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从国内和谐到世界和谐的延伸对中国人而言,“和谐”一直以来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理念。2004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层在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5年9月,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联合国成立六十周年大会的讲坛上,首次向世界提出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主张。  相似文献   

2.
王自立 《老年人》2006,(2):10-11
“和谐世界”,是中国政府郑重提出的主张,反映了外交与内政的高度统一。2005年1月22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和平发展道路》白皮书,首次系统地阐述了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坚持和平发展的历史进程,并庄严地承诺我国将一如既往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这对西方某些别有用心的人制造和鼓吹“中国威胁论”是一个有力的回击。中国是一个爱好和平的国家。改革开放2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出了一条适合国情、顺应民心的发展之路,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早在1993年,世界银行以购买力评价标准估算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有过…  相似文献   

3.
2013年1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新一届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会上,提出走和平发展道路是"战略抉择",要"增强战略定力".欲深刻理解"战略定力"对当代中国发展的重要性,不仅要从当今国情和复杂的国际环境来理解,也要从世界历史上其他国家发展的成败得失中来理解.  相似文献   

4.
建设和完善"和谐人居"的社会组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谈锦钊 《城市》2005,(3):8-9
一、"和谐人居"的探讨正合时宜 "和谐人居"是从建设"和谐社会"中引申出来的.从层次来分析,首先要从"和谐家庭"开始,构成"和谐社区",再由成千上万的大大小小的社区组成"和谐社会".可以说,只有社会的基本细胞是和谐的,才会有更高层次的和谐.在人居环境中营造和谐局面,是建设现代化城市的基本条件.  相似文献   

5.
当今国际世界,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的主题。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全国代表大会提出"推动建立长期稳定健康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努力使自身发展更好惠及周边"的外交导向,表明中国将为建设"和谐世界"做出实质性的行动。本文通过分析"和谐世界"战略构想的内涵及意义,探索在"和谐世界"思想指引下,我国外交政策的走向和发展。  相似文献   

6.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说:"从历史维度看,人类社会正处在一个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代".基辛格和布热津斯基分别呼应说,"当今的国际体系正在经历四百年来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力量的中心从大西洋两岸转移到了远东".  相似文献   

7.
王千文 《职业》2017,(14):15-16
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了《中国制造2025》.同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首次提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概念.2016年3月,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到"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相似文献   

8.
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永久的"和平".6月5日,人类迎来了第35个"世界环境日".今年环境日的中国主题是"生态安全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安全的生态、友好的环境,是人类和平安宁的基础.此前一天,国家环保总局首次发布的《中国生态保护》却显示,我国生态保护还面临不少问题:生态环境脆弱区占国土面积的60%以上;生态环境压力大;生态保护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不完善;生态保护投入不足……(新华社6月4日电)  相似文献   

9.
文化     
中国文化:超越“霸道”胡锦涛主席启程访美.和平发展将会是他向美国朝野阐述的中国外交方针的突出内容。近年来.“中国崛起”引起了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的不安.它们担心中国强大后会威胁周边国家以至整个世界。因此.化解和消除其他国家对中国的忧虑和担心.便成为中国外交工作的重要任务。其实,一国对他国构成威胁.不光需要实力.还要有扩张  相似文献   

10.
中国缺乏从全球战略格局、国际体系转型、全球治理以及中国国际责任的高度对中东进行认知,也就是说很少从大国外交的高度来认识中东,因此,如何对中东进行准确的战略定位已成为对中东外交进行顶层设计必须解决的问题。在2014年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构成了习近平主席讲话的核心,他从制度属性、外交传统、外交理念、外交政策等方面强调对外工作要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提出了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六个坚持",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坚持国际关系民主化,坚持合作共赢,坚持正确义利观,坚  相似文献   

11.
谢晓军 《老年人》2010,(5):10-11
2010年4月12日到13日,备受瞩目的首届世界核安全峰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举行。包括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内的47个国家的领导人或代表,以及联合国、国际原子能机构和欧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负责人出席了峰会。胡锦涛主席在会上发表了题为《携手应对核安全挑战,共同促进和平与发展》的讲话。  相似文献   

12.
2013年9月4日到13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访中亚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并参加了G20峰会和上合组织峰会. 9月7日上午,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所谓"丝绸之路经济带",本质上就是从中国开始,沿着丝绸之路途经的国家和丝绸之路两侧附近的国家,从亚洲一直到欧洲,构建一个经济发展走廊.从"丝绸之路经济带"所容纳的国家和地区,我们可以看出这正符合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方向.沿着这个大方向前进,将惠及将近世界一半的人口,是中国提出的庞大战略计划.  相似文献   

13.
伴随着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中国外交也经历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变革。从意识形态外交到务实外交,从单一外交到多元外交,从“第三世界”理论到“和谐世界”理念,30年间,国际形势风生水起,中国外交破浪向前,而解读这30年风风雨雨的历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中国外交走向进步与成熟的轨迹。  相似文献   

14.
应中共中央及胡锦涛总书记的邀请,国民党主席连战率领大陆访问团于4月26日至5月3日对大陆进行为期8天的“和平之旅”,实现了国民党近60年来首次大陆之行。紧接着的两天后,应中共中央及胡锦涛总书记的邀请,台湾另一大党——亲民党主席宋楚瑜率亲民党大陆访问团来大陆参观访问。这是国共两党、共亲两党  相似文献   

15.
2005年5月17日下午14时整,全世界一百多个国家的观众把目光聚向了崛起的中国.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财富>全球论坛开幕式上作了重要演讲,胡锦涛重点指出:"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深入发展的条件下,中国及亚洲的发展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新的推动力量,世界经济发展也将给中国及亚洲的发展带来新的重要机遇."  相似文献   

16.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2016年初的首次中东之行,开启了中国与中东关系的新篇章。本文基于对当前中东地区形势变化及其趋势的分析,结合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发展战略,提出构建中国中东外交战略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并就其内涵、目标、重点和实践路径进行了思考。本文认为,中国中东外交战略的核心理念应是:传承友谊共识,加强互利合作,实现共同发展,坚持公平正义,促进稳定和平;主要目标是:提升与中东国家的全面合作,拓展中国在中东的国家利益,增强中国在中东的战略存在,使中国在中东"政治上更有影响力、经济上更有竞争力、形象上更有亲和力、道义更有感召力";基本思路是:顺势而为,谋事而动,积极进取,稳步推进,充分利用自身优势,主动塑造有利于各国发展的地区环境及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新型关系,在建设性参与中寻找发展机遇,在加强经济合作的基础上累积政治共识,在积极维护地区稳定和推动地区和平的过程中提升话语权和影响力。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对外交战略进行了重要调整,中国的中东政策及其与中东国家的关系出现了积极变化。中国对参与中东事务的态度经历了从"韬光养晦,总体超脱"到"有所作为",再到强调发挥大国作用的转变。中国的中东政策从开始主要宣示原则立场向积极参与地区热点问题解决、提出中国思路和方案,再向提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和"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体现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的深度发展,中东在中国对外战略中的地位不断上升。与此同时,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关系也实现了从最初侧重政治上互相支持,到走向政治、经济、文化、能源和高科技等多领域的合作,再到建立全面合作、共同发展、面向未来的中阿战略伙伴关系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自2015年中国首次提出"旅游外交"概念以来,中国对阿旅游外交经历了从实践上不断丰富,认识上不断深化的过程:旅游外交形式逐渐从建国初期的官方朝觐活动拓展至以促进双边旅游客流量为目的的各类官方或半官方活动;实践主体从国家拓展至各级地方政府、企业、行业协会乃至旅游个体;对旅游的认识从一开始作为单纯的对外交流工具,到注重其产业和经济功能,再到强化特殊的外交功能.目前,中国对阿旅游外交中仍存在战略构思不清、合作机制不健全和旅游客源流不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未来应进一步加强中国对阿旅游外交的顶层设计和机制建设,继续推动双边旅游客源流增长,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先导作用和虹吸效应,密切关注并预防旅游外交中可能出现的负面因素,使中阿旅游外交不断走深走实.  相似文献   

19.
编者按:此篇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非本刊导向,读者自有公论,本刊编辑部希望能有更充实的论据,来博弈"中国环境威胁论". 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不断提高,中国在国际大家庭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要,对世界格局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国家、学者和政客从"恐惧"、"嫉恨"、"担忧"、"遏制"等不同角度,炮制了"中国威胁论",给中国和平发展增添了巨大障碍."中国环境威胁论"是"中国威胁论"在环境领域的具体体现.由于环境是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基础性物质资源,也是国家综合实力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全球性,倍受各国关注.因此,"中国环境威胁论"的鼓惑性和危害性甚至超过"中国军事威胁论",不能掉以轻心,驳斥和消除"中国环境威胁论",成为中国有关部门和学者重要任务之一,必须积极应对.  相似文献   

20.
2006年7月12日,不期而至的黎以冲突再次吸引了全球的目光。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地区冲突,中国政府外交部和部分驻外使馆迅速启动应急机制应对这场危机。从撤侨、斡旋到增兵,这些举措既体现出了中国外交新思路和中东问题新政策,也以实际行动践行了中国政府致力于构建“和谐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与地区稳定的决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