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近年来,在关于矛盾法则的探讨中,一些同志从不同的角度分别对"内在矛盾"和"内外矛盾"这两个命题提出了批评.一种批评针对"内在矛盾"说.有的认为,事物内在矛盾推动事物的运动发展这一命题没能说明事物的发展动力的复杂性、综合性(参见孙凯飞《系统规律深化发展了唯物辩证法规律》,《哲学研究》1984年第12期);有的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事物内外在矛盾即内外因交互运动的结果,事物根本不可能脱离外因单凭自己的力量而发展,"事物自己发展自己"说陷入了形而上学的企图(参见张瑞甫《两个哲学观点质疑》,《齐鲁学刊》1986年第1期).另一种批评则针对"内外矛盾"说.有的提出,作为揭示事物自己运动的动力和源泉的矛盾范畴,由于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划分,不仅没有能够说明事物的自己运动,反而暗含了这样一个可导性命题:因为事物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  相似文献   

2.
“如何正确把握问题与矛盾的关系”与“‘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被清理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后,辩证唯物主义对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应该怎样论述”,是当今马克思主义问题哲学研究的两个理论前沿问题。解决了它们,可望对“问题”给出一个恰当的定义。对于后一个问题,通过把握恩格斯对机械—位移运动的系统思想,厘清恩格斯的辩证机械—位移运动观与黑格尔的分野,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在此基础上,把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运动是矛盾”命题的认识与毛泽东的“问题即矛盾”“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命题相联系,通过把握毛泽东的问题意识的发展历史,把握毛泽东以现实问题导向为基础的实践哲学思想,可以有效地解决前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3.
“矛盾”含义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矛盾概念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正确理解矛盾概念的含义,不仅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对于正确地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一、矛盾概念的科学含义矛盾,这个在哲学家的著作里出现过千万次的哲学范畴,究竟它的科学含义是什么?现在几乎所有的哲学教科书和工具书都按照一个模式来解释,说矛盾就是既对立又统一,矛盾兼有对立和统一这样两个环节、两个内容。其实,这样解  相似文献   

4.
我想表达一个观察到的现象,就是感觉现在整个世界,包括我们的社会和学术,正处在一种系统性的紊乱里。信息、思想、人心、生活预期,还有政治、经济、自然生态等等,实际上很不稳定,甚至无序,虽然依赖法律和一些游戏规则,社会运行在表面上还是显得很有序。现代性的症状之一就是,外部世界的规范化程度越来越高,而人类内在世界却越来越找不到方向,两者之间形成了极大反差。  相似文献   

5.
也论“逻辑矛盾”与“辨证矛盾”──从《“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并行不悖吗?──辩证法的“鹰”、“鸽”两派》说开去马佩河南大学政治系教授编者按:本刊接黄展骥教授的来信,说:“……我于94年第6期在贵刊发表的文章,以较少的篇幅涉及繁复重大的问题,在学术...  相似文献   

6.
历史和现实表明,矛盾并非在任何时候,或任何发展阶段都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就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而言,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时,就成为推动生产和社会发展的动力;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就不能推动生产和社会发展。那末,矛盾在何种状态下,才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呢?笔者认为,矛盾只有在其本身特定的动力度中才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如果超越了特定的动力度,就会失去其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作用。  相似文献   

7.
"矛盾之说"作为韩非逻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逻辑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产生有其社会渊源、思想渊源和辩学渊源。韩非"矛盾之说"有着深刻的内容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也带有其产生时代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8.
(1)韩非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上是个颇有争议的人物。有些人,以韩非没有专门的逻辑著作为理由,不承认他在中国逻辑思想史上的地位。其实,韩非是中国古代一位应用逻辑专家。特别是他提出了著名的“矛盾之说”,十分巧妙地表述了形式逻辑矛盾律的精神实质,对中国逻辑思想史作出了值得称颂的贡献。(2)然而,至今我们对韩非的逻辑思想,特别是对他的“矛盾之说”研究得很不够。在罕见的几篇讨论韩非逻辑思想的著作中,对“矛盾之说”的理解也很不一致,其中不少问  相似文献   

9.
“差异就是矛盾”,这是毛主席在《矛盾论》中谈到矛盾的普遍性时提出的一个著名论点。承认或不承认“差异就是矛盾”,关系到是否真正承认矛盾的普遍性,把辩证唯物主义的一分为二的观点贯彻到底。而正确理解“差异就是矛盾”,是我们正确理解矛盾的普遍性所必须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0.
怎样理解“差异就是矛盾”,矛盾双方的共同点和矛盾转化是否同一性的内容?这些问题是有关对立统一规律的重要问题。1982年第6期《人文杂志》发表了陈世夫同志《形而上学还是辩证法——略论有关矛盾的几个问题》(以下简称《略论》)一文,对上述问题发表了自己的见解,读后很受启发。但他的观点我不大同意。这里略陈管见,以求教于陈世夫同志和其他同志。  相似文献   

11.
费尔巴哈把自己的区别于黑格尔思辨哲学的新哲学叫做"感性哲学",它由感性的"人本学"和"自然学"组成,而且建立在对宗教的批判基础之上。从表面上看,他的感性哲学似乎存在着"矛盾":人本学和自然学彼此之间的矛盾,人本学内部的诸矛盾,宗教批判思想中的矛盾。然而,如果人们真的认为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中存在着自我瓦解式的内在矛盾,这很可能是对费尔巴哈的一种误读。费尔巴哈的感性哲学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其具体观点的形成往往是建立在批判、解构某一具体观点的基础上的,具有强烈的批判性和针对性。因此,在理解它的时候,必须联系其具体的语境来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2.
“逻辑矛盾”与“辩证矛盾”并行不悖吗?─—辩证法的“鹰”、“鸽”两派(香港)黄展骥辩证法的“辩证矛盾”(对立统一)可有两种不同的解释而形成两大派:(一)鹰:它的“辩证矛盾”定义就是,由水刚要结成冰的中介、质变、过渡的“亦此亦彼”状态。这时它既是甲(水...  相似文献   

13.
毛泽东同志在《矛盾论》中论及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时,明确指出:矛盾的普遍性就是共性、绝对性,而矛盾的各各特殊便造成个性、相对性。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关于事物矛盾的问题的精髓,不懂得它,就等于抛弃了辩证法。”在哲学史上,象这样把共性个性、绝对相对的辩证关系提到“矛盾问题的精髓”的高度,还是第一次。究竟能否看作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丰富和发展?回答这一问题,需要从认识史(特别是唯物辩证法创立以来)关于一般与个别问题的探索过程中,去探寻“矛盾问题的精髓”说形成的理论渊源。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在哲学上有一个重大发现,这就是本文暂为命名的“矛盾运动的背面过程”.下面仅就这个发现作些介绍和论述,以与读者共同研究。一、矛盾运动背面过程的发现矛盾运动的背面过程,是马克思根据矛盾内部的二重性和外部的两面性,遵循矛盾自身的辩证运动,进行周密考察、分析和研究而发现的。为便于了解发现情况和经过,先提示两个要点。  相似文献   

15.
夏晴 《家庭科技》2006,(11):4-5
现在的很多年轻夫妇都喜欢“丁克”生活方式,他们当中普遍存在“生儿无用”论。但是由于父母反对或者其他种种原因,他们会改变“丁克”状态。面对生与不生、带与不带的矛盾,两代父母在相互妥协。  相似文献   

16.
所谓美感,主要是指人们的审美感受,是审美意识的核心,这种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从认识论角度来看,它是包含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它包括了感觉、知觉、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因素。所谓美感的矛盾二重性,是人们在审美过程中个人主观的非功利性与社会客观功利性的辩证统一,是人们审美过程中直接性与间接性的辩证统一。对于这个问题,俄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者普列汉诺夫曾作过精辟的论述,但长期以来,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7.
李锦全在《托古改制与变法维新》(《天府新论》1989年4期)中指出:康有为、梁启超等领导戊戌变法中,所用的“托古改制”方法是中国历史上诸多“托古改制”的承袭。康氏“托古”原因有二:①从世俗心理方面,只有“托古”才能取得人们的敬意和信赖;②变法维新面临形势严峻,想依托孔子这尊护法神“避祸”。李文还指出,康氏在“托古改制”上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并不相信这  相似文献   

18.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是由什么矛盾所决定的?有一种意见认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必然有其特有的主要矛盾,正是这种主要矛盾……构成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问题涉及如何划分社会形态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如何正确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有必要把它弄清楚。对于这种主要矛盾“构成”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观点,我不敢苟同。  相似文献   

19.
曾庆福 《河南社会科学》2012,20(10):43-45,107
埃尔斯特是分析马克思主义的重要代表人物,在《逻辑与社会》和《理解马克思》中,埃尔斯特致力于对马克思的辩证矛盾理论的"重建"工作,他把"社会矛盾"分为两种,即反终极性现象和次优性现象。我们认为,埃尔斯特的"社会矛盾"思想提供了分析"辩证矛盾"的重要模型,为把握客观的辩证矛盾提供了一种逻辑分析的特殊途径。但由于埃尔斯特对客观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缺乏了解,其"社会矛盾"思想存在着对"辩证矛盾"理论把握的褊狭性缺陷。  相似文献   

20.
不相容逻辑与“矛盾”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中叶以来,西方哲学和逻辑学界关于不相容逻辑的研究,已愈来愈引起广泛的关注。本文拟简要地介绍不相容逻辑的两个重要系统的基本思想,并从“矛盾”理论角度给予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