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人类进入立体开发、利用和保护海洋的新时代,海洋发展是一个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自中共十八大提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海洋强国便成为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继承和弘扬中华海洋文明传统,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推进中国文明的现代化转型,是海洋强国的内在诉求。没有古代中国在海洋上的崛起,近代中国在海洋上的衰落,就谈不上当代中国在海洋上的复兴。也就是说,中国海洋文明史是现代化倒逼出来的历史问题,客观与准确界定海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地位,讲好中国故事,需要中国海洋文明史的支撑。  相似文献   

2.
丁玉柱 《东方论坛》2012,(5):126-127
郭泮溪、侯德彤、李培亮所著《胶东半岛海洋文明简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12月出版,以下简称《简史》)是一部概念准确、层次清晰、视域开阔、逻辑严谨、史料丰富并具有相当历史哲学高度的山东区域性海洋文明史研究的学术力作。海洋文明史与人类文明史是紧密相连的,中国海洋文明史是世界文明史的重要内容之一,而距今约7000年前就已独具特色的胶东半岛早期海洋文明不仅是中国海洋文明的滥觞,而且其以后的发展的历史更成为中国海洋文明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胶东半  相似文献   

3.
中国海洋文学历史发展简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先秦时期,中国写海之作已陆续问世,海洋文学初露端倪。两汉魏晋南北朝,独立而完整的海洋文学作品逐渐增多,艺术表现力迅速提高。唐宋时期,中国海洋文学已初现繁荣景象,全面反映中国日益发展的海洋活动,题材丰富,诗词的海洋艺术表现已十分完美,创造了许多影响深远的海洋审美意象。元明清时期参与海洋文学创作的人群迅速增多,渐趋民间化,作品数量急增,海洋叙事文学得到长足发展。受中国社会变动和社会思潮影响,中国现代海洋文学在继承古代海洋文学优秀传统的基础上,展现出崭新面貌。  相似文献   

4.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海洋小说叙事之祖,蕴含着海洋文学的“母题原型”,这些原型被后世海洋小说继承和发扬,中国古代海洋文学大多从《山海经》中得到启发、思想和艺术养料。从《山海经》所反映的内容而言,它体现了强烈的人文精神和鲜明的海洋文化特色:流变性与恢弘气魄;原创性与创新性;包容性与多元化。  相似文献   

5.
海洋科幻作为科幻小说的亚类别在目前的科幻研究中尚未有明确概念与定义。海洋科幻既是一种题材书写、主题书写,更是置于人类、海洋与大陆关系网络中的一种文化书写。中国海洋科幻书写与中国科幻文学发展同步,具体呈现为海岛叙事、海人叙事和海洋文化叙事三个面向。在海岛叙事中,海岛形象既表征为科技前沿隐喻,同时也是作为现实与想象的交汇点,象征乌托邦或恶托邦场域;在海人叙事中,海人形象表征了人类未来身体形态及其文明发展,表达了创作者对文明未来的忧思并提出其可能路径;在海洋文化叙事中,海洋文化被刻画为与陆地文化相生相伴、相辅相成的存在,创作者还以家园意识重审中国科幻可能的海洋文化发展。总体而言,中国海洋科幻以开放、多元、包容的心态探索未来人类文明与海洋文化,致力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家园建设,构建了中国海洋科幻文学的世界图景,拓展了中国海洋文学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6.
论舟山海洋文学特色及其在我国海洋文学中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舟山群岛独有的海岛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文化传统影响下,舟山海洋文学逐渐形成了自身的审美特色。它具有勇于反映涉海生活的现实主义精神和艺术创新特质,体现了我国海岛海洋文化的典型特征,形成了中国海洋文学创作的地域性特点,并有着突出的佛教文学色彩。这些特色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我国海洋文学的发展,使舟山海洋文学在我国海洋文学中占有重要席位。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属于不同的艺术门类,又有着共同的渊源关系。它们同源而生,体现着中国古代文化的同一性。在长期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它们相依相存、相融互补,彼此汲取着对方的营养,在丰富着自身的同时,又促进推动着对方的发展,最终在明清时期形成了小说与戏曲双峰并峙、名作辈出、共同繁荣、携手进入文学主流的局面。  相似文献   

8.
以中国东南沿海为中心的环中国海是古代世界海洋文化繁荣发展的主要区域之一,环中国海的视野克服了以王朝正史为核心的传统中国历史框架下的错误海洋观。传统史学以中原遥望四方、从陆地鸟瞰海洋的中心自居,代表了以农耕文化为基础的古代帝国的话语,忽视了中国古代文化大陆性与海洋性二元共存的史实,造成海洋文明史认识上的边缘、附庸和汉人中心论的偏颇,无法捕捉到海洋世界的真实历史及其人文价值。以几何印纹陶遗存为核心的中国东南史前、上古考古学文化,与东南亚、大洋洲土著人文关系密切,展现了善于用舟的百越—南岛土著先民文化传播、融合的海洋性人文空间,明显区别于北方华夏的大陆性文化体系,是失忆于汉文史籍的环中国海海洋人文土著生成的考古证据。汉唐以来,环中国海成为世界海洋商路网络中最繁忙的段落,被视为海上丝绸之路、陶瓷之路、香料之路、香瓷之路、茶叶之路的起点,从海洋族群变迁、东南港市发展与基层海洋人文的土著特征看,被传统史学誉为汉人主导的大航海时代实际上是对史前、上古东南土著海洋文化内涵的传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海港文学是指以海港和在海港展开的社会活动为创作素材的文学。国内学界目前尚无海港文学概念,专门的海港文学研究成果也极少见,海港文学研究还处于萌芽阶段。立足21世纪是人类的海洋世纪,以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建设海洋强国战略这一时代背景,进行海港文学研究具有突出而重大的意义。国内学界与中国海港文学关联的研究成果主要体现在阐述和鉴赏描写海港的诗歌和探讨海港故事传说蕴含的论文、研究海洋文学和运河文学的论著及大学教案,古已有之的中国古代文学分题材种类实施的文学研究及分文学体裁编撰的分体文学史等。国外学界与海港文学研究相关的成果,主要体现为英美等国的海洋文学研究中包含着的海港文学研究内容,尤其是日本的海洋文学研究成果。其研究成果对中国古代海港文学研究予以了多方面的引导和启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和借鉴,基于此,中国古代海港文学研究的推进策略应确定为:进行中国古代海港文学资料整理和汇编,构建中国古代海港文学史。  相似文献   

10.
海洋软实力是软实力在海洋方面的体现,中国的海洋软实力主要来源于天人合一的海洋文化,和平崛起的海洋发展模式以及与负责任大国相匹配的海洋政策。在和平崛起视阈下,提升中国海洋软实力是维护海洋权益,成为海洋强国的重要路径。而海洋软实力与海洋硬实力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正确认识二者关系对提升中国海洋软实力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1.
古代中国的沿海先民创造出并不逊色与地中海的海洋文化,尤其是在宋元时期,中国沿海地区形成囊括东海、南海在内的完善的环西太平洋海洋文化圈。但中国的海洋开发与文化的繁荣发展并未延续,而是随着历史的发展被边缘化于世界海洋时代之外。新时期21世纪海上丝路建设成为外交工作的重点之一,本文将从多角度探析古代中国海洋性丧失的原因,并对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动因做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海洋景观多姿多彩、内蕴丰厚,有着海洋自然魅力美、海洋景观形式美、海洋审美再创造引发美、海洋文化历史情貌美和海洋文化现代发展美等审美内涵.我国早期海洋景观审美是在对海洋生物审美的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随着中国先民对海洋认识的不断深入,海洋景观审美意识逐渐形成,并开展了早期海洋旅游活动.魏晋南北朝更多的人参与海洋景观审美活动,促进了中国海洋景观审美的发展.当前,国民的海洋意识空前增强,这势必促使我国海洋景观审美活动全面发展.悠久的海洋景观审美活动历史,使中国海洋景观具有纷呈的海洋景观类型、鲜明的海洋地域风貌、悠久的海洋景观历史和独特的中华民族风采等审美特色.  相似文献   

13.
《山海经》是中国古代海洋小说叙事之祖。因为它包含着一系列被后世所继承和发扬的叙事原型,古代海洋小说基本上都从《山海经》中得到启发和思想、艺术养料。因此对于中国古代海洋小说而言,《山海经》是逻辑起点和“母题原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中意境的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文探讨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中意境的表现问题.意境是中国古典诗词的重要的审美理论,中国古代的戏曲家和小说家们,由于往往本身就是诗人或词人,当他们进行艺术创作时,不可能不受到诗词创作特有的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传统诗歌对意境的追求,也融合在他们的艺术创作之中.又由于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侧重表现性,写意和抒情味较浓,与西方一些侧重于再现性的叙事文学不同,仅用典型理论来阐释显然远远不够.作为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意境美学范畴,在中国古代戏曲、小说中的表现主要有诗情画意、人景交融这两方面.  相似文献   

15.
"主脑"作为中国古代戏曲批评中的一个重要范畴,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审美价值。李渔提出的"主脑"范畴,延续了"主脑"的审美意蕴,也对其戏曲创作的观点、结构、情节、冲突产生了影响,更把它在戏曲批评中的意蕴功能延伸到诗、词、小说等其他文学体裁的文体批评中。  相似文献   

16.
涉海小说是中国古代小说的重要类型, 从六朝至明清时期均有诸多相关作品。根据小说中海洋叙事元素的发展变化,可以将中国古代涉海小说的发展历程划分为孕育期、发轫期、发展期和成熟期四个时期,其中先秦至两汉时期为孕育期,魏晋南北朝时期为发轫期,唐宋元时期为发展期,明清时期为成熟期。通过梳理中国古代小说海洋书写发展脉络,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涉海小说经历了从想象之辞到可信知识,从神话到传说到纪实到自觉文学虚构的叙事流变。  相似文献   

17.
“销魂”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历久弥新的文学主题,在诗、词、戏曲和小说等诸多文学体裁中都有所体现.它既代表一种情感范式,同时也是一种审美体验.宋词中的“销魂”,可以从文学源流、审美意象群以及美学意境三个方面展开多种维度的阐释和理解.销魂主题,是中国诗化思维和身体诗学的艺术呈现.  相似文献   

18.
同工而异曲--中国古代小说、戏曲题材的相互为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分析中国古代小说与戏曲题材相互为用现象的基础上,论述了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并对古代小说与戏曲题材相互为用的三种类型进行了概括和论析.  相似文献   

19.
中国古典小说在它发展、成熟,直至达到高峰的各个阶段,都在不断地吸收着其它艺术.如诗词、曲赋、史传文学、绘画、戏曲等的表现手法丰富自己,提高自己,从而形成蔚为大观的小说王国.其中戏曲艺术对小说影响是很突出的.本文仅就情节的传奇性、环境描写的物我统一,人物对话的简洁、个性化、动作性三个方面,以《聊斋志异》为例,试论中国古典小说与中国古典以戏曲之联系.  相似文献   

20.
21世纪是海洋的世纪,对海洋的探索与开发,成为人类的主旋律。我国有着漫长的海岸线,也是一个有着灿烂海洋文化的国家。纵观中国古典文学,中国海洋文学作品总量上甚为繁夥,体裁上种类亦是丰富多样,有小说、散文、诗歌等各种类型,而海洋诗歌是一座巨大的矿山,亟待我们整理开发。这对于我们考察古代人—海关系,理解古人的海洋意识,无疑有着莫大意义。王蒙先生担任顾问、冷卫国教授主编的《中国历代海洋诗歌选评》(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4年出版)精选了从汉末到当代的海洋诗歌名篇,并为每首诗歌作了详细的赏析,按历史时期的先后顺序分为先唐、唐宋、元明清近代、现当代四个部分,共三十二万余字,呈现出了我国海洋诗歌的总体风貌,勾勒出了其发展的大致脉络,并精恰地评述了各诗的特色及成就,是我国海洋文学研究的又一力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