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实现农村土地流转的双赢,法律法规方面,要建立和健全土地流转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以确保双赢;政府方面,完善服务职能,给予相关扶持;农民方面,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实际操作方面,因地制宜,确保土地流转有序。  相似文献   

2.
王秀艳 《阴山学刊》2007,20(5):55-58
《啊,拓荒者!》,女主人公由于受到父权制世界观和人类中心主义的影响,缺乏对女性身份及自然的正确认知,因而性格中曾经存在着男权倾向:排斥女性身份并以征服和利用土地来满足自我利益。但随着其认知的深入,主人公逐渐接受自我身份,并产生了对人类与自然相互依存关系的深层认知。  相似文献   

3.
可持续发展观内在地包含着对"人类绝对中心论"的批判.其理论先驱不仅批判了传统自然观中的"人类绝对中心论"倾向,而且提出了重建人与自然关系的方案.利奥波德提出,以"土地伦理"取代"亚伯拉罕式"的土地观,卡逊主张用"生物控制"代替"控制自然",这些观点对于贯彻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反思工业文明和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唤起人对自然的具有诗性的乡愁意蕴的人文情怀,在价值理念上超越对自然在满足人的自然生命意义上的纯粹物质功利的工具价值运思,从人文价值意义上彰显人与自然之间趋于真善美圣的价值诉求。生态文明建设不仅要在荒芜的土地上撒下绿色的种子,更要在人类心灵中播种这种绿色的人文情怀。  相似文献   

5.
作者以一个史学研究者的眼光,重新打量和审视着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从而将历史的古朴与厚重呈现在读者眼前,且不乏深切的探究与追问。这是一部用心写成的文字,行文自然流畅,张弛有度,于浩渺的天地间心游万仞,于浓浓的情意中阐发对历史、生命和大地的理解与尊重,是当下文化散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从而丰富了当下散文写作的新图景。  相似文献   

6.
农耕文明中国在给人类带来历史性的文明进步的同时,也造成独特的文化观念的现实。它的成就令华夏子孙自豪,但也有重要的值得省思的方面。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是对待人工活动和自然的关系的理解。聚居的农耕生产活动方式内含对自然生态环境的摧毁式的掠夺态度。获得铲除了自然植被的土地的欲望在聚居的人口对承载人口的耕作土地造成过大压力时会变得分外强烈。大规模改变自然生态环境以扩大耕作土地,尤其是大规模水利工程,被看作是人征服自然的象征。自然是人的母亲、人的生命的来源的古朴观念隐退了,对人类的生命之母的敬畏消失了。聚居的农耕文明生活方式已经深刻影响了人们对人自身与自然的关系的观念。我们习惯于用“荒”言说人力未及的环境,用“野”言说未经人力加工和培育的自然环境和动物的状态,即是例证。在工业文明之先,农耕文明的文化观念已经改变了人类对于自身同自然界的关系的具有原始的真实性的理解。人类思想在今天已经认识到这种改变是成问题的。但这种省思应当从对农耕文明的省思开始。  相似文献   

7.
自然资本简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仇睿  姚俭建 《东南学术》2002,(1):106-111
作者对当前存在的自然资本理论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作了系统、深刻的分析。文章着重指出,自然资本的资本,既不同于马克思关于资本的概括、分析和认识,也不同于西方经济学家关于资本的定义,而是有它自己的特殊的规定性。作者从自然价值分为功能与服务两部分,进而阐述了自然资本的真正含义。同时指出,把自然看成是自然资本对于我们认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正确规范人类的行动、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良性循环等等,都有着深远而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人化自然的范围内,人与自然具有密不可分的互动共生关系,由此,自然价值也就不是外在于人的活动而独立存在和孤立生成的,因而本没有独立研究的必要。但是,鉴于当今时代的生态环境灾难日甚一日,为了凸显自然界和自然价值的重要性,正视人与自然同命相连的命运,认真探讨自然价值就成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话题。坚持从主体性视角界定价值,就必须摒弃"价值是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的惯性思维套路,强调价值是主体存在和生命过程的内生意义,自觉维护社会-自然系统价值,攸关生态文明建设和人类未来的命运。  相似文献   

9.
寻回跟自然的和谐相处,是海外华人文学寻回自己传统的一个中心环节,这种传统,既回溯于尊天敬地的中华文化,又延续着"五四"后的人文关怀.作家视自然意识为现代人类最重要的自救之道,从而使海外华人文学产生了新的感时忧世感.敬畏自然,"爱物""戒杀",在华人拓荒谋生的生涯中,成为他们视异域土地为己身的最好见证,也成为他们呵护心灵,追求自由的努力.倾听自然,对话天地,不再是隐逸、纵情于山水以逃避现实,而是推己及物,更深地反省人类自身,倾听天声如同倾听心声,使作家们回到天人合一的生命源头,也使海外华人文学有了更丰富的孕蓄.  相似文献   

10.
引言 如果你愿意,不妨想象这样一种世界观:它将环境、人类、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东西——所有的自然生命——都理解为有着相同的神圣起源,充满着生命的力量,相互关联,并且存在血统上的联系(Tamasese Ta’isi Efi,2007)。在此种世界观中,万物之间(包括人、土地、海洋、天空、岩石、植物和周遭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都是神圣的,都已经被从宇宙论上确定。  相似文献   

11.
西部地区城市扩张与农民土地征用补偿制度创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以西部城市扩张所产生的土地征用补偿问题为切入点,讨论西部城市扩张过程中存在的征地及征地补偿问题,重点分析土地征用补偿标准和土地补偿机制,探寻征地补偿制度创新,以期能推动西部地区城乡经济的协调发展和加快城市化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2.
集体土地所有权产生的背景基础与社会功能定位是导致土地征收"公共利益"被泛化的深层原因;现行法律规定的内在冲突是导致土地征收"公共利益"被泛化的法律根源;现行财税体制及征地制度与供地制度之间的巨大利益空间是导致土地征收"公共利益"被泛化的现实根源;社会性质和传统经济体制是导致土地征收"公共利益"被泛化的体制根源;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垄断是导致土地征收"公共利益"被泛化的直接原因;私权意识淡薄是影响土地征收范围的深层思想根源。集体土地征收中"公共利益"泛化的化解路径包括:长期目标和近期目标相结合,逐步缩小土地的征收范围;挖掘存量建设用地潜力,切实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建立合理的征地补偿和利益分享机制,有效限制国家征地权。  相似文献   

13.
《天朝田亩制度》是具有"进步性"还是"反动性",成为评判太平天国运动性质的关键。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十九世纪中期前后,在世界范围内,平分土地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经济政策,不仅不会必然导致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而且确实可作为资产阶级革命性质的社会经济政策,发挥积极的作用。因此《制度》"反动性"论是不能科学概括《制度》的历史内涵的。在太平天国起义时代,中国仍然是传统农业社会,土地问题是当时社会经济问题的焦点。《制度》针对土地问题,提出以平均主义为原则的平分土地设想,不仅不可以定性为"反动性",其进步意义更应该被认为是符合时代潮流的。《制度》未能实施,是因为太平天国起义者无法实现他们鼓吹的平等与公正原则,同时《制度》最终流于具文,还受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权力斗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宋代土地买卖异常频繁且形式多样,除了传统的直接买卖之外,由借贷抵押所引起的土地所有权转移亦可看作是一种间接的土地买卖。在这些多样化的买卖中,佃权转移时常发生,从而出现了"永佃权"及"二地主",表明了经济关系在土地流转中变得更加复杂多元化。与频繁且多样化的宋代土地买卖相适应,国家也出现了从土地配置到"司券"之职能的转变。  相似文献   

15.
我国百强县土地利用与经济增长关系相关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面临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多,那么,如何实现土地高效利用与经济持续发展呢?显然对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进行内在关系的分析是必要的。本文通过对百强县的土地利用指标与经济发展的各项指标进行实证分析认为: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性,土地调控是国家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之一,调整土地政策、完善土地制度、强化市场管理是新时期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6.
东北地区土地资源承载力与农民市民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资源承载力是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评价的重要指标。东北地区人均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土地资源承载力及人地关系现状不容乐观。东北地区农民市民化能够从根本上缓解人地关系矛盾,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农业经济效益优势,改善生态脆弱地区的土地生态环境。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长远和战略高度认识东北区域人地关系的重要意义;以农村城市化为动力,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有效转移;以土地流转制度创新为基础,解除农民市民化的瓶颈约束;以城乡社会保障体系为依托,保证农民市民化的稳定性与持续性;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农民市民化过程中,努力构建东北地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相似文献   

17.
天津近郊的小城镇建设过程中,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虽然是在政府主导下进行的,但当地自身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是政府推动土地流转的基础和前提;政府则通过对土地的整合及重新规划,推动了当地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水平提升,也加快了农民身份的转变,并为失地农民提供了相应的就业机会和社会保障.农村集体土地的流转是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和农民就业转型的需要,而政府主导的土地流转可以更好地促进当地产业结构的演化升级和农民的就业转型.  相似文献   

18.
春秋时期的商人仍属于“工商食官”制度的范畴。春秋时期的商业组织以及与之相应的所有制形式“都多少带着土地所有制的性质”,在各种关系上“模仿着乡村的组织”。这一切主要是由当时社会生产关系中最根本的经济制度———井田制的变化所决定的。此外,政治关系、血缘关系等非经济因素对于春秋时期商人的发展形态也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中国古代私人工商业在战国时期出现了第一次大发展,其根本原因就在于井田制度的破坏。  相似文献   

19.
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飞虎  彭慧 《兰州学刊》2008,(4):69-71,137
文章首先分析了北京市快速发展的1993-2005年间的土地利用变化情况,发现数量的变化主要是耕地、牧草地面积的大幅减少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面积的显著增加,持续减少的耕地和持续增加的居民点及工矿用地的土地利用动态均较为显著,但在不同时段有一定差异。在此基础上,文章选取了一些社会经济统计变量,建立了土地利用变化驱动因素体系,并利用因子分析方法确定了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条件改善;其次是劳动就业,明确了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机制:经济规模扩大及产业结构优化、就业结构演进及生活条件改善直接推动着以耕地为代表的农用地减少、建设用地增加。  相似文献   

20.
论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的目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需要从民法理论上科学类型化集体土地所有权,更需要适应土地利用方式和农村社会经济改革的现实要求。集体土地所有权制度改革应当以增强所有权主体的独立性、健全“重在利用”的权利体系、拓展土地的价值支配形式以及逐步实现农民土地权利与农村居民身份分离为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