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社会弱势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   总被引:98,自引:0,他引:98  
弱势群体在其基本的群体特征上具有经济上的低收入性、生活质量上的低层次性、政治上的低影响力和心理上的高敏感性。现阶段中国社会中的弱势群体规模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既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 ,也不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 ,并且已经构成了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能否有效地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保护和社会支持问题 ,不仅事关中国的社会稳定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而且也关系到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否实现长期高效有序的发展。因此 ,只有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网络 ,既要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护 ,又要能够有效发挥社区服务和“第三部门”的积极作用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弱势群体的社会支持和社会保护问题 ,从而化解政治风险 ,维护社会稳定 ,促进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2.
社会支持是由国家、社会群体和个体所构成的社会网络与弱势群体之间,以物质和精神支持为媒介的双向互构过程。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改善弱势群体的生存,帮助他们走出弱者的困境,从而化解他们对于政治稳定构成的潜在危机,有效维护社会转型时期中国的政治稳定。  相似文献   

3.
高强 《天府新论》2004,(1):85-89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正经历着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这种结构性的变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造成了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断裂结构的出现。在这种背景下,处于社会底层的弱势群体很必然的背负了制度与结构变迁的代价。断裂的社会结构使得社会政策出现缺位,使得社会资源的重新积聚失去平衡。而这又反过来强化了弱势群体的弱势地位和加剧了他们被社会排斥的困难处境。因此建立以初级社会关系和人生价值取向为基础的社会支持系统也就成为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4.
社会控制理论是解释和解决我国目前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正综合治理模式的重要依据,社会支持网络理论的目标与社会控制的目标并不矛盾。两种理论取向的整合,将有助于认识我国传统的青少年犯罪预防和矫正模式在理念和管理体制上存在的问题,建构真正具备综合、系统特征的青少年犯罪预防与矫正社会服务体系,做到个人层面的偏差行为的预防与控制。  相似文献   

5.
关于农村残疾人的社会保障与社会支持现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残疾人是典型的社会弱势群体。调查结果显示,农村残疾人目前享有的政策优惠及其效果有限,农村残疾人社会保障的供求缺口较大,其社会支持体系残缺,政府支持以及非政府组织的群体支持较为脆弱。在家庭之外挖掘其他社会支持资源,尤其是充分发挥政府在保障和扶助残疾人方面的主导作用,应是政府重视社会弱势群体利益诉求的积极选择。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国内对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的研究主要以社会转型为背景,转型期该群体的多样性需求决定了社会支持主体的多元化。到目前为止学术界研究主要围绕政府和非政府组织提供的正式支持、社区提供的准正式支持、个人社会支持网提供的非正式支持以及社会工作提供的专业技术性支持展开,并着手探索社会支持系统化问题。总的来看,已有研究初步形成了弱势群体社会支持系统框架,但是在多元主体间协作以及社会支持市场化运作等方面,还缺乏有深度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作为以充分利用个人社会支持网络为主旨的非监禁行刑方式,社区矫正应该对预防青少年重新犯罪和使其顺利回归社会具有重要作用,而通过对上海市J区的问卷调查发现,社区矫正青少年在物质生活、求职就业和精神需求满足三个方面得到了来自家人的极大支持,但来自社区居民、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资源却远未如社区矫正体系所设计的那样充分发挥作用。基于此,应建立由立法支持、政策支持、社区支持和专业技术支持等四项构成的社区矫正青少年社会支持网络,以期为矫正青少年提供有效资源供给,也有助于矫正青少年的增能与复健。  相似文献   

8.
充权理论是社会工作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充权就是协助弱势群体或个人排除各种主观的和客观的权力障碍,通过正面的经验感受自身的力量并激发内在的动力,在社会参与中改善自己的生活状况。充权是一种理论,更是一种实践。通过实践环节,实现个人、社区和政治层面的能力资源改变,影响个人、人际、社会环境,从而实现个人能力和权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9.
城镇职业女性弱势地位与相关社会政策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城镇职业女性由于其生育功能,导致在就业与生活保障上处于不利地位。是否给予女性特殊保护,西方女权主义者对此存在着争议。中国目前已有对职业女性生育而产生的弱势处境予以补偿的政策存在许多不足,更理想的社会政策特别是社会保障政策的出台迫在眉睫,"性别就业调节费"和"自由产假制度"不失为一种可行的设想。  相似文献   

10.
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网与农村老年人身心状况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本研究考察了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的数量和质量以及网络变化对其身心状况的影响。研究证明 ,农村老年人的社会经济地位、社会支持和网络变化都对老年人的身心状况有显著的影响。在社会经济地位的三个变量中 ,收入对生活满意度和身体状况都有影响 ,职业地位则只对身体状况有影响。在社会支持的数量中 ,支持网中有无配偶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和身体状况都有显著关系 ,子女的数量只与生活满意度有关。在社会支持的质量方面 ,关系强度与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有正向关系 ,网络资本中网络成员经济收入的平均水平则与生活满意度和身体状况都有显著关系。在所有因素中 ,影响最大的是网络的变化 ,失去网络成员对老年人身心状况的负面影响超过了其他任何一个变量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完善利益表达机制有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目前,我国弱势群体的利益表达虽然得到了重视,但其权益还缺乏法律的充分确认和有效调整。为了实现社会和谐,政府作为全民利益和社会公正秩序的体现者,应当为利益表达做出相应的制度安排,为公民尤其是弱势群体提供利益诉求的制度性平台,使多元化社会中的合理利益诉求通过正当、规范的渠道输入公共决策过程中,供决策者调控、整合、汲取,从而制定出获得社会普遍认可的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12.
随着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弱势群体的扩大以及引起的许多社会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分析社会转型时期弱势群体问题的产生和主要根源,探讨当前我国社会弱势群体健身的必要性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和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13.
上海市独居老人生活状况分析及其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人口的老龄化和少子化 ,独居老人数量越来越多。但由于与之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的不完善 ,造成了上海市独居老人的生活问题很多 ,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 ,这些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影响着他们的晚年生活。本文通过各种调查 ,分析上海市独居老人的生活问题及其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化转向大众化,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日益突出.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研究和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对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争高校的稳定,特别是对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重要的意义.从大学生弱势群体的主要特征入手,分析大学生弱势群体的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并通过探讨关注大学生弱势群体对和谐社会的意义.提出解决大学生弱势群体问题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社会贫困群体及其社会支持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阶段中国社会中的贫困群体集经济贫困、知识贫困、素质贫困于一身。贫困群体的存在违背了社会公正原则 ,制约了社会成员潜能的开发 ,并且已经成为影响社会稳定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只有建立多层次、立体化的贫困群体社会支持网络 ,既有政府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护 ,又能够有效发挥社区组织、民间力量的积极作用 ,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群体的社会支持问题 ,促进社会的公正和民主 ,促进中国社会的稳定和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居住安排对子女赡养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运用两组测量赡养的变量 ,本文对不同的居住安排影响子女赡养行为的可能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居住安排对子女在 3个方面提供赡养的可能性有着显著的影响 ,即料理家务等日常活动 ,在婚后继续给予父母同样甚至更多的经济支持和情感体贴。其中 ,同住的居住安排下子女提供这 3方面赡养的可能性最大 ,其次是住在父母附近的子女 ,可能性最小的是住在离父母较远处的子女。据此 ,文章对目前正在变化中的家庭居住安排对子女赡养行为可能带来的影响 ,以及未来相关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7.
周仲海 《社会科学》2006,2(5):83-91
抗战爆发前,上海工人薪金收入大多数不能维持最低生活标准;抗战爆发后,上海工人生活状况更是每况愈下;抗战胜利后,国民政府实行“胜利加薪”,上海工人的工资收入有过短暂的上调, 但是,随着内战的爆发,上海工人又陷入了饥饿或半饥饿的生活状态。建国初,中共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工人的工资水平,上海工人的生活状况较建国前有明显地改善和提高。从抗战及内战时期走过来的上海工人,对新中国建立以后的生活状况基本上是满意的,因而比较容易接受和拥护中共的政策。  相似文献   

18.
论我国弱势群体的特殊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弱势群体存在的现实 ,从其形成、分布、生活现状及其心态等几方面入手 ,剖析我国弱势群体的特殊性 ,对于制定扶弱解困的合理对策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和谐社会视野下的生活质量:社会需求与政策回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善和提高全体人民的生活质量,这是当前社会转型期、经济快速发展期、实践"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的现实社会需要.传统研究主要是从"社会供给的充分程度"和"人们需求的满足程度"两个方面探讨如何有效地提升生活质量,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不同群体对生活质量需求的差异,尤其是不能很好地将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联合起来进行分析,为了克服这种弊端,本文以一种生活质量的理想类型进行探讨和分析.其对应的政策方案是:针对理想类型中的"被剥夺",应采取"补差正义原则"进行补偿;针对理想类型中的"顺应",应采取"审慎认知方式"进行增强;针对理想类型中的"不协调",应采取"人文濡化方式"进行提升.  相似文献   

20.
在近代中国医生职业化发展过程中,上海作为西医人才最为集中的城市,具有独特的地位.西医医生作为自由职业群体,无论与一般劳动阶层,还是与中医相比,其文化素养都比较高,经济收入也较高,属于比较富庶的阶层;社会声望也高,是社会择业的热门行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