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风俗之事关系国计民生,不仅是人们宗教信仰的依托,还影响到国家的统治秩序。本文欲以火葬这一风俗为例,通过分析我国古代火葬的兴废,来揭示风俗与国家权力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并指出,风俗的改变根源于人们宗教信仰的变化,仅凭国家力量的强制推行是无法实现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火葬流变,特别是宋、元时期由极盛而转直以及火葬与社会文明进步等三个方面的考察,说明了火葬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3.
宋代火葬习俗屡禁不止,火葬与反火葬之争其实质是挑战与维护"华夷之辨"观念的一个缩影.在这场斗争中,火葬屡禁不止的事实表明挑战一方获胜和维护一方的受挫.这是作为"华夷之辨"观念维护者的宋代儒家学说影响力式微,而作为挑战一方的佛教和少数民族丧葬观念强势影响中原文化,以及宋代特殊的时代特征交织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川渝地区出土的宋代火葬墓较多,且有较强的地域特征,据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品可划分为北宋时期、南宋早中期、南宋晚期。随着时间的由早及晚,火葬墓数量逐渐减少,规模、形制趋于简化,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亦不断减少,使用者由富裕平民转变为贫民。火葬墓的流行与变化分别与传统丧葬风俗的影响、佛道信仰、使用者的经济状况有关。此外,川渝地区火葬与东南地区、湖广地区在形制、随葬品、使用者身份及盛行原因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5.
宋代奢侈逸乐的社会风气与宋代歌妓制度的盛行导致了宋代歌妓词的大量涌现。宋人宴席上歌妓唱词以侑觞劝酒的习俗,一方面导致了歌妓词的盛行;另一方面,这些应歌而作的歌妓词,又成了文人士大夫在社交与娱乐场合中建立起来的一种特殊而又常用的社交语,同时也体现了宋代文士逢场作戏的生活态度和及时行乐的享乐心理。  相似文献   

6.
火葬在宋前多为边疆少数民族之葬俗或中原民族之大恶之刑,至宋代则在民间蔚然成俗,成为继土葬之后又一重要葬法,而南宋都城临安一带火葬之风尤为炽盛。本文主要从佛教隆盛与世俗化、人地矛盾突出、下层民众贫困等方面简要地探求一下该地火葬之风盛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7.
建筑诗指以建筑艺术为题材和媒介的诗歌,是宋诗中一个令人注目的诗歌领域,可分为皇家官府、寺庙殿堂、宅居陵墓及园林建筑等类别,而又以园林建筑诗最为兴盛。亭作为一种融通自然与心灵的建筑空间,在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人心中具有独特的审美意义。宋代建筑诗包含了士林风尚和民间习俗等诸多层面。  相似文献   

8.
2001年陕西华县东阳墓地发掘中,发现2座西周时期的火葬墓,周原扶风黄堆和最近发现的周公庙32号墓,也都发现有火烧现象,说明在周人统治的近畿或中心地区,也有火葬的习俗。据此,对关中地区西周火葬墓的形式、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些火葬墓的存在是一种处理意外死亡、具有较高地位死者的葬俗。  相似文献   

9.
河东书院     
明朝正德九年(1514)春,河东百姓通过集资的方式,建起了一座河东书院,在之后423年的办学过程中,书院出了不少秀才、举人和清廉的官员。  相似文献   

10.
论清代火葬制度的渊源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葬,中原汉人不流行,然而清初满族却实行火葬。这一方面源于满族先人的民族传承,另一方面与八旗的军旅生活分不开。清灭明之后,满族成为统治全国的民族,因受汉族思想文化的影响,清代统治者一改满族传统的火葬为土葬,并制定了严刑峻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民间火葬仍时有发生。从今天来看,火葬有许多益处,是应提倡的良好的丧葬方式。  相似文献   

11.
宋代石窟是中国石窟艺术史的最后一个阶段,主要分布于两川的大足和安岳、陕西延安、浙江灵隐、湖南江永等地,尤其是重庆的大足石刻最具代表性,不仅堪为中国石窟艺术的辉煌总结,也是宋代石窟艺术的典型之作及设计意匠的集中体现,特别是其独特的色彩观及表现形式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地域性——作为宋代石窟艺术的缩影,在色彩设计上体现了形色同构、圣俗通约的特点.作为两宋的“时代色相”,其色彩观念系统体系为历时性、规约性、共时性、经济性、技术性、感知性、无意识、比兴性;作为宋型文化思想的物质化承载,标志着佛教石窟艺术彻底完成中国化、风俗化和道儒石窟高度成熟化、体系化的历程.  相似文献   

12.
欧阳修以特立独行的批判方式形成自己疑古辨伪的理论风格,对于整个宋代社会之前的风俗思想进行了必要的理论清洗.其中,他将经学与风俗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是对<易>、<周礼>等典籍进行的批判、质疑、驳斥,显示出其战斗精神.他所要强调的,无论是有意或是无意,都在事实上以民与俗为重要依据,显示出其风俗思想的民本内容.但他并不是一个简单的民本思想的表达者,他的风俗思想与他的文化思想,在根本上或在总体上都是以国家、社稷为出发点的.欧阳修特别重视礼教对社会风俗良性发展的重要作用,一再强调对三代传统的维护,藉以抵抗佛老鄙俚、怪妄之俗,他所要坚持、维护、修复的正是冠之以尧、舜、三代之名的正统. 他的风俗思想是北宋前期政治家、文学家阶层风俗思想的代表.  相似文献   

13.
河东方言属于北方方言的中原官话区,保存了大量的古语词。本文举例分析河东方言中的部分古语词,考证其在古文献中的应用状况,从而为汉语史及河东方言的研究提供一定语料。  相似文献   

14.
在曹雪芹《红楼梦》的原续后30回中,林黛玉的棺椁是被王夫人以女儿痨为由,狠心地焚化的,结局比程高本后40回所写悲惨得多。这有没有根据呢?有的。  相似文献   

15.
河东方言亲属称谓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6.
河东体育文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东作为华夏文明传承和发展的典型地域,其文化特色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在河东保留了较多的且影响较大的体育文化遗产,从而引起了世人的关注与研究兴趣。文章以河东文化为背景,将河东地区几种最具地方特色的民间体育活动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形成与发展特征及文化内涵进行调查、梳理与研究,从历史文化的视角,诠释其发展的历程以及存在的问题,旨在为河东体育文化的发展提供翔实可靠的理论支撑,为河东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扬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文化叠合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普遍现象。中国生育风俗也表现出文化叠合这一重要特征 ,求子风俗、孕子和产子风俗、贺子风俗、教子风俗、成年礼风俗等 ,无不存在着“多重文化时空层叠整合”的现象。  相似文献   

18.
王安石关注现实社会与风俗变化的联系,其集结点就在“流俗”,或称“流行于世的时俗”,是社会发展中种种弊端。其风俗思想与他的改革事业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是他政治思想、文化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风俗思想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其风俗思想的核心在于济民,在于安业,通过社会发展中的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包括思想建设的相互协调.形成美俗、良俗,直指时弊,即“流俗”。其风俗思想既有密切联系社会现实的时代性与实践性。又有博取众收,对传统文化包括风俗文化的理性审视.经过深入思索所作的批判总结,表现出其风俗思想的独立性、完整性。  相似文献   

19.
河东方言归属北方方言中原官话区,在词汇方面有着一定的独特之处,尤其在部分亲属称谓方面。通过调查发现,河东方言的亲属称谓都有一定的来源依据,或从文献资料中找到例证,或依据文白异读辨析。  相似文献   

20.
黄河中游是华夏文明的摇篮,河东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河东文化在演进过程中表现出三个方面的特征:起源的古老性;发展的连续性;形式的多元性。同时,河东地区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地上、地下至今还保留着众多的文物古迹以供佐证。发掘、整理与研究地方历史文化,对于我们保护、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传统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