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族兼容性是中华各民族融合的重要条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华多民族历史发展的回顾,提出了民族史学的一个新观点民族兼容性是中华多民族国家融合的重要条件和历史根源。作者对中华各民族的经济、政治、思想、科学、文化、军事及历史等方面的民族兼容性进行了阐述,并从中得出一个重要结论——各族人民组成中华民族一个大家庭,中国是各族人民的生命之根。  相似文献   

2.
当下,中原主流文学研究领域与少数民族文学研究领域相互隔膜,二者基本上不相往来,交流异常匮乏,主流文学研究界对民族文学研究的了解微乎其微.忽略了文化多样性的旧有观念,其危害有二:一是容易滑落于文化一元化的陷阱,在考察文化及文学时偏离客观,偏离科学.二是可能把一己民族价值观当作唯一合理的诉求,无意间诱发不利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和国家利益的因素.有必要向整个中国文学研究界发出呼吁,倡导确立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民族文学学术界与传统的主流文学研究界积极沟通,是普及这一史观的必要一环.人们有责任营造更多有利于沟通的桥梁涵洞,为中华多民族文学史观成为学界的本能信条而努力.  相似文献   

3.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各少数民族都有其历史悠久、富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由此逐渐融合形成了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中华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多民族大家庭中重要成员之一的回族,是一个全民族信仰伊斯兰教、融汉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于一体的少数民族,该民族长期处于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状态,习汉字,用汉语,却融而不化,合而不流。因此,深入研究这样一个极富个性的民族及其文化模式,对于我们很好地把握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的关系,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一、回族教育与回族文化传统的形成回族形成于元明时期,从唐初阿拉伯哈里…  相似文献   

4.
近代中国被动开放并融入世界的过程,也是中华民族、中国国家与中华文化渐渐以清晰的"自我形象"屹立于世界的过程:"血缘或种族身份"上,形成了"中华民族"这一涵括了境内各民族的、多元一体的民族共同体的全新概念,形成了中国境内汉族与各少数民族同属中华民族并据此区分"我中国人"与"他族"、外国民族的民族意识;"政治身份"上,形成了对自己所属国家"中国"作为统一的多民族的政治共同体的认知,并形成了以"中华"作为新政治共同体之名号的共识;"文化身份"上,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与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体认日趋清晰、日益强化,并形成了近代意义上的"国学"、"国粹"、"民族精神"与"文化中国"等概念."中华一体"的历史意识与文化传统体现于近代国人的民族、国家与文化认同意识中,三种认同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对增强中华民族的整体性作出了贡献.  相似文献   

5.
境界与文化     
如果说“境界”一词只是指个人的精神境界,那么,“文化”则是指一种社会、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一种社会、一个民族的文化是由它所属的成员的个人境界构成的,离开了个人的精神境界,所谓社会文化、民族文化是空无内容的。但是,个人的精神境界(性格、人格、对世界的态度等等)又是在他所属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的影响下形成的,既受自然环境、自然条件的制约,更受文化环境的熏染。要提高个人的精神境界,最重要的是弘扬民族文化。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科学的落后,今后在提高我们民族文化方面,首要的仍应是发展科学;但在发展科学的同时,又要避免科学主义,注意弘扬我们传统文化中道德的、审美的等等人文方面的优秀之处,注意剔除其中的缺点,使我们民族文化的人文特色更适应现代科学的时代潮流,更放异彩。  相似文献   

6.
藏区是中国最古老、最典型、最强大的游牧文化区域,也是世界上最密集、最独特的宗教文化交汇地之一,同时作为中华文明的起源地之一,拥有世界上最丰富的传统文化底蕴和特色鲜明、样式众多的民族文化遗产。藏区民族文化遗产是以藏族文化为主体,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互相交融并存的原生态文化,也是藏区各民族所创造、共享、传承的文化遗产。近年来,我国相继公布了一大批物质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不少藏区民族文化遗产入围,因此其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7.
和谐社会与文化自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中国和世界目前都处在一个社会转型期,和谐社会不仅是中国的追求,也是当今人类的普遍追求。中国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有面向世界、贯通古今的气魄,一方面要以其他文化中有关和谐社会建设的思想、思路为资源,另一方面要善于吸收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和谐精神。在全球化语境下建设和谐社会,要有文化自觉的意识,即在认知、理解和诠释自己的民族文化历史的基础上,联系现实,尊重并吸收他种文化的经验和长处,与他种文化共同建构新的文化语境,并在这一新语境中,找到民族文化的自我与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8.
爱国主义精神特征与回族民族凝聚力的双重印证──回族抗日救亡行为的深层剖析束锡红中华多民族国家走向统一的历史,表明爱国主义是推动中华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巨大精神动力。它同样是中华传统文化与伊斯兰文化交汇、孕育形成的回族民族精神和思想文化中最突出的特征,是回...  相似文献   

9.
中华科学文化在近代落后于西方,但是在古代中华科学技术曾经领先于世界,对于世界科学进步起着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试从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及用人制度的推动作用、教育机构对科学知识的普及作用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几个角度分析促进中华古代科学文化发展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中华民族传统伦理的文化凝炼是中华各民族伦理文化的观念整合与道德彰显,构成了中华民族现代伦理发展的文化基础,揭示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伦理发展方向应以传统道德文化优秀品质的现代弘扬为引领,在构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现代伦理发展平台上彰显民族优秀文化的伦理底蕴及其道德文化软实力,从而在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实现中华各民族伦理文化观念共融、和谐与发展.文章就如何推进并逐步实现民族传统伦理的文化凝炼与现代伦理发展体系构建的文化彰显作了初步论证与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华主流文化的构建是以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将生物复制式的延续和文明传承式的延续结合起来的一种和谐的德性文化,在反思和吐纳中推动实践的发展和民族的进步。在传承和构建中华主流文化中,我们必须以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为本位,汲取民族的、大众的、科学的文化,构建起适合"民族形式"的,具有"中国气派"的中华主流文化。  相似文献   

12.
民族体育是一种历史悠久、引人注目的,存在于世界各民族文化与生活中的,与现代体育概念既有相通性,又有差异性的民族文化现象。而传统是一种文化遗传,是世界各民族文化的基石。因此,民族传统体育又是世界各民族自身发展历史的时代产物,是各民族体育运动生命力的展现,也是历史留给我们的重要体育文化遗产。历史悠久的藏民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丰富多彩的藏族传统文化是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西藏的民族传统体育是藏族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之一,是在号称“世界屋脊”的雪域高原特定的自然、社会和宗教的环境中…  相似文献   

13.
文化是一种强力的粘合剂,它不仅将具有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共同文化素质、共同社会心理和共同语言的人群联结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而且将国内不同经济生活、不同风俗习惯、不同语言的各民族联结成团结和睦的民族大家庭。我国就是以共同的中华文化所联结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既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又对经济和政治的发展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既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当代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又充分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世界各国文化的优秀成果。它与古今中外形形色色的文化形…  相似文献   

14.
民间故事内容的复杂内涵与中华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我国传统文化本质上是具有多元浑融内涵的观念系统。这种多元浑融性主要是由三方面原因造成的 :一、历史上作为中华传统文化主潮的农业文化本身包含多元因素 ;二、权力阶层思想的强行灌输与渗透 ;三、多民族文化子系统的相对独立性。在民间文学研究中 ,要清醒地认识我国民间故事内容方面的瑜中之瑕 ,并洞悉其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内在联系 ,以保证学术态度的科学性和研究结论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15.
以儒学为主体的中华传统文化是几千年来中国各民族传承的共同财富。它所包含的仁爱诚信,爱国进取,"以和为贵"、"以诚为本"、"天人合一、诚信友爱、安定有序"等优秀成分和合理因素,蕴藏着丰富的思想资源与精神财富。这对于全球化时代正在崛起的中国而言,从儒学中发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不管是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和文化形象塑造,还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立,对中国和谐社会治国理念的确立和整个民族人文素养的提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在边疆少数民族人们的头脑中客观地存在着一种忠诚、持久而强烈的"中国认同"意识.儒家文化的相对先进性,其在时间维度的"与时俱进"和空间维度的"因地制宜",及与各少数民族文化的不断交融,为该意识缘起奠定文化基础;统一多民族中国的不断发展,边疆少数民族对中国代表权的争夺与实现,边疆少数民族人们心中"中国"祖国观念的形成,对边疆少数民族及其地区的有效管理的常态存在,为该意识缘起奠定政治基础;中华各民族人民头脑中根深蒂固的"同根"意识,现实中中华各民族的血脉相融,大杂居、交错杂居的民族布局是其缘起的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7.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是对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的基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追求.面对社会转型时期和世界多元文化的交流与交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导向,充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时代紧密结合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每个少数民族都拥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与宗教信仰,因此每个少数民族教育便有自身的特色和规律性.要根据文化的多样性来研究少数民族公民的教育,从而逐渐缩短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问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文史哲》2016,(1)
马克思对古典自由主义的批判,蕴涵着对单一民族国家及其民族国家观的批判,马克思主义东扩则带来激进的民族独立与解放运动,包括带来现代中国的独立与解放。中国有着独特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及其传统,因而其多民族国家建构不可能延续前苏联模式。在近世以来的中国政治资源中,自由主义以及保守主义都有民族国家之诉求,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则自觉地批判了这一诉求,努力实现中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现代重构,并且在改革开放之后依然得以延续,这使得中国不可能重蹈前苏联之覆辙。现代中国多民族国家的重构,既从属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逻辑,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现代转化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是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与民族复兴不可逆转相交织的内在要求。找到实现“第二个结合”的正确路径,须诉诸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尤其是对一些重要关系的准确、深刻而全面的把握。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地位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地位,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中华文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辩证关系,是推动实现“第二个结合”的重要前提。不断推进“第二个结合”是文化传承发展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意味着要深刻把握守正与创新、规律与目的的辩证关系:既要在遵循文化传承发展内在规律的同时,充分发挥文化主体自身的选择性与目的性;又要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守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正”,有力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第二个结合”与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彼此相连、密不可分,决定了要按照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和依循世界文明史的重要规律,全面把握自主与外鉴、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