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公众法律意识问题浅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转型期。在从传统社会到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过程中 ,法律与现代中国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关系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当今 ,公众法律意识的淡薄已成为了推行法治的一大障碍。这种观念上的滞后有其来自传统社会结构、文化、生产方式等深层次的原因 ,与今天的市场经济、民主与法制建设和全球化的大趋势格格不入。我们有必要通过法律认知、法律感受到法律最终被信仰 ,使公众的法律意识从淡薄到投入 ,进而从根本上确保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2.
法治,是一个社会外在的规则,而法律文化,特别是其中的法律意识是法治的内在基础。与过去相比,公民的法律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法治观念初步形成,但是与现代法治国家的要求仍有相当的差距,公民的法律意识整体上仍然处在较低水平。探寻法律意识的变迁历程,寻求法律意识的发展路径,对法治能否取得突破性进展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农民法律意识的淡薄成为中国正在进行的法治社会、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障碍,培养农民的法律意识、提高农民的法律素质非常紧迫和必要。农民必须树立权利意识,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确立社会本位意识,保障社会利益;养成法治意识,遵守法律,维护法律的权威。要培养农民的法律意识,就必须推进政府和社会的普法教育,在执法和司法实践中对农民进行法律教育,并且国家和社会要营造法律意识培育的法治环境。  相似文献   

4.
网络舆情折射出的公众法律意识现状是无法令人满意的:传统法律意识、非法律意识还在干扰现代法律意识的形成;公众的法律知识还很贫乏;更令人堪忧的是,公众的法律信赖意识严重不足;此种状况既根源于历史的纠结,亦植根于现实的阻隔。法学界法律信仰的推崇派和怀疑派的对立实际上是西方自然法学、新自然法学与法律实证主义、法律现实主义对立的中国翻版,各有自身的关切及存在的合理性。一种更为可能的公众法律意识、法律观念演化的路径是:由法律怀疑到法律信赖、由法律信赖到法律信仰。  相似文献   

5.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是党和国家提出的伟大治国方略。破除落后的法律思想 ,培养公民的现代法律意识 ,树立现代法治观念 ,是实现依法治国的必要前提。  相似文献   

6.
培养公民法律意识的现代化是实施"依法治国"战略的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中的基础性工程.本文分析了法律教育中法律意识培养的认识误区,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法律意识培养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大学生是普通民众心中的天之骄子,他们的素养决定着国家的素养,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理念决定着国家法治社会的发展进程。但是他们的法律意识究竟处于怎样的阶段,究竟法律在他们的心中是什么,他们能否应用相应的法律意识处理相关的事务,这些都是未知数。本文采用实证分析的方式,对三所大学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和真人录音的方式对他们的法律意识进行调查分析。  相似文献   

8.
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养成之客观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进程的新陈代谢决定了大学生这个特殊的精英群体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兴衰成败的未来有生力量,而法治文明则是实现国家繁荣和民族复兴的必由制度路径,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养因此构成一项关系到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巨大工程.法律意识之养成在于塑造一个法律世界现,但科学合理的法律世界现之形成应依赖客观因素之促进.良好的外部法律环境是健全和改善高校大学生法律意识的最佳途径.必须区别对待我国法律文化传统的积极和消极方面,立足传统并通由有策略的高校法制教育、司法的社会感召等措施培养、引导高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之养成.只有在"四有"新人的基础上补上"有法律"这一缺环,这样的民族才是有希望的民族.  相似文献   

9.
增强大学生法律意识,有助于其依法维护自身权益,更好地履行法律义务,对推动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问卷调查发现,目前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不容乐观,具体表现在基本法律知识缺乏,法律信仰缺失、自觉运用法律维权的意识和能力较差等。通过分析大学生法律意识现状及其成因,提出提高大学生法律意识水平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法律意识的塑造,是关系到能否实现依法治国的根本,对中国社会法治国家的建设有着重要的影响,大学生作为国家和社会的未来主体,他们现代法律意识的生成,可以提高和形成整个社会和民族的法律意识,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实现法治社会基本方略的最重要的精神力量和内在支柱之一。培养大学生的法律意识是国家现代法治建设的需要,是法治国家对人才素质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公民意识是指作为现代社会成员的公民对自己在国家中的角色包括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及其价值的自觉反映。加强公民的国家意识、民主意识、法治意识、道德意识和平等意识教育,对发展政治文明,建设法治国家,完善市场经济,提高公民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应当通过完善法律制度、探索多种形式、改进教育方法、加强学校德育、建设公民社会等途径,加强公民意识教育。  相似文献   

12.
农民法律意识现代化是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关键和核心。实现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采取有效对策,提升农民法律意识,推进农民法律意识现代化。  相似文献   

13.
论法律制度的有效性与公民守法意识的内在关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国家法律制度创建时,就意味着法律制度自身所内蕴的法权要求、追求的价值目标以及为社会主体设定的行为模式等应该转变为社会现实,而且也只有当这些应然要求转变为社会现实,法律制度才能是有效的。法律制度的有效性取决于多方面的因素,其中与该国家公民的守法状况有着深刻的内在关联。因为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离不开公民对法律的自觉遵守,而公民对法律的自觉遵守又是以公民的守法意识为主观心理基础。由此可见,公民的普遍守法既是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的表现,也是法律制度高效实现的重要条件之一。为此,我们必须大力培养公民的自觉守法意识,以形成公民对法律的的普遍信仰和自觉遵守。  相似文献   

14.
依法治国的核心与关键是依宪法治国,树立起对宪法坚定不移的信仰是对公众宪法情感的最高要求,是树立宪法意识的最高层次。公众普遍的宪法信仰可以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心理基础,从而为建设社会主义宪政奠定良好的精神底蕴。面对宪法信仰在中国法治建设中的缺失,切实实施宪法,树立宪法权威,是树立宪法信仰的关键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当代中国的法治认同:意义、内容及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公众的法治认同问题,为法治建设提供稳定的社会心理基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针对性。从公众对法治的功能认知的角度,法治认同可分为工具性认同和价值性认同,从公众与法律的关系的角度,可分为义务性守法认同和权利性的用法认同,从公众在法治建设中的地位来看,可以分为客体性法治认同和主体性法治认同。当代中国公众法治认同的形成,主要来源于主体对法的利益维护的感受、对法的价值的体认,以及全面性的法治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16.
依法治校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要求,高校依法制定规章制度、完善规章制度,增强学生责任意识和法律意识,将"依法治校"理念付诸日常管理工作中.  相似文献   

17.
论大学生法律素质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实行依法治国,关键在于提高公民的法律素质。大学生是未来法治社会的主体,培养大学生的法律素质是依法治国、市场经济和我国入世的必然要求。本文从提高大学生的法理认识、培养宪法意识、法律权利与义务对等意识和依法办事能力四个方面阐述了对大学生进行法律素质的培养问题。  相似文献   

18.
公民参与行政过程是现代民主行政学公正行政的基本要求和具体体现,是保护公民合法权益的有效途径。我国行政执法中公民参与的现状不容乐观。政府摒弃特权思想,公民提高参与意识,加强相关立法,健全参与机制,完善法律责任和救济措施,是推动行政参与制度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依法治国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治国方略的确定 ,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进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在未来社会处于主导地位 ,发挥社会主体的作用 ,从这个角度来说 ,大学生的法律意识状态影响着我国未来社会法治走向 ,未来法治社会需要大学生具备现代法律意识 ,因此大学生现代法律意识的培育有其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