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诸葛亮,不仅是个政治家、军事家,而且也是三国时期的思想家.诸葛亮在越南、日本等国也被称为古代名人,据说,日本民间曾把“诸葛亮”这个名词作为“智慧”的同义词,其原因很大程度上在于思想的魅力.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所具有的国际意义和深远影响.我国学术界对诸葛亮的研究重于政治、军事.本文就诸葛亮的哲学思想作以探讨.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三国鼎立的一个关健人物,在他的政治生涯中潜藏着丰富的哲学思想,集中地表现在诸葛亮《文集》中.概括地说来,可以说是以“本末”为基点的唯物论,以相辅相成为主线的朴素辩证法,以“才须学也,非学无  相似文献   

2.
在封建阶级的政治家中,诸葛亮有许多优点,以至身后两千多年,一直为人称道。但他也有严重的缺点,其中最主要的,就是不重视、不善于培养接班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他的教训,我们今天仍有必要借鉴。通览《三国志》,刘备能够“白手起家”,终于与吴、魏三分天下,极重要的一个原因,是他重视和善于收揽天下之英才。诸葛亮隐居南阳,论地位是个“布衣”,论年龄才二十几岁,但刘备以“帝室之胄”,屈节求贤,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授任军师;他把五虎上将关、张、赵、马、黄罗致麾下,付以重任;他有知人之明,临终还告诫诸葛亮“马(?)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在识人、用人问题  相似文献   

3.
<正>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风云人物,刘蜀的历史和他是分不开的。讲到孙吴,一般会联想到周瑜,其实,对孙吴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鲁肃。在魏蜀吴三国鼎立中,吴蜀的地位有某些相似,诸葛亮与鲁肃的作用,因之也有相同之处。但是,毕竟由于地域的不同,统治集团的不同,各人历史与职位的不同,对社会认识、政治观念与活动,也就有所不同。那么,对当时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星陨五丈原,后人为他唱了一千七百多年的颂歌,他的形象早已超凡出世,确实有点“万古云霄一羽毛”的味道。解放后,史学界不少同志破除迷信,实事求是地研究和评价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也就越来越清晰了。但是近年来,不断出现对诸葛亮持激烈批评态度的意见,谓其“嫉贤妒才”、“德薄才平”……总之,认为他是一个“过大于功”,不值得肯定的人物。  相似文献   

5.
诸葛亮是儒家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理学出身的政治家李光地对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及政治、军事和人才等思想尊崇有加。在李光地看来,诸葛亮"八面打开,光明洞达",具有近乎完美的人格;政治上,诸葛亮具有"王佐之才,而明于治";军事上,诸葛亮是"以仁为胜"、"恩信服人"治军的楷模;李光地还对诸葛亮"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用人之术十分赞赏。透视李光地对诸葛亮的评注,可以看出李光地"见贤思齐"、"惺惺相惜"的情感是他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理想的表现。  相似文献   

6.
诸葛亮的杰出综合才能堪为世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榜样,尽管他也有自身无法避免的历史局限性。由此,诸葛亮研究成为历史学家研究三国重要人物的一个持久热点。近些年来,学术界对诸葛亮的研究涉及诸多方面,如谋略、用人、建设等等。归结起来,不外乎政治、军事、治国三方面。“以史鉴今”,这是亘古以来永恒的道理。由此,笔者对近十年来诸葛亮的相关研究进行较为深入的了解,对其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对我们后人有益的借鉴作用。同时,为学者同仁进行继续深入研究提供一个学术平台。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北伐新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史研究中的一个热点课题,也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论题.由于诸葛亮在“隆中对策”中提出了以人谋智计安天下的路线,替刘备规划了三分天下的蓝图,经过十余年的征战,得以实现.诸葛亮被目为智慧的化身,认为他的“权智英略,有逾管晏”.但后来诸葛亮北伐,手握重兵,却未建奇功,在当世就引起了人们的争论.吴国大鸿胪张俨所作《默记》,在《述佐篇》中就提  相似文献   

8.
<正> 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人们不仅把他作为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给予高度评价,而且注重他的思想、品德、意志、作风和智慧,把他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素质具象化的典范,寄托了无限的崇敬。诸葛亮能够成为一位千古传颂,有口皆碑,中外知名的人物,这是一种少有的文化现象。研究这种现象形成和发展,是一项极为有益的工作。一诸葛亮对传统文化的承袭与发展诸葛亮出生在东汉末年的乱世时代。随着东汉帝国的瓦解,名教、经学一统天下的局面被打  相似文献   

9.
"诸葛之成规"是诸葛亮治理蜀汉的基本政策,也是蜀汉政权得以维持的政治基础。其核心内涵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以士人统领宫中、府中取代宦官、外戚在宫中的地位。"诸葛之成规"既是承接东汉中期以后士人政治理想,也是刘备、诸葛亮反思汉末政治的结果。在诸葛亮、蒋琬、董允、费祎相继离世后,后主逐渐放弃了"诸葛之成规",并以宦官、外戚、东宫旧臣统领蜀汉政权,打破了蜀汉政权得以维持的政治基础,最终导致蜀汉灭亡。  相似文献   

10.
<正> 诸葛亮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深谋远虑才能非凡,对蜀汉政权的建立,对蜀汉政治、经济的发展都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他在日理万机之中却严重忽视了教育和培养人才这个重大问题。从而成了导致蜀汉先吴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诸葛亮隆中出山后,在短期内就帮助刘备把军队由寥寥千人扩大到数万之众;同时他又出使东吴,促成了刘备与孙权的首次联合,取得了对曹操赤壁之战的胜利;进而,他又辅助刘备夺荆州、占益州,建立了蜀  相似文献   

11.
刘备“三顾茅庐”,终于请得诸葛亮出山辅佐,“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史家誉为这是导致汉末中国鼎足三分的理想格局。对此,诸葛亮一席“隆中对”,千百年来成为运筹帷幄的最佳模式。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茅庐”,通常都是遵循陈寿的“诸葛亮本传”所说,是司马徽、徐庶的称颂,“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近年又有一种见解,认为诸葛亮因是汉沔地主集团代表,通过他,流亡军阀刘备才获取了最初可靠的政治资本——以庞德公为首的汉沔地主集团的支持,才初步地建立了蜀汉的武装,并进而建立了蜀汉政权(赵俪生:《史学新探》)。平心而论,此两说均不无道理。但是,都欠完善,它都以诸葛亮为主体,而以刘备为受体、将其放在次要位置上。其实,要弄清“三顾”主因,还得认明刘备真正的动机。没有刘备这种出格的超越行为,诸葛亮是不会出来的。“三顾”很大的一个因素是刘备的一种权术、一种在长期实践生活圈获得的认同,即要依靠知识分子,可是有才华、实学的知识分子不愿与骄蛮的纠纠武夫合作,为此名望很大的刘皇叔一改常态,屈顾比他年轻二十岁的山野村夫诸葛亮,有意示范于众,为的是改变自己的形像,把自己扮成求贤若渴、礼遇下士的角色。  相似文献   

12.
王定璋 《天府新论》2005,(3):128-131
姜维是蜀汉后期重要政治、军事辅臣,他继承诸葛亮北伐遗志,屡次兴兵北伐,成败功过颇为论者所非。姜维象当年诸葛亮一样,以弱小蜀汉抗衡曹魏,其志可嘉。同时,姜维的“假投降”无损他对蜀汉的尽瘁。  相似文献   

13.
《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评论诸葛亮时极力称赞他“尽忠益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的法治精神。诸葛亮确实如陈寿所说的那样,斩马谡就是他法纪严明的典型事例,马谡是诸葛亮非常喜爱和信任的将领。公元228年,魏将张郃与蜀军战于街亭,因“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蜀军从祁山退入汉中之后,诸葛亮不因马谡是个将才,果决地按军  相似文献   

14.
对诸葛亮“奇谋为短”的评价,是陈寿首先提出来的。西晋武帝泰始十年(公元274年),他编辑成《诸葛亮集》二十四篇,在上奏朝廷的表文里说:诸葛亮“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此后,他在《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的评语中,又一次指出: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肖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自陈寿指出诸葛亮“奇谋为短”后,一千七百多年来,非议者有,赞同者有,至今争议不休。  相似文献   

15.
论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人称卧龙,徐州琅邪国阳都县(今山东沂南县)人,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诸葛亮品德高尚,恪守诺言,扶弱抑强,忠于职守,在他身上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高尚、智慧、勤劳、勇敢的品格,赢得了世世代代人们的敬仰,成方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在历史小说《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之忠诚与曹操之奸诈,正好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两人是一对一正一反互相衬映的历史人物。尽管历史的本来面目,诸葛亮并不如是之好,曹操也不如是之坏,但历史的大节却是曹操要谋纂汉室,诸葛亮要兴复汉朝,这一奸一忠也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本文在结语中将两人作一些比较,应当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16.
诸葛亮素被誉为聪明智慧的典型,但他在运筹帷幄与用人方面,都有一些较大的失误。魏延这样一个蜀汉功臣就因为被认为“脑后有反骨”而被歧视以致迫害致死。诸葛亮不能辞其咎。诸葛亮有意挑拨魏延与杨仪的矛盾,促其火并,破坏了蜀汉军队的团结,减弱了蜀汉抗击曹魏的力量,使蜀汉政权在诸葛亮死后陷入空前危机。这不仅是魏延的悲剧,也是诸葛亮的悲剧。《三国演义》将魏作为反面角色描写,这是不公正的。  相似文献   

17.
三国时蜀将马谡,因失街亭被诸葛亮依法问斩,本是有口皆碑的历史。然而,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的林汉达先生著《三国故事》,却把马谡写成“认罪自杀”:诸葛亮对马谡说,“我要是不把你办罪,全军不服。”他就把马谡下了监狱,马谡在监狱里给诸葛亮写了一信就自杀了。此说不知何据?  相似文献   

18.
论诸葛亮的错误和失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葛亮一生:抚育幼主,忠于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为官清廉,克己奉公,确实品德高尚;其所撰之《出师表》慷慨激昂,大气磅礴,忠义之心,感天动地。他又具有很高的谋略和才能,刘备死后的蜀汉江山全靠他一人支撑。无怪乎后人景仰,称之为“万古云霄一羽毛”。笔者对《三国志》学习有年,体会不少,如果实事求是地从历史角度看,诸葛亮  相似文献   

19.
诸葛亮法律思想初探刘冀民,李金河诸葛亮(公元181-234年)字孔明,琅邪阳都(今山东沂南县人),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至今在我国妇孺皆知,世界一些国家也闻其名。他能留芳于世,自然与他治国安民的杰出才能分不开。诸葛亮是军事家,但他首先...  相似文献   

20.
东汉末年,诸葛亮避乱寓居襄阳,与当地豪门大姓结下了错综复杂的关系。他与蔡氏、蒯氏、庞氏有姻亲关系,又是庞门名士的高足,还与马氏、习氏、杨氏、向氏交谊深厚。与襄阳大姓的交往.对诸葛亮政治抱负的形成及社会知识的增长,产生了重要影响。襄阳大姓中的不少人还成为诸葛亮出山后辅佐刘备共图大业的得力助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