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不仅在文学和史学上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同时在政治上也颇有建树。欧阳修曾于宋仁宗庆历四年四月至七月奉使河东,尽管其奉使河东时间短暂,但他不负使命,不仅坚持保留了麟州建制,而且尽力减免河东路的冗兵冗费,减轻河东百姓负担,举荐人才,整顿吏治,加强军备,为缓和河东路的社会矛盾,巩固边防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2.
选用2001到2010年甘肃省河东和河西两大区域间城市化指标数据进行实证研究,并分析各年度发展趋势,得出不同时期城市化发展差异处于不均衡和变动态势.河东和河西间城市化存在明显差异度,河西地区内部差异次之,河东地区内部差异最小;省内总差异、区域内部差异以及区域间差异均呈缩小趋势,较为明显的自然地理和产业结构差异是形成城镇化区域差异的主要原因.由此提出甘肃省城市化区域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西汉前期,河东地区酷吏辈出。汉武帝以后,河东酷吏开始发生历史转型,河东区域文化中的法家底色逐渐淡化。在这样的时代大势中,西汉晚期的河东太守儒学背景渐浓,河东也拥有了本地的经学大师。东汉王朝继续选拔儒者治理河东,甚至出现了河东人对经学大师的顶礼膜拜。正是在文教日渐兴盛的背景下,河东裴氏参与了士林与宦官的斗争,社会地位得以提升。经过汉末裴茂的谨慎持家,裴氏终成魏晋时期的大族。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南诸少数民族火葬历史悠久 ,而对于其来源 ,学者多倾向为历史上的氐羌 ,这样就形成了今西南各少数民族一直都循习火葬这一认识。就此 ,本文试从西南民族“火葬氐羌说”自身依据出发 ,来讨论这一认识的不充分性 ,并以彝族和纳西族为例 ,从民族自身认同出发 ,指出 :彝族和纳西族并不认为其一直都是循习火葬的 ,相反 ,在行火葬前曾经历过其他种种葬式。  相似文献   

5.
山西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古老发祥地之一。自古以来 ,河东山西的行政区划曾经历过长期的变化改隶。然而 ,有关元代山西地区的行政区划尚未见到相关专论。为此 ,本文对于这一问题展开探讨。有元一代 ,山西地区的路府州县大体因袭金代建制。其中 ,路级建制基本采用金代制度 ,略有变化。根据有关史料来看 ,河东山西各路建制曾出现过某种混乱。张金铣在《元代地方行政制度研究》中注意到了这种现象 ,并且指出 :“金元之际 ,官制未定 ,道、路之称并用。十道 ,亦称十路。”① 如其所言 ,河东山西确曾出现过道、路并用的混称情形 ,但是 ,“路”、“道…  相似文献   

6.
2001年陕西华县东阳墓地发掘中,发现2座西周时期的火葬墓,周原扶风黄堆和最近发现的周公庙32号墓,也都发现有火烧现象,说明在周人统治的近畿或中心地区,也有火葬的习俗。据此,对关中地区西周火葬墓的形式、形成原因进行了探讨,认为这些火葬墓的存在是一种处理意外死亡、具有较高地位死者的葬俗。  相似文献   

7.
论清代火葬制度的渊源及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葬,中原汉人不流行,然而清初满族却实行火葬。这一方面源于满族先人的民族传承,另一方面与八旗的军旅生活分不开。清灭明之后,满族成为统治全国的民族,因受汉族思想文化的影响,清代统治者一改满族传统的火葬为土葬,并制定了严刑峻法。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民间火葬仍时有发生。从今天来看,火葬有许多益处,是应提倡的良好的丧葬方式。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火葬流变,特别是宋、元时期由极盛而转直以及火葬与社会文明进步等三个方面的考察,说明了火葬的历史必然。  相似文献   

9.
宋代火葬习俗屡禁不止,火葬与反火葬之争其实质是挑战与维护"华夷之辨"观念的一个缩影.在这场斗争中,火葬屡禁不止的事实表明挑战一方获胜和维护一方的受挫.这是作为"华夷之辨"观念维护者的宋代儒家学说影响力式微,而作为挑战一方的佛教和少数民族丧葬观念强势影响中原文化,以及宋代特殊的时代特征交织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本文通过考察藏族人独具特色的天葬、火葬、土葬习俗及其渊源后指出:苯教和佛教的有关理论、生态环境以及外来葬俗是天葬形成之最基本因素;古代氐、羌之民的火葬习俗和佛教徒的火葬之俗是藏族火葬习俗形成的根本原因;而苯教“自然崇拜”与“回归自然”的观念是土葬最原始、最直接的成因。  相似文献   

11.
川渝地区出土的宋代火葬墓较多,且有较强的地域特征,据其墓葬形制和随葬品可划分为北宋时期、南宋早中期、南宋晚期。随着时间的由早及晚,火葬墓数量逐渐减少,规模、形制趋于简化,随葬品的种类和数量亦不断减少,使用者由富裕平民转变为贫民。火葬墓的流行与变化分别与传统丧葬风俗的影响、佛道信仰、使用者的经济状况有关。此外,川渝地区火葬与东南地区、湖广地区在形制、随葬品、使用者身份及盛行原因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2.
火葬在宋前多为边疆少数民族之葬俗或中原民族之大恶之刑,至宋代则在民间蔚然成俗,成为继土葬之后又一重要葬法,而南宋都城临安一带火葬之风尤为炽盛。本文主要从佛教隆盛与世俗化、人地矛盾突出、下层民众贫困等方面简要地探求一下该地火葬之风盛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转运使是北宋最重要的地方高级官员 ,掌一路财赋、转运及监察本路官员之职 ,对宋代文史研究有很重要的意义。本文将河东一路转运使去就列为年表 ,供宋代文史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14.
白族历史上火葬之风十分盛行,留下了许多重要的火葬墓遗址。在现存的火葬墓地中保存有大量的梵文碑刻,其时代从大理国后期至明代中期,这些碑刻是我们今天研究南诏大理国乃至元明时期白族密宗和白族丧葬文化的重要材料。在现存的梵文碑中大多为《佛顶尊胜陀罗尼经》经碑,这与白族的佛顶尊胜信仰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一九三九年,陕西省府谷县出土了宋人范圭写的《宋故武功大夫河东第二将折公墓志铭》(以下简称《折可存墓志》)。原石现仍保存在府谷县。 府谷县在宋朝叫做府州,属于河东路。折家是匈奴族折兰氏的后代;汉化以后,世代统领蕃兵,“独据府州,控扼西北”(《宋史·折德扆传》),成为边疆上一个军阀  相似文献   

16.
殡葬管理条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殡葬管理,推进殡葬改革,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制定本条例。第二条殡葬管理的方针是:积极地、有步骤地实行火葬,改革土葬,节约演葬用地,革除丧葬陋俗,提倡文明节俭办丧事。第三条国务院民政部门负责全国的殡葬管理工作。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民政部门负责本行政区域内的殡葬管理工作。第四条入口稠密、耕地较少、交通方便的地区,应实行火葬;暂不具备条件实行火葬的地区,允许土葬。实行火葬和允许土葬的地方,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划定,并由本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报国务院民政部门备案。第五…  相似文献   

17.
在多元话语视野中,火葬论者对农村土葬的指责多似是而非,且对火葬的诸种外部化成本视而不见,因而所谓农村土葬之弊在很大程度上实为火葬论者基于现实利益与激进理想的"话语建构"或者说"污名化"策略的结果,而并不一定是"客观事实"。所以,有关部门在推行殡葬改革的过程中,应该"在地化"地切实比较各种可行改革方案,全面而辩证地看待农村土葬,真正做到以人为本地推进殡葬改革。  相似文献   

18.
风俗之事关系国计民生,不仅是人们宗教信仰的依托,还影响到国家的统治秩序。本文欲以火葬这一风俗为例,通过分析我国古代火葬的兴废,来揭示风俗与国家权力和宗教信仰之间的关系,并指出,风俗的改变根源于人们宗教信仰的变化,仅凭国家力量的强制推行是无法实现的。  相似文献   

19.
北宋至道三年(997年),朝廷为加强对敌方的控制,将麟、府、丰三州归治河东路.这一措施的旅行,主要是由于此地区特殊的军事战略地位、丰富的战马资源以及朝廷采取犬牙交错的治理原则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在开发利用本土文化资源建设幼儿园课程时,整合特色各异的地域文化和幼儿的生活经验是一种有效策略。文章以人类学为视角,通过追溯河东盐文化历史发展,挖掘河东盐文化对幼儿的教育价值,以盐文化学术话语体系为科学依据,尝试建构了以“盐用文化”为脉络的幼儿盐文化图式。认为提升教师河东盐文化自觉、研发河东盐文化园本课程、创建儿童河东盐文化博物馆以及开展河东研学旅行等工作,可以促进幼儿积累盐文化经验、自我建构盐文化图式。幼儿园课程开发应该遵循河东盐文化的选择、重组、改造和传递的路径,才能形成一套回应幼儿盐文化图式需求、适宜幼儿学习和发展的园本课程教育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