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本文论述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的辩证发展.首先,考察西方公民意识的演进与内涵.其次,论述台湾近半个多世纪以来政治发展的三个时期的公民意识:(一)威权(刚性/柔性)统治时期的公民意识(1950年-80年代末);(二)民主转型时期的公民意识(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三)民主巩固时期的公民意识(20世纪90年代末迄今).从而得出公民意识与民主政治辩证发展的若干实践经验.台湾经历两次政党轮替后,所呈现的是:(一)公民社会由"二分法"朝向"三分法"的界定;(二)由宪政体制的巨大政治工程,转向社区治理的微型工程;(三)公民社会除了关心政治议题之外,也扩及文化公民权与公民美学;(四)审议式民主与公民社会的尝试.最后,本文提出初步的结论和议题讨论,作为未来发展的方向. 相似文献
3.
民粹主义者操控人民公意:台湾民主政治转型研究的一个视角——兼谈对中国大陆民主政治演进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台湾的民粹主义其实是现实主义政治人物为了谋求政治利益而采取一种操控人民公意的政治策略。这种动员策略具有煽动性、情绪性、非理性,甚至有益惑性、欺骗性、破坏性特点,严重忽视了社会共同体的团结与长远利益。中国大陆必须吸收台湾民主政治转型的经验教训,避免民粹主义对于民主政治转型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美国中期选举使民主党和奥巴马总统本人受到很大打击。民主党失掉众议院多数席位,奥巴马未来两年执政道路充满荆棘,竞选连任困难重重。共和党通过中期选举掌控了众议院,标志着他们说便宜话的时代结束了,未来的道路也并不好走。茶党的兴起,对美国政坛和社会的影响正在显现。美国保守主义思潮回归,金融经济危机冲击下的各种社会问题交织,其国内外政策走向正在深刻演变之中。 相似文献
5.
"民生权"是公民个人为确保其生命得以延续并有尊严地幸福生活而要求国家、社会提供条件、给予帮助、实行保障的权利。这一概念的提出不仅是社会现实、理论发展和立法实践等方面的内在要求,更提供了一种理解中国式社会主义宪政本质的全新思路。保护民生是社会主义宪政的根本任务,以民主形式表现出来的民生政治才是社会主义宪政的实质。因此,应当将"民生权"上升为宪法意义上的公民基本权利。 相似文献
6.
“中道”是相对文化和政治上的“激进主义”和“保守主义”而言的。政治上“激进”与“保守”的参照系是既定政治秩序,文化上“激进”与“保守”的参照系则是特定文化传统。当代中国的既定政治秩序是反传统的、基于“党国一体”政治架构的国家主义,本身集文化激进主义倾向与政治保守主义倾向于一身。以此为参照,在当代中国语境中,既有的自由主义思潮是一种文化和政治激进主义,极左派(包括新左派和老左派)和“刚性新儒家”具有文化保守主义和政治激进主义倾向。萧功秦的“中道理性”论是一种“政治中道论”,试图超越极左派和自由主义的政治激进主义倾向和政治保守主义倾向;姚中秋所谓的“寻找中道”是一种“文化中道论”,试图主要超越(现代)自由主义的文化激进主义和“刚性新儒家”的文化保守主义。相较而言,前者具有较大的政治可行性,但却悬置了我们在文化上的努力方向;后者具有较大的文化可欲性,但却在根本上缺乏政治实践关照,具有政治激进主义倾向。当代中国的“中道理性”之道,应当遵循“萧-姚律令”,既要具有文化自觉和理论自觉,亦要具有政治实践关照,并切实基于当代中国的政治和社会条件开展关于“中国理想图景”的理论探究。 相似文献
7.
发展中国家的现代政治秩序建构面临着路径选择的问题。由于民主与政治秩序、国家能力之间的张力,民主在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运行存在困境。作为一种制度,民主自身不足以良性运转并存续,它是现代政治秩序建构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宪政可以提供化解政治冲突的"元规则"和制度平台,可以增强国家能力,可以实现权力的和平更替和规范并保障民主的运行,最终实现发展中国家现代政治秩序与民主"共生"。 相似文献
8.
山东抗日民主政权的人权保障立法,是抗战时期各边区政府宪政立法的重要组成部分。1940年11月11日颁行的《山东省人权保障条例》是抗战时期最早颁行的人权保障法规。这个条例与《山东省战时施政纲领》中的有关保障人民民主自由权利的规定,对促进山东解放区人民抗日救国的积极性及推动抗日民主政权司法制度的建立等各方面都起到了重要作用。同时,山东抗日民主政权通过建立司法机关,制定司法制度和颁布地方性法规,为维护抗日民主政权起了保障作用。 相似文献
9.
在当今时代,民主(democracy)已成为一耳熟能详的词汇。尽管不可能所有人都真切理解其真意,但它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普世性”却得到多数人的认可。很少有政治势力或个人直接反对民主本身,大家似乎都成为民主的信徒。民主的含义离古希腊的负面意义已远, 相似文献
10.
自美国立宪时期联邦党人与反联邦党人围绕“宪政还是民主”产生争论以来,两者之间的张力即成为现代(特别是美国)政治法律思想史的一大主题.罗尔斯后期的宪政理论,一方面继承了“二元宪政民主”理念这个美国宪政模式的传统,另一方面也基于“政治自由主义”理论对其进行了独树一帜的发展.他通过来源于政治传统的社会共识这个中介,将变动不居且具有“多数暴政”倾向的“民主”纳入到相对稳定且保障“宪法根本”的“宪政”框架之中,从而较为有效地弥合了宪政与民主之间的张力. 相似文献
11.
公共政策的最终目标是维护人性的尊严与捍卫民主的价值。一般的说,公共政策过程要同时满足"民主"和"效率"两个相互矛盾的要求,而实现公共政策民主价值的途径则需要将其过程置于宪政的架构之内。从宪政发展的历史来看,西方国家宪政的历史较长,理论也较为成熟,其公共政策的宪政精神的核心是基于多元民主的"控权"与"保障权利"。相比之下,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宪政制度的历史则较短,内涵也存在差异。鉴于此,如何理解公共政策与宪法的逻辑关系成为构建宪政精神的关键理论前提。而培育政策制定主体对宪法权威的信仰和忠诚,则是构建当代中国公共政策的宪政精神首先应该遵循的基本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建构责任政府是中国政府改革的战略选择。这不仅是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需要,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升政府管理能力的现实选择。必须采取措施,循序加以推进。这些措施主要包括:第一,更新政府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责任理念。第二,理顺党政关系,明晰政府责任。第三,健全监督体系,完善责任追究制度。第四,建立和完善政务公开和政府绩效评估制度。 相似文献
13.
人们常说,保障人权的宪政制度是道德的,侵犯人权的专制制度是不道德的;人们又说,现代政治是宪政政治,而不是道德政治。宪政政治与道德实现的具体关系密不可分,并非宣布“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即可完全言尽。通过对政治价值与政治道德的细化清理,尤其是“隐性道德”与“显性道德”一组政治价值的提出,本文分析了“朱学勤困境”这一道德决断困境:为了防止道德专制主义.政治道德必须实现从显性道德到隐性道德的技术性转变,实现自由民主的政治成熟。这一宪政道德观.为缺乏中世纪法治保守主义传统的华人社区长期忽视,进而导致汉语世界长期误会有关宪政主义的政治学说。 相似文献
14.
人们常说,保障人权的宪政制度是道德的,侵犯人权的专制制度是不道德的;人们又说,现代政治是宪政政治,而不是道德政治.宪政政治与道德实现的具体关系密不可分,并非宣布"道德理想国的覆灭"即可完全言尽.通过对政治价值与政治道德的细化清理,尤其是"隐性道德"与"显性道德"一组政治价值的提出,本文分析了"朱学勤困境"这一道德决断困境①为了防止道德专制主义,政治道德必须实现从显性道德到隐性道德的技术性转变,实现自由民主的政治成熟.这一宪政道德观,为缺乏中世纪法治保守主义传统的华人社区长期忽视,进而导致汉语世界长期误会有关宪政主义的政治学说. 相似文献
15.
民主与效率两种价值选择主宰着各国行政组织的理论演进与改革历程。我国的行政改革以改革开放为分水岭,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一、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这段时间机构改革的政治色彩比较浓,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整个国家都处于混乱的状态;政府机构的设置也比较混乱,机构改革处于比较混乱的局面;二、从改革开放至今,政府将工作重心放到经济上来,发展经济成为国家的首要任务。围绕着这个中心所进行的机构改革都以提高效率为目标。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以及国际环境的变化,政府机构改革也将面临新的局面,因此,如何更好地处理机构改革中民主与效率的关系也就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清代巴县团练是伴随着白莲教起义,由官方督导在城乡社会兴起的以军事防御目的为主的基层组织。它并没有随着白莲教起义的平定而停办,而是从战时防范自卫的异态组织,转变为平时基层管理的常态组织,活跃于乡村生活的各个领域。清中期巴县团练的角色转变,正源于乡村社会组织发展的内在动力,即当地实际生活的需要、乡里关系的特点和乡民的主观意愿,展现了我国自古有之的相保相受、相及相共的乡里风貌。 相似文献
17.
让民主造福中国——评俞可平的民主思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什么民主有益于中国?怎样才是中国民主化的最小成本和最佳途径?如果民主将会导致混乱,甚至国家的解体,中国领导人和民众就没有理由去追求它.如果国家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精英们认为民主将会损害而非促进他们的利益,在中国推进民主政治改革的共识就不复存在.因而,对中国知识分子来讲,最大的学术挑战便是如何提出一个有利于中国发展的民主概念和民主进程.本文详细分析俞可平的民主思想和其关于中国民主前景的途径探讨.同时还介绍俞的职业生涯、学术成就以及与其他著名中国学者在民主问题上的分歧. 相似文献
18.
政治转型理论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比较政治学中兴起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自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逐渐从全能主义政治向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进行转型,这是一个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国政治转型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值得人们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9.
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及其四次修正案肯定了改革开放的实践和成功经验.这三十年宪法发展呈现出鲜明特征:它是在中国共产党不断更新宪法观念、自觉推动下大步向前的;它体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政治、经济与社会生活等方面的重大变迁,并有力地保障和促进了改革开放;以确认改革成果实现国家富强为目的,及时修订,重视宪法对社会变革的适应性.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公民权利不断得到保障,为宪法从"改革宪法"发展为"宪政宪法"打下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0.
从保护型民主到自主治理——一个多中心治理生成的政治理论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伴随现代性政治的重构,民主在当今的普适价值应该以公共性原则为支持.传统代议民主制的各种制度安排发生的最重要的演化和发展,使得多中心治理不仅成为诠释民主的契机,而且具有"话语--知识"建构的效应.多中心治理作为民主的一种综合表述方式,意味着治理型民主和强势民主深度嵌入公共治理之中,"使民主运转起来"成为民主发展的具体型态.民主型态的流变,也具体体现在宪政秩序的变迁与重塑之中,多中心治理的生成引起宪政关系的深刻嬗变.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