞跃发展的时期,是为日本今天成为经济大国奠基的年代。本文旨在阐明这一高度增长期相当于日本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哪个阶段,并分析该时期对现阶段的日本经济具有什么样的影响。日本经济的高度增长期有什么样的特征呢?从  相似文献   

12.
日本战后初期的大规模制度转型,为国家治理提供了一个温和的威权主义的制度环境及收入分配平等的社会环境。在温和的威权主义的政治制度安排下,自民党与官僚长期结盟,从而形成了政党与官僚的二元治理机制。不仅如此,战后日本致力于完成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济的转变,决定了发展导向的国家治理目标。而且在工农业部门之间的资源转移过程中,超越特定的利益集团而使更广泛的社会阶层利益均沾。温和的威权主义的制度环境和收入分配平等的社会环境,在提高了国家治理能力的同时降低了国家治理成本,从而取得了在发展与公平之间保持平衡的国家治理绩效。  相似文献   

13.
战后日本建立的相异于欧美的、独特的金融体制 ,对促进日本经济的恢复和高速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日本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变的完成 ,特别是 90年代泡沫经济崩溃后 ,日本金融体制的不适应性逐渐凸现出来。日本政府曾于 70年代后半期至 90年代初期进行了渐进式的金融改革 ,然而收效甚微 ,1997年又出台了“大爆炸”式的金融改革。纵观这两次金融改革 ,将如何评价它们各自的地位和作用 ,两次改革之间又存在着何种区别及内在联系 ,本文对此尝试分析之。一、战后日本金融体制的特征  在一系列日本经济运行体制中 ,2 0世纪 5 0年代…  相似文献   

14.
中日经济关系与中国工业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中日经济关系对中国工业化的贡献中日经济关系包括中日贸易、日本企业对华直接投资、日本政府对中国提供的政府开发援助 (ODA)、中日政府科技合作协定、两国间官方和半官方以及民间的经济知识交流等内容。通过中日经济关系的发展 ,日本在向中国提供工业化所需的技术、资金、市场以及经验知识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一 )日本在向中国提供工业化所需的技术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日本向中国工业化提供技术的主要渠道有 :技术贸易、直接投资、日本对华ODA中的技术援助部分以及两国政府间的科技合作等。1 .技术贸易日本是中国引进技术的…  相似文献   

15.
国际分工理论与日本贸易模式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红 《日本研究》2003,2(2):1-7
在近代以来的世界经济发展史上 ,日本是唯一的成功地由后发展经济转变为工业化经济的非西方国家。在进行工业化发展战略及贸易模式选择上 ,日本并没有拘泥于西方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 ,而是在战后的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条件发生重大变化的局面下 ,形成了具有超前性的独特的工业化发展及贸易模式。解释日本战后初期贸易模式选择的一系列动因 ,成为本文关注的焦点。一、传统的国际分工理论  贸易在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促进作用。在西方 ,最早明确提出对外贸易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的 ,是 17世纪晚期重商主义代表人物托马斯·孟 ,他说 :…  相似文献   

16.
1974年日本经济危机后,日本经济步入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日本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并收到了一定的效果。一、经济步入转折时期的形势 1973年爆发战后最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后,1974年一1975年日本随之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从此,战后日本经济持续近20年的高速发展时期宣告终结,而步入了转折时期,经济开始低速发展。在1973年以后的日本工矿业生产发展中,出现了原油等原料、燃料价格飞涨,工矿业产品的成本急剧上升,设备投资大大减少、生产能力严重过剩;企业大批倒闭,大量工人失业;通  相似文献   

17.
迄今为止的中国现代化进程和实践表明,对国情的认识与把握是中国成功的基础与前提,这是“中国经验”的思想精髓所在。基于对国情重要性的认识,本文构造了一个新的基于产业结构演进的经济国情分类框架。应用这个框架,本文分析了经过20余年的快速工业化进程后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变化。分析表明,中国已经从农业经济大国转为工业经济大国,这意味着中国经济现代化进程进入了以实现由工业经济大国向工业经济强国转变为核心任务的新阶段。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要求选择新的战略,在技术进步战略方面,应重视战略技术的自主创新和加大基础科学研究领域的投入;在经济增长战略方面,要切实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发展重化工业也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在产业发展战略方面,三次产业要有新的战略使命和发展定位;在经济体制改革战略方面,要坚定不移地继续深化市场化改革。  相似文献   

18.
日本市场复归中的政府规制改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战后日本由后发展经济向工业化经济转变的过程中 ,日本政府实行了广泛的经济规制。日本政府实施的这些经济规制 ,不仅仅是出于补救市场失灵的考虑 ,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后发展国家的政府对产业进行保护、扶植的产业政策目的 ,也在很大程度上规定了后发展国家的政府与产业之间的特殊关系 ,可以从理论上归结为政府对市场的替代。作为东方的后发展国家 ,无论在战前还是战后 ,日本都不是像欧美国家那样待各种条件成熟后再自然进入发展过程 ,如果没有政府对市场的替代 ,仅仅依赖市场价格机制的自发力量 ,至少在时间意义上将难以实现超常的大跨度…  相似文献   

19.
一、日本的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构想的演变  日本是最早关心区域经济合作的国家之一,但在不同时期其侧重点又有所不同,其对区域经济合作的战略构想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是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时期。随着日本经济的高速增长,日本经济的发展面临着许多问题,而其中的四个问题使日本对区域经济合作产生了关注:一是日本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国际市场条件日趋恶化;二是日本把重化工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使资源贫乏的日本对资源需求的压力进一步加大;三是在这个时期,《罗马条约》开始…  相似文献   

20.
论日本规制制度改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日本经济体制相异于欧美经济体制的一个显著特征是规制多而且规制力度较强。日本的这种规制型经济体制的形成适应了战后日本赶超欧美发达国家经济的需要,由政府对民间的经济活动作出积极性的规制,使有限的人、财、物资源能够得到最优化的配置,对日本实现经济赶超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日本国内、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特别是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陷入长期经济萧条,曾经在高速增长时期取得良好经济绩效的日本规制型体制,其弊端日益凸现出来,成为制约日本经济活力的主要因素。为此,日本的规制制度面临着改革。然而,这场改革如何进行,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